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結局會怎樣?

飛凡7372455


換李牧為主將應該會要好很多,趙括不是平庸之輩,他出身將門,熟讀兵書,並多次跟隨他父親趙奢出征,絕非後世所傳紙上談兵之徒。長平一戰,雖然幾十萬趙軍被困幾十天,並沒有發生譁變,並且給了秦軍不小的打擊就可見趙括的領兵能力不差!

那為啥換李牧會要好很多呢?原因在於經驗和影響力,長平之戰時李牧已經身經百戰,名滿天下,只是在常人看來李牧尚守不善攻,而趙王因為經不起消耗需要速戰速決!所以不啟用李牧做長平的主帥。說李牧善守不善攻其實是錯誤的,從他一戰斬首匈奴十萬的戰績就能看出李牧並非不善攻。李牧非常清除,戰機需要等待,戰機不成熟貿然出擊就是一場賭博,很多人說在長平戰場上趙國的國力不允許李牧等待戰機,必須出擊!所以李牧還是趙括都差不多,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秦趙兩國國力不同導致戰敗!

其實不盡然。

一,趙國受不了的是幾十萬軍隊的消耗,而如果李牧掛帥,將軍隊數量減少到三分之一呢?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避之。白起、李牧同為名將,李牧守城所需軍隊可以比白起少很多。人數少了糧草需求自然就少了,等待秦軍疲憊再尋機殺敵不是不可能,而且趙軍以騎兵聞名天下,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都有很大的優勢!

二,長平之戰,秦國雖然戰勝,也是慘勝。所以秦趙之間的國力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其中的關鍵點是秦軍對趙軍形成了包圍,斷了趙軍的糧道;即便是這樣,秦國為了戰勝趙國,動員國內15歲以上男丁全部參戰,動員令是在包圍圈形成之後下達的,試想,以李牧的經驗,就算要進攻又怎麼可能給白起留下包餃子的機會?沒有形成包圍圈,秦王絕不可能親自動員全國之力,這已經在賭國運了,沒有個七八成把握怎麼會去實施呢?

三,以李牧的影響力,白起不可能用70萬人去包圍趙國的45萬人。指揮大兵團作戰確實需要經驗,白起欺負趙括實戰經驗不足,特別是大兵團作戰,而李牧指揮過的戰役在數量級別上要遠超趙括。白起就算冒險用70萬去包圍李牧的45萬趙軍,他也不一定消化得了。

當然,趙國要反敗為勝也是蠻難的,最終的結局可能會是兩敗俱傷,各自發展數年之後再戰!


希諾軟件


李牧是趙國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他的軍事能力要強過廉頗。廉頗如果沒有被換下,秦國不能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如果是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國更無勝算。

第一,為什麼說李牧的水平比廉頗高

趙國在胡服騎射軍事變革後,對秦國有過三次勝戰(這裡不算邯鄲保衛戰),其中李牧指揮了兩戰,趙奢指揮一戰。李牧這兩戰,比趙奢的那一戰,要艱難得多。趙奢的時代,是趙國軍力鼎盛的時代,而李牧的時代,是經歷長平之戰後的衰落時代。因此,李牧之勝利,較趙奢更為不易。

據《戰國策》的記載,趙奢破秦師於閼與,趙國出動二十萬大軍,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時代,趙軍與秦軍交鋒,是以寡擊眾,以弱擊強,故而勝利更難得。在閼與之戰時,廉頗認為閼與道路險阻,難以救援,而趙奢則力排眾議,認為兩軍相遇勇者勝。最後,趙奢率領20萬大軍救援閼與,大破秦師。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在軍事能力上,說廉頗是不如趙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總結如下:李牧是以弱擊強,打敗秦軍兩次;趙奢是以多打少,打敗秦軍一次;廉頗是兩軍相當,在長平與秦軍打了個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則,註定他是秦軍之剋星

李牧帶兵打仗,有非常獨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戰區練兵時,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習騎射。這是堅持趙武靈王的軍事路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發展騎兵。我們在長平之戰的史料中,沒有看到關於趙國騎兵的任何記載。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動用兩萬五千名騎兵,截斷趙軍的糧道。如果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趙國的騎兵力量會大大增強,哪容秦軍騎兵輕鬆截斷糧道呢?

