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诗中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到底楼兰是哪?

cp南征北战


中国古代写边塞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斩楼兰”“破楼兰”这样的话。比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辞君一夜取楼兰”“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等。好像与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

(楼兰古城复原图)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故事中的这种写法,只是一种借代。是用“楼兰”来借代所有的北方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但问题是,为什么总要以“楼兰”来借代,而不用别的来借代呢?

一,楼兰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诗中的“楼兰”其实指的是“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它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往车师;西北直达焉耆;出东可到敦煌。

当年的楼兰“使者相望于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控制了楼兰,就占据了西北的战略要冲,同时拥有了西域的商业主干道。

所以,楼兰古国成为了当时汉匈两家的必争之地。

二,楼兰经常首鼠两端。

楼兰是早期西域36国之一,是一个“城廓之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3000人。在西域诸国中,可算泱泱大国。但与强大的西汉以及匈奴相比,楼兰实在微不足道。

为求生存,楼兰经常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西汉时期,楼兰为求自保,分别派遣质子到汉朝和匈奴,向两边臣服。且经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帮助匈奴人抢劫西汉在古丝路上的商队和使者。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由此,楼兰成了西汉的一块心病。

(汉武帝雕像)

三,西汉忍无可忍,决心“破楼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听从了张骞的建议,派遣大将赵破奴为主帅,王恢为副将,领精兵数万,攻破了楼兰城,俘虏了楼兰王,带回汉廷。

武帝斥责其为虎作伥,不守信用。楼兰王回答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意思很明白,楼兰是小国,夹在汉匈之间,如果不两边称臣,就没法生存了。

汉武帝体谅其难处,将他放回。此后,楼兰消停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病逝,要求汉朝放回质子,立为楼兰新王。但这位质子在汉时屡犯法律,已经被汉廷施以宫刑,成了太监。成了太监,还怎么回去当王?于是,汉朝拒绝了楼兰的请求。

楼兰无奈,只能改立他人为王。可是,新王继位没几年又死了。

匈奴闻讯后,抢在了汉朝的前面,将在匈奴的楼兰质子送了回去,立为楼兰王。

汉朝知道后,后悔不迭,于是设法补救。

汉廷派遣使者出使楼兰,宣旨楼兰新王入朝觐见,接受皇帝的任命和赏赐。楼兰王在王后的劝说下,以“刚立为王,需勤勉治国”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要求。

从此,楼兰旧疾复发,屡次抢夺汉朝商人,出兵攻击汉使,截断汉朝前往西域诸国的通道,彻底地倒向了匈奴。

(霍光剧照)

公元前77年,霍光派遣傅介子执行刺杀楼兰王的计划。

傅介子到达楼兰后,谎称汉朝将赏赐楼兰王,邀约其赴宴。

在宴席上,傅介子和楼兰王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待楼兰王酒醉之际,傅介子命手下的彪悍武士杀死了他,割下其首级。

傅介子随即向惊慌失措的楼兰官员传达了汉朝皇帝的旨意:“楼兰王不尊上谕,为非作歹,助纣为虐,现已伏法。其余人等只要归附大汉,皆既往不咎。”众人表示愿意臣服。

于是,傅介子将投降汉朝的尉屠耆立为新王,赐汉朝宫女为夫人。派遣汉朝官员,带领士卒数十人,在伊循屯田镇守,监视楼兰。

随后,傅介子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从此楼兰便被汉朝掌控,至公元448年,被北魏消灭。


张生全精彩历史


熟悉诗词的朋友不知道是否发现了一件事:很多诗词中都把楼兰视为敌人,以致于频频出现斩楼兰、破楼兰等字眼。比较知名的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甚至到了近代革命战争岁月中还诞生了陈毅元帅的“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大家是不是不禁要问:楼兰和中原王朝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什么频频被视为敌人?故事还得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说起。

