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千古绝唱,既成就了诗人,也火了一座城

一千多年前,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深秋之夜,唐朝诗人张继泊船于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使这位怀有家国之思的游子夜难眠。在这无眠的夜晚,诗人将眼前的景色和心中的愁思化成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这首诗成就了诗人,也使枫桥、寒山寺,成为流传古今的名胜。可以说,这首诗提高了今天苏州的知名度,苏州人也因此记住了张继这位诗人,苏州和张继互相成就。

一首千古绝唱,既成就了诗人,也火了一座城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传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

一首千古绝唱,既成就了诗人,也火了一座城

这是一首羁旅诗,描写了夜泊枫桥时所见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写月亮落下,听得寒鸦声声啼,感到满天的霜华浓。“月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霜满天”是所感,渲染了江南水乡秋天凄清的夜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面对江枫和渔火,忧愁难眠。“江枫”指江岸上的枫树,“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江枫树”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一江边,一江上,都与诗人相对,点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直抒诗人在只有江枫和渔火为伴时的愁寂心情。

一首千古绝唱,既成就了诗人,也火了一座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写诗人夜宿客船,卧听古寺钟声。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由此产生了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诗人忽略枫桥边其余的景色,唯独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可见这是诗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图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千百年来最拨人心弦的声音,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心间响起,一个“到”字用得极为精妙,既有钟声到达客船之意,也有诗人心中的思念到达故乡之意,渗透着浓浓的禅味和思乡之情。有了“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到得最完美的表现,我们分明感觉到是寒山寺的钟声敲响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羁愁和思乡之钟。

全诗声象并茂,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不愧为流传古今的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