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為什麼趙國大將李牧一死,趙國立馬就亡了?

lon145579360


李牧再厲害也只是一個人,趙國人尚武,去掉一個李牧對於趙軍來說並不是不可替代。但是陣斬李牧卻犯了兵家大忌。一個是臨陣換帥本身就是亂彈琴,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指揮風格,李牧的作戰風格就是修築野戰工事跟對方磨,整個戰國裡也就秦國白起是這麼打仗的,李牧師從於白起,就沒有一個人可以在那種情況下替代李牧並用李牧的指揮風格來打仗。而臨時換一個人來,新的作戰方法肯定是要通過一段時間來應對熟練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也可以證明趙括並非真的那麼草包,同樣是臨陣換帥,趙括還能指揮得挺溜的。

其次是斬殺李牧讓人心寒,將士們無心替趙王賣命,投降秦國對將士們實際上並沒有區別。李牧執掌兵權已經二十幾年了,屬於多朝元老,但是他依然逃不過趙王的猜忌,還被人一刀砍了腦袋,這個下場對於所有與他一同奮戰沙場的戰士戰友來說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他們覺得為這種趙王打仗沒有前途,拒絕再為趙國王室打仗,整支趙軍的民心軍心都散了。戰場上瞬息萬變,稍微一點失誤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優己


實情並不是李牧一死趙國立馬就亡了,而是李牧死不死趙國都立馬要亡了,只不過李牧一死趙國亡得更快一點而已。

到了戰國末年,秦趙的差距是國家實力的巨大差距,已經不是武將的個人能力可以彌補的了。何況雖然李牧確實很牛,但秦國的將才一大把一大把,李牧只能保證在一條戰線上勝過秦軍,不能保證其他戰線的武將也勝過秦軍。

所以就在李牧指揮肥之戰前,秦國已經在平陽之戰斬殺趙軍十萬;李牧指揮番吾之戰時,防守南面的司馬尚十分吃緊。到秦軍大舉滅趙時,趙國剛經歷大地震和大饑荒,國力進一步削弱,而秦軍由王翦統帥,發兵數十萬,此時趙國不論是否李牧統兵,其實都很難守住了。只不過如果李牧不死,王翦還要費一番周章,用反間計殺死李牧以後,秦軍三個月就大破趙軍,攻陷邯鄲,滅了趙國。

趙國的頹勢,是由其地緣決定的。當初三家分晉,魏得山河,趙得良馬,韓得精鐵。趙國地處北方,牧地多於農地,所以其良馬甚多,騎兵很精強,但同時糧食產量不足,國力較弱。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也不過是改善了趙軍騎兵的戰鬥力,對國力則沒有明顯的改善。反觀秦國,有一個肥沃的關中平原,國力的潛力遠較趙國為大,糧食產量也遠較趙國為高。

因此在長平之戰中,廉頗和秦軍對拼消耗,趙國拼不起。趙孝成王換趙括為帥,聽信讒言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趙國的國力拼不起消耗,糧食產量比秦軍少太多。

因此,決定國運的長平之戰以趙國失敗告終,而之後秦軍的連番進攻早已將趙國國力壓榨得涓滴不剩。李牧臨危受命能夠取得兩場戰鬥的勝利,已經是奇蹟中的奇蹟,指望他能夠挽狂瀾於既倒,一直救趙國的性命,不太現實。

要是沒有被殺,李牧可能會跟項燕的人生軌跡差不多,即戰勝秦軍後,仍然被秦軍擊敗,而且都是被王翦。


文史宴


國家想要興旺,必須要重用人才,李牧是趙國最後一個名將,可以說他的存在,能讓趙國晚幾年滅亡,但是,他一旦被處死,趙國立刻就會跨下來。

因為此刻的趙國,已經不是剛經過胡服騎射時候的趙國了。這時候的趙國是經過長平之戰後,最為弱小的時期。

這樣的一個國家,在沒有一個名將,沒有一個明君,亡國也就是在咫尺之間。

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後期,趙國是唯一一個和秦國相匹敵的國家。而且兩個國家,也是戰國七雄之中,人才最多的。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兩個,趙國也有了兩個,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白起和廉頗都有參加,但是,這兩個名將,並沒有發生直接的征戰。白起是在廉頗被撤走之後,帶領秦軍打敗趙括和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的。