楼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尤其是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后西域就成为汉与匈奴竞争的角斗场,西域小国被迫在双方之间选边站队。楼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正好处于汉与西域诸国往来的要冲之地,距离汉朝和匈奴都不算远。在两强夹缝之中求生存的楼兰一直采取脚踩两只船的外交策略:楼兰王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送到匈奴和汉朝做人质。汉和匈奴都对楼兰这种一仆两主的反复无常的行为甚为不满,却又苦无良策——因为任何一方迫使楼兰单独臣服于己都会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弹。

楼兰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小心翼翼地维持同汉朝和匈奴的均衡外交,然而就像其他所有试图利用强国之间的均势来为自己牟利的小国一样的是楼兰的行为注定会使自己成为汉匈争锋的竞技场:每次楼兰国王去世,新君继位之时都会重复上演汉匈质子争夺大战——汉与匈奴都希望扶植在本国做人质的楼兰王子登上王位。然而汉朝几乎在每次交锋中都落于下风——尤其是公元前92年那场楼兰王位争夺战最具讽刺意味:这次汉朝方面的楼兰质子因触犯汉朝法律而被处以宫刑,汉朝不好让一个太监登上楼兰王位,于是精心编造了一套谎言“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在后来又一次的王位争夺战中汉朝方面又把质子送晚了,匈奴人抓住机会捷足先登。自从亲匈奴的王子继位后楼兰的外交政策就全面倒向匈奴,对汉朝则越发无礼起来。

正当楼兰对汉朝日益表露出不恭顺的态度之时另一个西域小国——龟兹更是公然截杀了汉使赖丹。于是汉昭帝派出一位名叫傅介子的使臣带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两国。傅介子到了楼兰,责备楼兰王说:“大部队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怂恿匈奴,匈奴使者经过这里到各国,为什么不报告?”楼兰王表示服罪,说:“匈奴使者刚刚过去,应当是到乌孙,中途经过龟兹。”傅介子到了龟兹,又责备龟兹王,龟兹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人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正在这里。”傅介子乘机率领所带的汉军一起斩杀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况上奏,汉昭帝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为平乐监。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当时实际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建议取龟兹王首级以威慑西域诸国的计划,但霍光认为龟兹较之楼兰路远,如果一定要实践这个计划的话,那么楼兰比龟兹更合适。于是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外国。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看起来不愿亲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装离开,到达楼兰的西部边界后,傅介子指使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有黄金锦绣巡回赐给各国,大王如果不来受赐,我就要离开到西面的国家去了。”当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来把情况报告给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饮酒,并拿出财物给他看。楼兰王只看见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财物,却没注意到傅介子身旁的汉朝护卫强壮得足以要了自己的命。他毫无顾忌地与傅介子开怀畅饮,傅介子趁机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来私下报告大王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两人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楼兰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贵族及左右官员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谕他们说“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把你们的国家消灭了!”

在傅介子的灭国威胁下楼兰贵族只得接受汉朝方面晚到的质子成为自己的新国王。傅介子这次千里奔袭的斩首行动随即受到汉帝国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在汉朝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在汉朝的扶植下登上了王位,汉朝还给楼兰改了一个名字“鄯善”。这次斩首行动令汉帝国的声威响彻西域大地。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确实如问题中所言,我国古代的古诗词中曾经多次出现楼兰,特别是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边塞诗词自成一派,而这时,楼兰更是被王昌龄等诗人将军破了破,斩了又斩。

想象一下,脑补一下当时的楼兰人如果读到这些诗词,是不是一脸苦逼,自己这是招谁惹谁了,就一小国而已,至于这样吗。


确实,楼兰只是一个小国,在西汉时期,楼兰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后来的《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及后来大唐高僧玄奘的游记中都有关于楼兰的记载。

从公元前176年建国,到公元630年神秘消失,楼兰共存在了八百多年的时间。而在这八百多年的时间中,作为一个西域小国,楼兰不得不多次在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到了630年左右,楼兰神秘消失,后来的鄯善国就包涵了楼兰的国土,古楼兰位于今天新疆若羌县的罗布泊西岸,是今天新疆最荒芜的地方之一。


