當孩子添了「吐口水」的新毛病,我卻藉機教會了他思維方法!

源於毛豆媽

最近,毛豆多了一個很令人苦惱的新“毛病”。他總是愛吐唾沫,像刷牙似的吞來吐去,說實話,我寫到這裡都有點噁心得寫不下去了

最先看不慣的是姥姥。姥姥說:“啊呀,你什麼時候學會的這個壞毛病呀!多不雅觀!趕快停!”姥姥說完,全家人說。可是,並沒有改觀。他還是喜歡嘴巴吐沫沫。說得好聽,像一隻小螃蟹,說得不好聽,就像個沒教養的孩子。

而且,這個問題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好起來。我開始奇怪,也許毛豆有什麼想法,不想讓我知道吧。

有一天,毛豆在沒有人逼著他改掉吐沫沫壓力的情況下,說出了他的想法:

媽媽,你看,我洗手的時候,洗手液有沫沫,大家說可以殺掉我手上的細菌。我刷牙的時候,牙膏有沫沫,大家說可以殺掉我嘴巴里的細菌。那麼,我的口水裡的沫沫,可以殺掉我嘴巴里的細菌嗎?如果可以,那我就不用刷牙了!

我一瞬間變得好驚喜,這孩子,原來不是養成了壞習慣,而是學會運用了“歸納法”來總結世間萬物的規律了。這是多麼寶貴的思維萌芽呀!

當孩子添了“吐口水”的新毛病,我卻藉機教會了他思維方法!



為什麼說“歸納法”是對孩子

非常重要的思維習慣?


這得從人類進化史上說起。人類進化的全部進程濃縮為四個字,就是“探索”和“創新”。為了節省時間,人們沒有辦法一樣樣的探索事物,只好把相同特徵的事物歸結到一起,認為他們有相同的功能。

舉個例子哈。

當孩子添了“吐口水”的新毛病,我卻藉機教會了他思維方法!



假設遠古人類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來到了一片森林。這一小撮探險部隊餓的發慌,決定找點東西吃,四下一打探,他們發現了一隻鮮豔的紅蘑菇,在那時候,他們不知道這個蘑菇是不能吃的劇毒食物。

第一個人吃了鮮豔的紅蘑菇,中毒死了。

第二個人吃了鮮豔的黃蘑菇,中毒死了。

第三個人改為吃其貌不揚的顏色黯淡蘑菇,生還了。

於是人類用歸納法得出了大致規律:鮮豔的蘑菇是有毒的!

當然這個規律未必是對的,但畢竟大大節省了人類探索的時間。人類不用反覆犧牲一個個同胞的生命來驗證,以後離鮮豔蘑菇遠一點就行了。

在以後人類歷史上的探索上,“歸納法”也會起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毛豆,就可以把他的發現擴展到其他一切“有沫沫”的東西,認為:

洗手液能殺菌——牙膏能殺菌——它們都有泡泡——所以,有泡泡的東西都能殺菌。


教孩子如何“洞悉”歸納法的不靠譜之處,

識別出事物的本質


要知道,歸納法大部分靠譜,少數時候卻非常不靠譜。毛豆這次就是錯認為“凡是有泡泡”的東西,都具有能殺菌的功能了。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認識事物的本質呢?我和毛豆進行了一系列啟發式的對話。

:洗手液的泡泡能殺菌,牙膏的泡泡也能殺菌,那麼口水也能殺菌嗎?

毛豆:我覺得能。

:那麼,大家每天嘴巴里都有口水,為什麼還要刷牙呢?

毛豆:那……也許不能。

:那為什麼口水不能殺菌呢?

毛豆:我不知道!

我把一模一樣的三個彩色盒子擺在桌面上,把盒子裡面分別放上了棗、綠色葡萄和紫色葡萄,然後把盒子關上。對毛豆說:你看,外面看是不是都是一樣的盒子?可是他們內裡卻是不一樣的。

毛豆什麼都沒說,聚精會神的擺弄盒子裡的棗,一會拿出來,一會放進去,還顛倒位置。我知道這是孩子在“做中學”,他在擺放盒子位置的過程中,知道了“含有”的概念。

我說:就像盒子裡面有不同的水果一樣,泡泡裡面有的東西也不一樣。洗手液裡面有殺死細菌的東西,牙膏裡面有殺死細菌的東西,那麼口水裡呢?沒有。

毛豆:你怎麼知道有或者沒有?他開始質疑我的信息來源了

當孩子添了“吐口水”的新毛病,我卻藉機教會了他思維方法!