二、謹烽火。在通訊手段落後的古代,烽火臺是重要的軍事通訊手段,烽火臺具有偵察敵情,通知預警的功能。一旦發現有敵人入侵,烽火臺燃起狼煙,鄰近的烽火臺見到信號後,也燃起狼煙,這樣通過一個個烽火臺的狼煙傳遞,軍事統帥就可以對戰場的形勢瞭如指掌。

三、多間諜。烽火臺具有傳遞情報的功能,但這是一種被動的方式,並不能主動掌握敵人的動向。李牧是情報戰的大師,他用兵的原則之一,便是極其重視間諜的作用,在敵人內部收集情報,主動掌握敵軍的戰略決策,偵察敵人的兵力分佈及將領用兵作戰的特點,以達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目的。反觀趙括,連對方換了主將這麼重要的情報都一無所知,在情報戰上就是個盲人。


四、厚遇戰士。李牧把軍市賦稅所得都得於士兵身上,絕不中飽私囊,不克扣軍餉,每天都要宰殺幾頭牛以犒勞戰士,戰士樂為其所用。反觀趙括,用趙母對趙王說的話:“趙括剛被任命為上將軍,就擺顯威風,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頭正視他一眼。大王所賞賜的金銀絲帛,他都拿回家藏著,還整天留意哪裡的田地房屋便宜,價格合適就買下它。”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憑著以上四點,李牧就足以成為秦軍的剋星。

第三,李牧擅長打大兵團作戰

說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時,中央軍委給他的評價說:尤其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李牧也是如此,無論是擊破匈奴之戰,還是擊破秦師之戰,李牧都展現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才華。

首先,他注重各兵種協同作戰。比如在破匈奴之戰中,李牧麾下部隊,有四大兵種,分別是步兵、騎兵、車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區域,各兵種的優勢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騎兵就佔利,而車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車兵就可以縱情馳騁,攻守兼備。長距離攻擊,弓弩兵就有優勢。可以說,李牧對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玩得爛熟於胸了。

其次,李牧重視誘敵深入。李牧用兵,與白起是比較接近的。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是採取誘敵深入之計,圍殲趙括兵團。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趙括呢?兩人的能力伯仲之間,無論誰要誘敵進入伏擊圈,都沒那麼容易。

其三,李牧與白起一樣,善於戰術欺騙,用假情報來誤導敵人。白起圍殲趙括,是戰術欺騙的傑作,李牧圍殲匈奴兵團,同樣是軍事欺騙的傑作。因此,讓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軍是根本找不到破綻的。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在長平之戰時,李牧還只是無名之輩。我們假設的李牧與白起之戰,是兩人在巔峰期的對決,而不是默默無聞的李牧對陣大名鼎鼎的白起。因為李牧用兵與白起頗為相似,不排除他曾經深入鑽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君山話史


  在下懷著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沒有用!長平之戰趙國換誰上都沒用,而且憑心而論,在趙國這方面,沒有哪個將領比趙括更適合當主帥了!是的,你沒聽錯,趙括確實是此戰主帥的不二人選。

  長平之戰,趙國方面最初的主帥是老將廉頗,秦軍主帥是左庶長王齕,廉頗欺王齕年輕,“小兒王齕乳臭未乾,老夫誓斬丫於馬下!”於是全軍出擊,擺出了進攻的姿態,然而雙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軍步騎混合驍勇異常,趙軍損兵折將,廉頗只得退守空倉嶺,爾後擔心被秦軍抄了後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長城這才扎住陣腳,任憑王齕百般罵陣,就是堅守不出,“老匹夫你下來”"小兒你上來"……秦軍只得強行攻關,就此秦趙兩軍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雙方僵持了大半年,趙國有點頂不住了,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對於糧草的消耗是個天文數字,趙國商業發達,而農耕卻遠弱於秦,眼看著糧草消耗殆盡,趙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鄰國重金購糧,尼瑪,燕齊等國很傲嬌,不賣!這下趙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電令廉頗出擊速戰速決,而方面軍總司令廉頗仗著資歷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長此以往,就算秦軍攻不破趙軍防線,丫的糧草也供不上,一樣會不戰自潰,溫水煮青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廉頗的堅守戰略根本行不通!