今天的楼兰故地黄沙漫漫,一片荒芜,但是在几千年前,这里也曾水草丰茂,绿洲遍布,楼兰也曾是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两相对比,我们有理由猜测,楼兰神秘的消失灭亡,或许就跟这环境的变迁有关。

在距离楼兰古城175公里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块距今3800多年的墓地,并在这里出土了著名的“小河公主”。考古学家推测,这一片墓地,很有可能埋葬的就是楼兰的贵族。

至于为什么古诗词中多次提到楼兰,这可能就与盛唐时期的历史有关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那时候是真正的虽远必诛,因此,诸多统军将领,文人墨客,都想到边塞建功立业。

因此,楼兰这个著名的西域国家,自然而然成为当时人们想要建功立业的代名词。


Ko文史迷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近日有网友提问:古诗为什么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为什么跟楼兰有这么大仇、这么大恨?

1、楼兰充当匈奴耳目击杀汉使

据载,楼兰东距阳关1600里,距长安6100里。国家的人口不多,有14100多人,军队2912人。虽然军队人数不多,但战力强悍,首领能争善战。楼兰位于现在的罗布泊,是千年古国。

《汉书》称,楼兰所处位置多沙、耕地少,人们逐水草而居,只能到附近的国家耕种。境内产玉石,多芦苇和胡桐、白草等。

汉武帝时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一年能派出十余批人。楼兰地处汉朝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上,无力承担接待汉朝使者的任务,“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就攻打劫掠了汉使王恢等人,又数次充当匈奴耳目,让匈奴击杀汉使。

2、楼兰在汉朝、匈奴间踩钢丝

在出使西域汉使的建议下,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兵攻打楼兰,王恢因为之前多数被楼兰截杀也参与了战斗。史载,王恢率轻骑兵700人就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只好归降,向汉朝纳贡。

匈奴失去楼兰这个帮手后,就发兵攻打。无奈下,楼兰王派出一个儿子到匈奴当人质,派出另一个儿子到汉朝当人质。

夹在汉匈之间的楼兰,只能用这种方法自保,在两大军事势力之间踩钢丝,以求左右逢源。自古以来这都是弱国、小国的不二法门。当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这种方法可保楼兰长久生存,但它遇到了汉朝,遇到了不灭匈奴不罢休的汉武帝。

3、楼兰王因助匈奴被抓到京城

汉武帝晚年时,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大宛,匈奴想偷袭汉军。但因为忌惮汉军的战力,不敢明犯,派兵在楼兰帮助下,专门截杀掉队的汉兵。

而汉将任文当时正屯兵玉门关,给李广利做后援,抓获匈奴兵得知实情,就上报了汉武帝。汉武帝诏令任文突袭楼兰,抓获楼兰王并押送到京城。

楼兰王解释所作所为:“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如果不两厢取悦,就不能安全。因此,希望能把国家臣民搬迁到汉朝境内居住。”汉武帝因此原谅了他,送楼兰王回国,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

4、楼兰王继位被匈奴抢了先

等到楼兰王死后,楼兰人到汉朝请求,让作人质的王子回国继位。但是,因为这个王子触犯汉法,已被处以宫刑。因此答复来人:“你们王子很受皇帝的喜爱,无法送他回国继位。你们自己立一个新王吧。”楼兰只好另立了新王。

不久,汉朝又想把王子送回去。同时,楼兰派人到匈奴请作人质的王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新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就抢先一步把手里的王子送回去,成为楼兰王。

汉朝见状,只好派使者到楼兰,命新任楼兰王来朝见汉武帝。新任楼兰王的后妻,是他过去的继母,此时她说:“先王派王子到汉朝没有回来,你为何还要去?”这个楼兰王因此回复汉使:“我新任国王,国内不安宁,后年我会朝见天子。”