我頓時語塞。其實我也是從網上查來的,有時候的確不能分辨信息真偽。真恨自己理工科和醫學的知識太少。

我說:我們可以一起查呀!

毛豆說:好!說著,和我一起坐在了筆記本電腦前。我找了一些可信度高的科普網站,比如果殼、google等,把結果寫在了顯示板上:

洗手液的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劑,是用來清洗手上的油汙的,例如高級脂肪酸鈉;抑菌類的洗手液比如舒膚佳,含有的殺菌抑菌成分是三氯卡班。牙膏的成分通常由摩擦劑、保溼劑、表面活性劑、增稠劑、甜味劑等混合而成。口水的主要成分是水,佔98.5%~99%,其餘是含鈉、鉀、鈣、氯、硫等離子的鹽類,以及澱粉酶、黏蛋白酶等。


現在就一目瞭然了。我對毛豆說:

你看,洗手液能殺菌是因為有迪保膚、牙膏能殺菌是因為有檸檬酸鋅,而口水,只有水和少量礦素質元素,所以是不能殺菌的。

毛豆說:那為什麼迪保膚和檸檬酸鋅成分可以殺死細菌?

我:說實話吧,媽媽也不知道,也許關於“微生物”的書,可以給你想要的答案,媽媽去搜羅一下書,好嗎?

這是毛豆第一次體會到“歸納法”的不靠譜之處。很久之前,人們見過一隻白色的天鵝、又見過一隻白色的天鵝,又見過一群白色的天鵝,於是推斷,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一直到人類發現澳大利亞大陸,見到黑色羽毛的天鵝,這才懵逼。

這次對話,毛豆學會了看到事物的本質。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他一直在提問?媽媽的信息來源是準確的嗎?為什麼XX成分可以殺死細菌,而口水不可以?是什麼導致了這個本質差別?毛豆的思維就像流動的水,見縫插針,流到的疆域越來越大,反思也越來越深。生活中的很多東西,我們成人覺得模稜兩可,反正不影響過日子就行,但是孩子們都在懷疑為什麼。

我不喜歡教給孩子知識,我喜歡教給他們思維方法。思維方法就像孩子手裡的斧子,把撲面而來的各種信息逐一篩選、精修、最後剩下的才是去偽存真的真相。

當孩子添了“吐口水”的新毛病,我卻藉機教會了他思維方法!



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觀察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創造力只能在包容接納的環境中發生


這裡我就不謙虛了,我先誇誇我自己哈~

在看到毛豆做出和傳統規則不符合的行為時,姥姥、爸爸和爺爺奶奶都是站在規則角度上的嚴厲批評:小孩子怎麼可以吐口水?噁心死了,快改掉!

但是他們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孩子背後是有什麼樣的想法?孩子是不是在生髮一個偉大和創新的點子?孩子是不是在驗證他的觀察?

我能用中立和包容的心態去等等孩子,願意去相信沒有孩子是故意搞怪、做醜事的,因此意外發現了孩子正在運用歸納法,給觀察到的事物總結出一條規律來。他正在吐唾沫的時候,也許就在想象細菌是怎樣在進出他的嘴巴。這一點,是已經長成無趣的大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說來也奇怪,自從我帶著毛豆認識到口水不能殺菌以後,毛豆再也沒有吐過沫沫。他已經知道這件事的答案,好奇心就沒有了,轉而去觀察其他的事物了。換句話說,我用了一種更好的方式,化解了孩子的“壞習慣”。

我想起一句對我影響很深的話:“教育不是給孩子灌滿一桶水,而是幫孩子點起一把火。”怎樣觀察孩子,幫孩子激發求知慾,讓孩子從小學會成體系的邏輯思考方法,我和毛豆今天的這個例子,也許給你一些啟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