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造反的導火索是什麼?如何評價這種行爲?

消失的月光


安祿山造反不是一時的性起,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偶然事情引起的,而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只不過是早與晚的問題。

到了後期,由於唐玄宗的寵信,使安祿山羽翼漸豐,權勢大增,加之能夠制衡他的宰相李林甫的死去,替代宰相李林甫的楊國忠是個無能之輩,唐玄宗年事已高,沉迷酒色無心管理政事,朝政日益敗壞,造成京城武備廢弛。朝外土地兼併的劇烈,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被破壞,大量的部隊集結在西北和東北一帶,形成內部空虛,安祿山抓住時機,於公元755年末在范陽起兵,隨後,他的鐵哥們史思明響應造反,這就是歷史上“安史之亂”。



說起安祿山為什麼造反,我認為是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造成的。首先說說內因。安祿山是個胡人,有突厥人的血統,從小生活在少數民族部落裡,他的母親是個巫師,他的父親是個牧羊的漢人,安祿山從小沒有接受忠君的儒家思想教育,長大後變得殘忍奸詐,詭計多端,這就是所謂的“環境造就人”。他實際是少數民族中的黑惡分子。這是內因決定的,安本人無力改變這些。

然而有個牛逼人物能改變他的命運,這個人就是唐朝戍邊名將張守珪。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空城計吧?其實那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真正歷史上張守珪就用空城計嚇退了突厥10萬大軍,所以說張守珪是個牛逼人物。

張守珪是在做幽州節度使時遇到了安祿山,不過是在懲治偷羊賊現場,安祿山偷羊被捉住了,張守珪命令士兵亂棍打死安祿山。就在臨刑前,安祿山大呼:“大人不是要滅奚、契丹兩藩嗎?為何要殺壯士?”張守珪見他豪爽有膽氣,生出愛才之心,便放了他。(是不是這場景面熟,唐朝名將李靖曾這樣做過)

要不說人生的轉折點都有貴人相助。安祿山經過自己的努力,戰功不斷,官職也越做越大。張守珪很重用他,經常派他進宮奏事,安祿山是個聰明人,腦瓜靈活,會來事,經常用金錢賄賂朝中的大臣,這些官員投桃報李,在唐玄宗面前極力推薦安祿山。時間一長,唐玄宗也想拉攏一個邊將,於是提撥安祿山為第一任平盧節度使。



安祿山的上位,得益於張守珪的慧眼識珠,當然離不開自己的“聰明才智。”安祿山在人際交往上堪稱“溜鬚怕馬”的教科書。他為了討好唐玄宗,什麼肉麻的話都會說。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讓他拜見太子李亨,其實他早就瞭解了宮中規矩,但是此時裝傻充愣站著不拜,說:“我是外族人,我眼中只有皇帝,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唐玄宗聽了內心很高興,然後給他解釋,安祿山這才拜見。想想看,皇帝心裡能不待見“愚忠”這樣的人嗎?

皇帝一高興,於是就讓楊貴妃收了安祿山為乾兒,說是乾兒子,安祿山此時48歲,楊貴妃徐娘半老32歲。收了乾兒按照胡人的禮節,楊貴妃百日洗兒,也就是過了一百天,楊貴妃用綢緞把安祿山裹起來,然後用水為他洗禮。年老昏庸的唐玄宗在旁邊嘿嘿傻笑,全然不知是他為二人產生姦情而牽線搭橋。

從此以後,安祿山假借是楊貴妃的乾兒自由出入楊貴妃的寢宮,乾柴烈火相遇不燃燒沒人相信。安祿山最後造反有楊貴妃的原因。畢竟大唐江山富裕而遼闊,楊貴妃美麗多情,江山美人刺激著安祿山那顆不安分的心,所有這一切激活了曾經野蠻的狼子野心。



▲楊貴妃

本來安祿山想在唐玄宗死後再造反,范陽起兵時,安祿山52歲,楊貴妃36歲,而唐玄宗已是耄耋之年70歲,在古代,民間有60不死就活埋的說法,唐玄宗早該死了。安祿山估計唐玄宗活不多久了,然而他遲遲不死,怎麼辦?恰好一個能制衡安祿山的人死了,造反的機會來了。