5、霍光派出傅介子行刺楼兰王

《汉书》载,楼兰在西域的东边,离汉朝近,因缺乏水草,常给汉使当向导,背水担粮,还常被汉兵抢劫,因此他们认为同汉朝来往没有好处。加上匈奴施了反问计,楼兰数次截杀汉使。后来,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归降了汉朝,把这些情况做了说明。

楼兰这种行为被汉朝认为反复无常,无法长久依靠,截杀汉使、充当匈奴帮手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汉朝,有了誓破楼兰的决心。

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傅介子一身轻装,率勇士出发,带丝绸等物声称赏赐于国外。到楼兰后,骗说楼兰王是赏赐他的。楼兰王高兴的设宴款待傅介子,大醉后两名勇士从后面将楼兰王刺杀,其他楼兰大臣闻讯都吓跑了。

6、楼兰终破,国名改为鄯善

杀掉楼兰王后,傅介子宣告:“楼兰王辜负汉朝信任,有罪,天子派我杀了他,现在应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汉兵大军就要到了,你们谁敢乱动,就是自取灭亡!”傅介子砍下楼兰王的头,送回长安,悬挂于北阙之下。

随后,汉朝立尉屠耆为楼兰王,国名也改了,叫鄯善,给他刻国王印,把宫女送给他做夫人,百官欢送。

鄯善王则向汉昭帝说:“我在汉朝生活很久了,现在回去,力量单薄,前王还有儿子活着,早晚被他所杀。楼兰有个伊循城,汉朝可派将军屯田,让我有个依靠。”汉昭帝因此答应了他。

“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正是这样一段汉朝往事。


指动济南


得楼兰者得西域!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就是“斩楼兰”、“破楼兰”典故的来源所在,在古代,尤其是在秦汉隋唐,稍微有点理想的人物,最大的雄心壮志莫过于开疆拓土,以张骞为典范,为国家民族争取尽可能多的领土和生存空间。

这些不仅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一种心迹,更被一些文学作品记录下来,比如说李白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从军行》。

那么,建功立业就一定“斩楼兰”、“破楼兰”才能达到目的吗?在当时来看的确是这样,不管秦汉还是隋唐,一旦定鼎中原,局势稳定。


想要有进一步作为,向西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何况经过张骞的凿空之举,西域,已经成为了当时上层社会一个熟悉的名字。

李白、王昌龄都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了,其实在汉时,对于西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这个楼兰(古国),这家伙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

属于战略要冲型的,就是说你中原的人想往西去,非得经过楼兰不可,因为楼兰处在整个西域的最东缘,西域本就荒凉,不管是客商还是大军,粮草补给基本上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因此,得楼兰者得西域绝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不征服楼兰,最差也得安抚好,一旦孤军深入西域腹地,楼兰在背后搞鬼,腹背受敌又无补给来源,大军基本上就是不攻自破。

因此,当时北匈奴也争夺楼兰控制权,汉朝也争夺楼兰控制权。楼兰为了生存,则充分发挥墙头草来回倒的风格,在夹缝中求生。

在唐朝时“破楼兰”、“斩楼兰”已经更多的成为了一种表达建功立业心迹的象征,因为随着公元448年北魏攻破鄯善(楼兰),楼兰已经不复存在。


历史三日谈


两个观点。

一,楼兰在诗里面只是西域国家的代表,亦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的代表,他代表的是中原王朝的对立面,他们总是以野蛮、侵略等形式的存在。所以在诗词作品中总是说“破”“斩”之类的字眼。真实的楼兰国其实很小,现在的多数乡镇的人口比她还多,他们生存的并不容易,总是处于间于齐楚状态,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东汉时的班超仅带几十人就把西域小国控制得服服帖帖。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来侵犯我汉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楼兰只是北方野蛮游牧民族国家的代指。

