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活著的木乃伊

在晉中綿山中有一種神奇的造像,叫做包骨真身像。這種彩塑的造像的內部不是一般的木製的支架和黃泥,而是真人的身體。

這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佛,而是具有極高修行的修煉成功的僧人。這種高僧通常在生命將盡時,禁食禁水。在坐化圓寂之後,如果身體不壞,形神不散,被視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們請來彩塑藝匠,以其肉身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

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關於“包骨真身”,其說不一。佛教典籍中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只是《菩薩處胎經》中將修行高深的高僧不腐的遺體稱做“全身舍利”。從現有的史料看,至遲唐代就有把全身舍利製成真像的了。最著名的要算六祖慧能(638-713)的真像,至今保存在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中,被佛教徒看作“聖物”。但他的真身成像的材料,是用膠漆和香粉。此外九華山的幾尊“肉身”,也是使用這種妝漆和妝金,與綿山的以泥包塑不同。然而除綿山之外,再沒聽說別的地方有這種以泥包塑的真像。這是否與山西自古盛行泥塑造像有關呢?

為此我兩上綿山,考察取證。能夠證實此地關於“包骨真身”像的說法的有兩處。一是此地流傳甚久的綿山《十景歌》,就有多處直接說到包骨真身,一是至今尚存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的碑文中,明確寫著唐代雲峰寺的住持田志超圓寂後被“包塑真容”,而且是唐太宗敕賜的。這表明綿山的包塑真身也是始於唐代。

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更值得注意的是,山西這種包塑真身的泥塑的手法與安徽九華山在肉身上直接妝漆敷金不同。九華山的方法沒有“雕塑”成分,而山西的包塑真容是要依照高僧生前的容顏進行塑造的,具有藝術塑造的成分,屬於一種肖像式的雕塑。

現保存在綿山雲峰寺、正果寺和乾坤塔的十六尊包骨真身像,近及元明,遠至唐宋。不僅有佛教僧人,亦有道教道士,都是具有極高的修煉境界者。再經民間高手的包塑,神態各異,宛如活生生坐在面前,令人心生敬畏。

尤其是現供奉於雲峰山頂正果寺中的唐代高僧師顯真身像,其神情之沉靜淡定,目光之深邃幽遠,看上去使人心覺純淨,了無塵埃。一位在一千多年前即已坐化的高僧,其精神至今猶存,這不比埃及的木乃伊更奇妙嗎?埃及的木乃伊徒具形骸,綿山的包骨真身的精神猶在——是活著的木乃伊。

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由於綿山宗教自明代已走向衰落,廟宇寺觀漸漸荒蕪,數百年日趨沉寂,佛道中包塑真身之舉早就中斷了。及至“文革”後,綿山的宗教遺存多與斷壁殘垣一同埋沒於草莽之間。誰也不知還有大量歷代精美的彩塑遺存,尤其這十餘尊包骨真身之像,居然存於世上!

綿山開發時的主持者閻吉英先生,是這一歷史和宗教遺存的發現者。由於他對佛教的一往情深,使數百尊彩塑造像包括這十餘尊僧人與道士的真身得以保護。這次修復是尊重歷史的,其原則是一切遵循原本的位置,加固寺廟,補綴塑像為保持歷史的原真,刻意將部分殘破處綻露的僧袍、筋骨和指甲,不予復原,以彰顯歲月之滄桑。

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現存綿山包骨真身像共十六尊。其中三尊在山間抱腹巖下的雲峰寺,十二尊在五龍峰的正果寺。這些相傳有序的真身像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都經過當時雲峰寺住持力正和尚一一指認,並口述其歷史。這些歷史皆已被記錄立檔。此外還有一尊,原在龍頭寺下硃砂洞內。

本世紀初發現後,因山勢險峻,難以保護,又擔心被盜,便用山石將洞口堵住,後整體移至五龍躔乾坤塔內保護起來。這尊包骨真身像長臉大手,肌沉肉重,目光恣爍,張著嘴巴,似在談話,神色逼人,應為神品。但由於所處偏遠,失傳太久,究竟是哪位高僧,無人認知,亦無資料,連年代也無法斷定,應為綿山一謎也。

現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彙編一起,做初步研究。然而綿山的包骨真身像仍是一個期待進一步深究的文化課題,它既是宗教史、民俗史和地域文化史的,也是藝術史的。切望本書作為引玉之磚,能使包骨真身這一神奇的歷史文化現象,漸漸揭開面紗。

包骨真身像,活著的木乃伊|馮驥才

本文選自青島出版社2016年版《馮驥才·田野散文卷》,馮驥才著。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手藝不為人知不為人道。跟隨“傳統活兒”,帶你見識真正的民間手藝,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的真實生活現狀,是怎樣的。

民藝

徵集令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手藝人,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