安祿山由於得寵於皇上和貴妃,在朝中不免得意忘形,就連楊貴妃的表哥楊國忠都對他恭敬有加,每逢上下臺階,楊國忠都親自攙扶安祿山。但是安祿山很忌憚宰相李林甫,這就應了那句話“惡人自有惡人磨”,“小人不怕君子怕小人”李林甫比安祿山還要狡猾。

李林甫有一次接見使臣,別人都恭敬有加,而安祿山立而不拜,李林甫不動聲色,旁敲側擊,畢竟李是宰相,身份在哪的,經李林甫旁敲側擊的敲打,安祿山這才嚇得直喘粗氣,腰漸漸地彎下去了。每當同李林甫交談,李林甫總摸準了安祿山的心思並先說了出來,安祿山認為他像神仙一樣無所不知,每次見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氣也惶恐得汗流浹背。



每次他的手下去宮中彙報工作,他先問:“十郎(李林甫)說了些什麼?”有好話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說“大夫必須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撐著床說:“哎呀,我死定了!

公元752年11月,對安祿山來說是喜訊,因為處處制肘他的宰相李林甫死了,接替他的是楊貴妃的表哥楊國忠,楊國忠的陰險手段遠不如李林甫高明,平時安祿山就看不起他。楊國忠當了宰相後,一反平時對安祿山的恭敬,二人時常為爭寵而發生矛盾,互相攻擊。安祿山在老皇帝面是紅人,但是太子李亨和楊國忠結成了同盟,二人設法打擊安祿山的勢力。唐玄宗想提撥安祿山做宰相,楊國忠和太子提出反對,理由是安祿山大字不識,讓他做了宰相還不讓番邦笑掉大牙嗎?

安祿山知道之前得罪過太子,老皇帝70多了,能活多久呢?一但太子掌權,自己肯定靠邊站。加上楊國忠處處和他作對,安祿山感到了危機,果斷在公元755年末,於范陽起兵造反,這就是歷史上的“安史之變。”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是早晚要發生的事,由於楊國忠和太子的威逼,安祿山沒有等到唐玄宗死後提前造反了。這也是為什麼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士兵發生譁變,射殺了宰相楊國忠,士兵和將領認為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這一切。隨後逼著唐玄宗殺了楊貴妃,目的就是害怕楊貴妃秋後算賬——為表哥報仇,楊貴妃在馬嵬驛自縊而亡。楊貴妃死後沒一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所有一切雲消煙滅。


秉燭讀春秋


由於安祿山的哄騙,和李林甫的奸謀,唐玄宗李隆基逐漸的給予安祿山權力,從最初的范陽節度使到後來的同領范陽、平盧、河東三處節度使,安祿山已經具備反叛的能力。

早期,由於宰相李林甫具有察言觀色的本領,安祿山攝於李林甫的威嚴,一直不敢造反。楊國忠取代李林甫為相後,安祿山更加驕橫跋扈,楊國忠已經無法節制,為此,楊國忠多次向唐玄宗報告安祿山將反,可昏聵的唐玄宗一直不信,楊國忠無法,只得與唐玄宗打賭,要求唐玄宗召見安祿山,並肯定地說安祿山心裡有鬼,肯定不會應詔,唐玄宗也是被楊國忠惹煩了,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下詔召見安祿山,結果安祿山竟然來了,而唐玄宗卻沒有什麼重要事情,只好賞賜安祿山一些財物,安祿山也察覺這次召見的不尋常,本來他打算等唐玄宗死後造反,現在被召見,通過在京城的心腹得知:本次召見是唐玄宗與楊國忠打賭他是否會反而為,安祿山驚出一身冷汗,回到駐地後反思,認為自己已經與楊國忠不共戴天,遂以奉唐玄宗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安史之亂爆發的深層級原因是經濟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藩鎮崛起、玄宗怠政、楊國忠無能、將相不和等問題,歸根結底地說,安祿山終究是要造反的,只是由於楊國忠的原因,導致他提前行動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