楼兰国虽然不大,但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要塞,曝光率极高。这里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这里出土的木乃伊楼兰新娘,就是典型的西方面孔,还出土了大量西方特色的文物。同时这里也有大量的东方文物,最著名的居延汉简是十分重要的发现,无论是研究汉代的西北边塞地区,还是全面地研究汉代史,汉简都是十分重要的史料。在汉代的边防设施(包括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包括文书制度)以及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记录。

二,楼兰被诗人们经常提起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名字好听。尤其是写诗注重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而楼兰也成为一种意象。楼兰、轮台都是字面上比较好听的,所以用得多,如果换成月氏、龟兹、乌孙等意象就差一些了。


绣铁的秀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置在今天新疆的东部,是西域各国中离汉朝最近的一个。由于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是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的。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以后,汉军先后夺取了河套、河西等地区,并深入漠北,重创匈奴主力。匈奴附属部落纷纷投降汉朝,匈奴王庭远走漠北, 今内蒙古大部都落入汉朝手中。

匈奴北逃之后,汉匈争雄的焦点就转向了西域地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后,建议汉武帝通过结好乌孙等西域各国来打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 汉朝以张骞为中郎将, 带领 300人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虽未能实现与乌孙结盟的目的, 但乌孙派出了几十人的使团访问汉朝。他们回国后, 向国王报告了汉朝地域辽阔、人殷物阜的情况, “其国乃益重汉”。不久,大夏、大宛等西域各国的使者也相继来到长安,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为了拉拢西域各国, 汉朝除了频繁派遣使者和谋求与乌孙政治联姻以外,主要采取了经济手段。汉朝希望通过向外国展示大汉的富饶,来使得西域国家心悦诚服,归附于汉。史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 散财帛以赏赐, 厚具以饶给之, 以览示汉富厚焉……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

但是, 这一策略并未奏效,西域各国不但没有被汉朝感化,反而是增加了对汉朝财富的贪欲。它们自以为汉朝距离遥远,汉军绝无法威胁到自己,便对汉朝十分不恭敬,把汉朝使者当成了“肥羊”,肆意勒索。而对于武力强横的匈奴,它们则十分畏惧,不仅对匈奴使者恭顺异常,殷勤款待,而且时常向匈奴提供情报,抢劫杀害汉朝使者。

《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绌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楼兰由于地处西域的最东端,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楼兰必定是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匈奴十分注重控制楼兰,并利用楼兰来劫杀汉朝使者。

在经济手段无效后,汉武帝决定使用武力。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朝将军赵破奴率七百骑兵攻破楼兰,俘楼兰王。

此后,汉朝和匈奴又围绕对楼兰的控制权进行了反复争夺,双方各自扶持亲近自己的楼兰王上台。公元前92年,汉朝派出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再次控制楼兰,并把楼兰改为“鄯善”。

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匈奴势力完全被逐出西域。

“楼兰”在后世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汉朝对西域的征服运动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频繁出现在古诗里。这是人们对强汉时代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一种追忆。


谈史说事



楼兰,建国于公元前1 7 6年,消亡于公元6 3 0年,历时

8 0 0 多年,户1500、人口14000,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其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罗布泊地区的西北部,是西域36国之一,城楼兰是中国古代通往中、西亚各国的咽喉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

《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为了联络大宛诸国,派出了很多使团,一年多达十余次。当时受匈奴控制的姑师、楼兰,曾攻击汉使、盗取财物,汉武帝能容下此等宵小之事?公元前108年,让赵破率兵数万,进攻姑师与楼兰。一个兵力

3000人的楼兰,来不及抵抗就被赵破奴俘了楼兰王,楼兰从此臣服大汉。


楼兰归顺了大汉,匈奴自然受到直接的威胁,更不肯退出西域,于是又派兵攻击楼兰,争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楼兰王想到了两面都不得罪的法子,派一个儿子入质匈奴,一个儿子入质汉朝。汉武帝得知后,派玉门关守将引兵逮捕了楼兰王,并将他押解到长安,严词问责。楼兰王可怜兮兮地说:“小小国家,在大汉与匈奴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早期的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出敦煌向西,至楼兰后始分为南北两道,一道向西北通向焉耆、尉犁、龟兹、疏勒,一道向西南可达若羌、且末、精绝、于阗。楼兰人“负水担粮,送迎汉使”,来自大月氏、安息、大宛、乌孙、康居的使者经过长途跋涉,也要来这里补充给养,还有那些频繁往来的商旅,都得在此停留。