這一戰的傷害,對於趙國來說是傷筋動骨的。

趙國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實力和秦國叫板了。也是這一戰之後,趙國和秦國各自損失了一個名將,趙國的廉頗被排擠走了,秦國的白起,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了。

所以秦國的名將只剩下王翦了,趙國的名將只剩下李牧了。

當嬴政要統一天下的時候,趙國依然是秦國不能小覷的對象,畢竟李牧在趙國依然很有威望,可以說只要李牧在,秦國在短時間內是拿不下趙國的。

當秦國名將王翦來到趙國的時候,他也不敢擅自進攻趙國,因為他明白李牧的實力。他也清楚想要快速拿下趙國,務必保證不要和李牧硬拼。

不能硬拼,這時候王翦就不得不考慮使用離間計了。

因為趙王是個糊塗蟲,他就吃離間計。當年打秦趙打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就是利用的反間計,讓士兵散佈謠言,最後能通過趙王,把名將廉頗給換走,結果趙王真的聽信了謠言,撤走了廉頗,換上了秦國夢寐以求的沒有任何戰績的趙括將軍。

最後趙國就是壞在趙括的手裡,四十萬趙軍全部被坑殺了。

這一次王翦就是想故伎重演,他花了重金,買通了趙王身邊最為寵幸的小人郭開。

然後郭開在趙王身邊大說李牧的壞話。

他說李牧其實已經投降了秦國,正和秦國在密謀,要滅掉趙國呢,滅掉趙國之後,李牧好當趙王。

沒想到昏庸的趙王,連調查都不調查一下,他就派人,把李牧給悄悄的做掉了。李牧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死的。

李牧一死,王翦帶著大軍到了趙國都城邯鄲,頃刻之間就把趙國給滅了。

說真的一個優秀的將領,對於一支軍隊來說,關乎到整個隊伍的信心,關係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因為李牧死了,趙國的士兵喪失了信心,當他們在和秦國打仗的時候,心裡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了,所以,吃敗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這就是為什麼李牧一死,趙國就亡的原因。


史學達人


一、信心。陣前殺勳將良將,而且是一戰滅秦軍10萬地兵威四海地勳將,所有士卒將帥信心會立即大潰。成功也死,敗也死,通敵則可能不死。於是,整個軍事防線會出現大量漏洞、瞬間崩潰。



二、效能

1、名將地優勢是軍事資源整合能力強,從而讓趙國有限地軍事資源快速擊敗了秦軍。再加上軍民對名將地信念,對勝利和生存地渴望,會把勇氣和動力全部集中於李牧身上……於是,軍事效能達到最大,瞬間殲滅了強大地秦軍10萬。

2、失去李牧,軍事效能迅速從100降到10。這種情況下,趙軍再也不是對手。


三、軍事機會。只有這樣地勳將名將才能發現更多地軍事機會,將有限地軍事資源換取奇大地勝利機會。因此,失去了李牧就等於失去了軍事機會與更多地勝利可能,因為這樣地名將不世出……


hao33合親1斤兵


實際上到了公元前229年,趙國早已就是風雨飄搖,由如無根之浮萍,隨時都有傾覆之險。

其實早在趙孝成王在位之時,長平一戰,趙國的有生力量就已經消耗殆盡了。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畢竟趙國曾經是唯一一個比肩秦國的軍事強國,縱然在長平損失了數十萬青壯,但根基尚在,至少還可以吊打燕國。

只可惜,趙孝成王雖然不昏,但確實庸庸碌碌,雖然在長平之戰後守住了趙國,保住了祖宗基業,但也讓趙國的局勢沒有明顯的好轉,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而且,趙孝成王選得繼承人也差得無以復加。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趙悼襄王。

