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斑紋詳解,爲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熟悉建盞的朋友都知道,建盞因其燒製工藝和獨特的花紋深受茶友們的喜愛,今天就帶大家瞭解建盞的花紋。

建盞斑紋主要有曜變、鷓鴣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銀兔毫為主,這些建盞的名稱也是根據紋飾命名的。建盞斑紋是在還原氣氛中通過窯內1300度以上的高溫焙燒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窯的傑出成就。由於這類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易於出現變化,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變化,窯燒製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紋的建盞是很困難的,即使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幾率也非常低。

曜變建盞

曜變最為直觀的兩個特徵是它的光暈和斑核。斑核看上去像“空心的油滴”,油滴是斑點內有色彩,斑點外全黑,而曜變則相反,斑點外包圍著色彩,斑點內則無彩。故此稱為“斑核”。、而且曜變的斑核並非油滴斑那種均勻分散的狀態,而是會有幾個大小不同的斑核聚成一群的趨勢。不同的曜變盞,聚落趨勢會有差別。

曜變盞的斑核外必然包圍著彩色光暈。這個光暈的色彩不是死板的、固定的,而是會隨著光照角度的改變,變幻出不同的輝彩。在自然光與室內光下觀察,也會有不同感覺。現代陶藝家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至今還無人能燒製。目前現存的幾隻曜變盞也在日本,被奉為無上國寶。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曜變建盞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曜變建盞

油滴建盞

油滴盞的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析出晶體所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晶斑者稱“銀油滴”。

所謂油滴是指烏黑的底釉上散佈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到3、4毫米,小到1毫米,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油滴也是一種結晶釉,燒成難度較大,成品率低。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油滴盞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油滴盞

鷓鴣斑建盞

鷓鴣斑的形成是浮萍機理,釉面斑點是由許多小斑點拼合而成。小斑點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隨機而遇靠在一起,組合成許許多多形狀不一的大斑點,斑點內的結晶物質沒有連成一體,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鷓鴣斑的銀色斑很容易變灰或消失,甚至在一個斑點中(即很小的範圍內)就可以觀察到這種變化,斑點的邊界在平面和縱向上的變化都很大。高溫時,結晶物質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縱向突起又沉入,突起變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鷓鴣斑形狀變化劇烈無常,有明顯的立體感,層次感。它的燒成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嚴重製約,燒成範圍極窄,難度極高。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宋代鷓鴣斑建盞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宋代鷓鴣斑建盞

兔毫紋建盞

建窯兔毫斑紋不僅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即有隱有顯,所以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各種各樣。兔毫建盞不同部位的斑紋差異較大,即碗上部的斑紋較密,下部較稀,分佈不均勻。褐色兔毫的結晶物質是填充在一串類似魚草的鈣長石晶間,這串魚草徵釉淺處易浮出釉面,在釉深處就沉入釉中。而且這串魚草既把結晶物質套住,又使結晶物質相互隔開。結晶物質是分散的,既不像華北油滴堆積在一起,也不像鐵紅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結晶物質才能靠攏。優秀褐色兔毫盞的燒成受坯、釉、窯溫的制約,燒成範圍很窄,難度很大。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兔毫紋建盞

建盞斑紋詳解,為什麼最值錢的卻是兔毫盞?

兔毫紋建盞

相信大家看完後對於建盞的斑紋有了一定的瞭解。《君臺觀左右賬記》史冊裡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從這裡不難看出,建盞燒製出的黑釉碗盞,其價值高得令人瞠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