楼兰王一死,入质匈奴的楼兰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楼兰便开始调转方向臣服于匈奴,疏远汉朝,甚至不惜追杀汉使讨好匈奴。


公元前

77年,汉朝派傅介子率勇士数人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而将归顺汉朝的楼兰王子尉屠耆扶立为王,并将楼兰改址,楼兰旧都逐渐成了一个被遗弃的旧址。


东晋后, 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楼兰与中原往来断绝。


到了唐朝, 中原地区的势力又复强大,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曾写道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足以说明,当时楼兰还是唐军的战略目标。要说仇恨,那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咱事之以礼,他却背后来那么一刀,恶心人!



唐代以后,楼兰便神秘消失,直到1900年,一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到中国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时意外发现了楼兰的遗址,曾经辉煌的楼兰古国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路鸣鸿


这个得分两层意思,一层是武将写的,这是杀鸡儆猴的文学说法;一层是来自古代文人写的,古代是文人鹦鹉学舌的一个虚伪表象。

因为历史上楼兰是有两个发展时代的。一个是汉朝时代,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打击匈奴,可是这个楼兰夹在汉匈之间做了墙头草,一会倒向汉朝,一会倒向匈奴。这引得汉武帝大怒,派700名骑兵出击,一路杀进楼兰国斩杀了楼兰王,给西域诸国做了榜样!这是杀鸡给猴看,让他们别乱来。武将们大致写的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另外一个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但是这时的楼兰却不是当年那个小国了,而是柔然汗国。此时的柔然是北魏时期西北方的强敌,拥兵十数万,经常袭击北魏的边关六镇,一直是北魏的心腹之患。这时候北魏诗人们就会咬牙切齿说要斩柔然灭其地,可是明显就是办不到!同样的话跟匈奴不灭何以为家一个意思,跟陆游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也是一个意思!


优己


1、楼兰古国在哪里?

楼兰,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传奇古国。位于现在的中国新疆罗布泊附近,有楼兰遗址,如果去旅游的话,现在还能看到。楼兰遗址又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古城”,楼兰古国的消失,为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楼兰国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曾经是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楼兰古国,前后存在600多年的时间,最后被北魏灭国。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国的西面,更遥远的地方,多数国家并未归服汉朝。从乌孙国往西一直到安息国,快靠近匈奴的地方,自从匈奴国打败月氏国后,匈奴单于只要派遣一个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纷纷包吃包住,不敢为难;但是汉朝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往往吃饭住店都要自己掏银子,坐骑也要自己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国家远离汉朝天威,恣意妄为,他们看到汉朝使者财物众多,心里面就打起了小算盘,想方设法地想从汉朝使者身上赚些金银珠宝。于是就和汉朝使者做起了买卖,和天高皇帝远的汉朝相比,显然他们更怕近在眼前的匈奴。其中楼兰、姑师两个小国家更是胆大妄为,竟然公开抢劫汉朝使者王恢等人。

楼兰地处西域的最东面,汉朝使者要出使西域,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关系,首先就必须经过楼兰这个国家。从地图上看,匈奴国就在楼兰北面虎视眈眈,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楼兰国,由于汉朝离得太远,鞭长莫及,所以多数时间楼兰国其实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作为匈奴牵制汉朝的一枚棋子。

2、夹在汉朝与匈奴之间难以立足的楼兰:

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文治武功,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威名远扬。汉武帝想打通丝绸之路,派兵出击西域门户的楼兰国和姑师国,直接俘获了楼兰王,当时领兵的大将军奉命责问楼兰王:你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竟敢冒犯天威,不来朝拜,反而劫掠天子使者?