長平雖敗。

但趙軍之中尚有廉頗、樂乘這兩個頂樑柱,北方代郡還有中生代將領李牧,只要好好發展下去,就算不能重現趙軍的榮光,也能恢復大半。

可是這位悼襄王偏不。

後宮裡寵信妓女悼娼後,朝堂上重用奸臣郭開。

郭開幾句話,就調撥得廉頗、樂乘兩員大將兵戎相見,最終雙雙出走他國。

悼娼後幾句話,就讓悼襄王廢掉了原本的太子公子嘉,轉而立了悼娼後的兒子公子遷,也就是在歷史上比老爹更混蛋的趙幽繆王。

反正趙孝成王留下一個百廢待興的趙國,經過悼襄王這麼一折騰,直接就變得千瘡百孔了。

悼襄王一死,王位傳到了幽繆王手裡。

好嘛。

這位幽繆王本身就是不學無術,再加上年齡小,無比聽信自己的母親悼娼後和老師郭開,結果導致趙國直接接近崩潰的邊緣了。

偏偏這個時候,有趕上了國內大旱。

饑荒之年,民不聊生,秦軍也就是看中這個機會,趁機進軍。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

如果沒有李牧,王翦的三十萬大軍一定就會勢如破竹,在極短的時間內踏平邯鄲。

但趙國還有一個李牧。

他率領著趙國碩果僅存的兵馬,進駐了井陘關,將王翦的三十萬大軍死死攔在了井陘關外,讓秦軍完全不能越雷池一步。

此時的李牧對於趙國而言。

那真就是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放眼整個趙國,有能力阻擋秦軍的,只有李牧一個人了。

如果趙王遷能夠毫無保留的信任李牧,並且出掉朝中以郭開為首的奸佞,我相信趙國還能續命幾年,甚至十幾年。

只可以,

這個趙王遷沒有本事不說,還生性多疑。

秦國派人重演長平之事,在邯鄲散佈謠言,李牧就被趙遷弄死了。

一同被弄死的,還有李牧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司馬尚。

這就相當於諸葛亮死得時候,姜維也一起死了。

這一下,趙國徹底沒有會打仗的人了。

再加上朝中還有以郭開為首的好幾個被秦國收買的重臣做內應,趙國想不滅亡,我看都難。


盜帥夜留香YE


趙國不是等到李牧一死就迅速滅亡,趙國的滅亡過程時間很長,長平之戰距離趙國滅亡不過四十年時間,自從那一戰以後趙國就已經元氣大傷,秦國卻沒停止的繼續發動邯鄲之戰,雖然這一戰趙國將秦國打的大敗,但是秦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四月之久,早已把趙國的兵源和糧食擠幹。

還沒等趙國喘息,燕國的丞相慄腹將趙國的情報帶回燕國,提議說:“趙國的壯丁多死於長平,遺孤仍未張達,可趁機奪取趙國。”於是燕喜王派大軍南下進攻趙國,命慄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趙王再度任用廉頗為大將,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

李牧就算在活下去也無法迴天,秦國滅趙的戰略是利用燕國牽制趙國北方,再由上黨地區跨過太行山西進。同時,秦國又滅了韓國,大軍可以由趙國南部進攻,對趙國形成多面夾擊。李牧最後拜將抵禦秦軍之時,秦軍已在平陽之戰殲滅趙軍十萬部隊,趙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已相當的虛弱。當時的政治局勢是魏國和楚國也相當虛弱,楚國被秦國打到遷都,魏國也遭遇過大敗。

趙國只能找齊國救援,但齊國當年也被樂毅打殘廢,一直沒能恢復。最終在秦國的挑撥下,趙齊也沒能聯合。很顯然趙國的滅亡不是一名良將可以挽救,秦國取勝於戰略佈局,是《孫子兵法》中最重要的廟算。當時趙國缺乏的是真正的戰略家,如果有一名懂戰略且口才出眾的人在最後十年裡聯合趙齊燕魏楚,或可還有一戰。韓國首當其衝就別指望能由活路了。

李牧能挽救的是戰場上一兩場勝負,但他今年擊敗了秦軍,明年秦軍還會再來。而秦軍一旦擊敗了趙軍,國力則無有生力量給予補充,秦始皇執意要打消耗戰,李牧也不可能撐的了多少年,況且當時趙國境內還發生大地震和大饑荒,雙重打擊下趙國也不過僅剩一口氣。李牧恰逢死在趙國滅亡前幾年,對全國士氣也確實有打擊。


蘇沉船


大廈將傾,非一人之力能力挽狂瀾,李牧的死確實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但李牧不死也阻止不了趙國的滅亡,頂多讓趙國多存在幾年。畢竟,趙國,自長平之戰後,已是今非昔比,沒有明君,缺少能臣,君臣不睦,將相不和,國力空虛。