楼兰王委屈地回答:我们国家小,夹在天朝和匈奴两个大国之间,左右为难,无法自安。我愿意率领全国人民迁入汉朝,有了天朝的保护,就不怕匈奴收保护费了。

汉武帝体谅楼兰王,放他回国。楼兰还是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处境一点都没有改变。楼兰投降了汉朝,很快就遭到了匈奴的攻击,为了避免两面挨打的局面,楼兰王无奈之下,只好两面讨好,分别派遣儿子到汉朝和匈奴做人质。都是大哥,都不敢得罪,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两边都俯首称臣。

楼兰国这种墙头草的态度,看起来两面都不得罪,实际上两面都得罪了。楼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汉朝和匈奴的外交,生怕一不小心,就有灭国的危险。汉朝与匈奴,打了几十年,看起来汉朝占了不少便宜,实际上谁也欺负不了谁,于是夹在中间的楼兰国,就成了双方博弈的筹码。

汉朝和匈奴都想在楼兰国扶持一个臣服于自己,不搞两面派的傀儡头子,于是每一次楼兰王横死,双方都要上演一场王位争夺大战,分别派遣使者护送在本国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回国继位。

3、汉家使者西出师,一举定楼兰:

公元92年,楼兰王死了,楼兰国派遣使者来到汉朝请求护送作为人质的王子汇国际为,但是因为王子在汉朝犯罪,被处于宫刑,成了太监,汉朝不方便送一个太监到楼兰去当国王,于是找了个借口让楼兰国自己另外找人做国王。后来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国抢先将在本国做人质的王子送回本国继位。由于路途遥远,汉朝这边派出去的人马还没到,匈奴那边已经帮助新的楼兰王搞完了登基大典。

所以在多次的王位继承争夺战中,汉朝都是出于下风,一来二去,楼兰国就渐渐不搞两面派了,而是一边倒向了匈奴,疏离了汉朝。在匈奴的指使下,又干起了以前“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老本行,继续截杀前往西域的汉朝使者。

对此,天朝上国很生气!不听话的楼兰过对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关系的计划而言,成了一个不得不搬除的绊脚石。

公元77年,汉朝派遣使者傅介子出使西域。傅介子一行人走到了楼兰国,楼兰国王很傲娇,对汉朝使者爱理不理。傅介子只好继续往西走,快走到楼兰国的边界时,他对当地翻译说,我们这次来带了无数金银珠宝,主要是赏赐给西域诸国。你们国王不要,我就去其他国家了。翻译立马派人跑回王都对国王说了,也是楼兰王命中劫数,贪图小便宜丢了性命。楼兰王听了这个消息就坐不住了,立刻备马去追傅介子,在边界上和傅介子摆下酒席,喝了个烂醉。傅介子对国王说,我这里还有更好的宝贝给你瞧,你跟我来。国王刚走进内帐,就被预先埋伏的两个壮士刺杀了。傅介子出使西域,主要就是为了刺杀楼兰王。

傅介子斩下楼兰王的首级,回朝廷复命,被封为义阳侯。汉朝再次收服了楼兰,为了防止楼兰国再次反叛,直接将楼兰改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4、为什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朝的武功兴盛,对外族采取强悍的征服策略,到了唐朝,以汉代唐,当时的人纷纷翘首以盼,希望国家能够恢复汉朝时威名远扬的文治武功,所以唐朝以后,关于“击破楼兰”的诗歌非常多。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歌,出自王昌龄《从军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关于楼兰的诗歌,还有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岑参《凯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以及宋朝的辛弃疾、文天祥等都写过关于“夺取楼兰”的诗歌。

古人写诗,托言明志。并非是和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表达自己想要效仿汉朝时的霍去病、赵破奴、傅介子等人,击破楼兰,威震西域,与北方的敌人匈奴决一死战,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