風雨飄搖的趙國,李牧是最後一個頂樑柱。

大國衰落

趙國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開始,迅速強大起來,軍事力量強大,那時的秦國也無法與趙國抗衡。然而,與“商鞅變法”的富國強兵不同,“胡服騎射”只是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力量,卻並沒有提高趙國的綜合國力,尤其受趙國的地理位置限制,糧食生產是個大問題。

秦國東進最大的障礙便是趙國,兩國數次較量,終於在長平之戰分出了勝負。

長平之戰,趙國固然不該輕易接受上黨郡,趙孝成王固然不該將廉頗換下來,趙括固然經驗不足輕敵盲進被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然而說起根本,還是趙國的綜合國力無法與秦國抗衡,糧草跟不上,消耗戰根本打不起。

長平一戰,讓趙國損失慘重,好在平原君傾全力挽回損失,並在魏楚的支援下趕走了秦軍。然而,秦國的東進之路,再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單獨抗衡。

而山東六國不僅不能堅持合縱抗秦,反而時不時互相攻伐,趙國還未喘息過來,燕國就來攻打,好在廉頗還在,趕跑了燕軍。

而此後的趙國不僅國力空虛,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過明君,即便有良將,也難以保存,比如廉頗,再比如李牧。

李牧之死

戰國四大名將:秦之白起、王翦,趙之廉頗、李牧。

李牧起先一直在趙國北境抗擊匈奴,在沒有能力打勝仗的時候,以防守為主,麻痺敵人,尋找突破口,終於找到機會後,大破匈奴十幾萬人,至此,匈奴十幾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後來回到朝中,攻燕擊秦,未有敗績,成為秦國最難對付的將領。然而李牧背後的趙國卻沒有強大起來,反而隨著連年戰爭,國力更加衰微。

公元前229年,趙國出現地震,饑荒,一片恐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

秦王政派出王翦,趙王遷派出李牧和司馬尚。

秦國為確保此戰的勝利,又使出了反間計,多麼相似,當年長平一戰,白起躲過了廉頗,今天王翦又要避開李牧。

當年陷害廉頗已老不堪一用的郭開收受秦國賄賂,又來誣陷李牧和司馬尚謀反。而趙王遷信以為真。讓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和司馬尚。大戰在即,李牧不肯接受這個命令,結果趙王遷派人拘捕了李牧,將其殺死,司馬尚也撤了職。

消息傳來,秦國鬆了一口氣,三個月後,王翦開始進攻,趙蔥戰死,趙王遷被俘。趙滅已。

公子嘉跑到了代地,又六年,秦滅代,趙國不復存在。


蕭曉四姑娘


趙國並非是李牧的死造成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說,趙國是不是會亡,與李牧的死沒有必然聯繫,所有的話,也只能是李牧不死,趙國亡可以延遲。

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能力自然不用說,可惜的是。良將還需君王配,君臣一心,方可成大業。李牧和白起,差不多的經歷,一樣令人唏噓的結局。秦國利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趙國也用反間計除掉了白起。

只不過不同的是,秦國除了白起,良將仍然很多。而趙國除了李牧,趙奢、廉頗等都未得重用。趙國亡,必然而已。



盛世打雜


中國有句古話叫自毀長城,說的就是李牧。

按理說李牧長期戍邊指揮趙國騎兵,跟匈奴打仗節節勝利。一生未嘗有敗績。

這樣的優秀的騎兵將領,很擅長打運動戰,在那個年代是很難得的將才。

而趙國的王室居然聽信了秦國奸細散步的謠言,自毀了長城。

趙國做為秦統一征途上最強大的對手,終於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線。




耀哥講故事


國將亡豈非一個將軍能挽救大局,李牧在中國古代軍事才能確實很好,戰國末年四大武將。但在長平之戰人屠白起坑殺趙國主力軍四十五萬人,這一戰讓紙上談兵的趙括萬年留名,使趙國往後幾十年緩不過來,再加上燕國的不停騷擾讓趙國得不生息,等秦國最後大舉進攻趙國的時候根本不是一個大將李牧一個人能挽回結局,秦國自秦穆公時期就開始積聚大量六國人才,而此時秦國大將兵力遠勝趙國,就兵聖孫武在世怕都難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