  國難思良將,緊急關頭趙孝成王想起了名將趙奢的公子趙括,此君將門虎子,熟讀兵書通曉戰策,且得到了客居趙國的名將樂毅和田單的大力舉薦,沒兩把刷子能入得田樂兩大名將的法眼?於是根本不用秦國方面的什麼反間計,趙孝成王已然用年輕熱血的趙括換下了老邁的廉頗。

  趙括也不負重任,上任伊始就著手籌劃一場與秦軍間的總決戰,形勢也逼迫得趙國必須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賭一場!勝則一戰成名,敗者馬革裹屍,古往今來不敢冒險的軍事家都不是優秀的軍事家,於是趙括出擊了,而秦國也猥瑣地臨陣換帥,悄悄調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於是長平大戰最後的決戰拉開了大幕,趙軍渡過丹河直撲秦軍陣地,面對初出茅廬的趙括咄咄逼人的攻勢,年逾古稀的沙場老鳥白起不敢託大,而是訂下了一條毒計,計將安出?諸君且聽我細細道來———

  秦軍在一路後撤的同時,很陰險地派出一隻兩萬多人的輕騎從太行道殺出,截斷了趙軍主力和後勤部隊的聯絡。麻痺的,找不到當時的地圖……否則聰穎的觀眾們看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但是這個不重要,也就是說當時秦軍截斷趙軍後路的軍隊才區區幾萬人而已!而趙括的主力卻有數十萬之眾,故而秦軍將趙括的主力軍勉強包圍住的同時,號稱秦國第一軍神的白起也是膽戰心驚,“餡大皮薄”隨時都有被猛將趙括突破擊潰的危險。

  好在這時候秦昭襄王出手了!親自掛帥,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運用人海戰術,死死地頂住了趙軍後退突圍的路線。所以這時候的趙括其實不是面對一個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單單一個白起根本困不住趙括!

  有觀眾看到這裡就納悶了,秦國的國君能以傾國之力親自出徵,那趙國的國君在幹球捏?難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當然不是,趙孝成王也很想派兵進行反包圍,但是坑爹的問題來了,趙國這時候有後顧之憂,北有匈奴旁有燕國,這兩貨隨時想在背後插趙國一刀,大家頗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著匈奴人呢,趙國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兵來打這場長平戰役,所以趙孝成王很無奈地坐邯鄲的王宮內,默默地祈禱列祖列宗的庇祐。趙武靈王在天之靈也相當捉急,恨不能親自帶兵胡服騎射,最終身陷絕境的趙括選擇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斷地向秦軍發起衝鋒,這時趙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勞資光榮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果然,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損失慘重,到了“兵疲糧盡”的地步!


  長平戰罷,趙軍四十餘萬精銳盡墨,而秦軍傾全國六十餘萬之兵也傷亡過半,試問古往今來,誰能身處在包圍圈中還能如此大面積地殺傷敵軍?是一句腐儒式的輕飄飄的紙上談兵能做得到的嗎?一場關乎國運的大型戰役,與其說較量的是雙方軍事家的謀略,倒不如說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時也,命也”趙國就差了強秦半籌,於是就敗了,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欲聽其它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的獨家內幕,敬請關注雲漢原創說戰國!哈哈哈…


雲漢


對趙國來說長平之戰是個死局。

長平之戰爆發在公元前260年,此時趙國有350萬人口,秦國有500萬人口。古代各國之間生產力差距不大,人口比例差不多就是GDP比例,但秦國實行的是郡縣制,所有郡縣都要向國家上繳賦稅,而趙國此時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比如鼎鼎大名的平原君,他的封地就不怎麼向中央交賦稅。趙奢當年就做過稅吏,他做稅吏時最大的功績就是說服王公大臣向中央繳稅。到了惠文王時期趙國看似強大,但是財政能力其實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趙武靈王把代地分封出去,造成趙國財政實力大大削減。所以趙國名義上經濟總量相當於秦國的60%到70%,但國家實際掌握的財政能力卻連秦國的一半都不到。

再來說長平之戰。老將廉頗採用堅守不出的戰法,想要拖垮秦軍,從戰術來講這個方法不錯,但從經濟上來講,只有350萬人口的趙國要供養20多萬軍隊在前線和秦軍對峙,以秦趙兩國的實力到底誰先會被拖垮已經十分明顯了。所以趙王才會派趙括曾兵前線,就是想用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速戰速決,要不然一旦趙國財政破產前線士兵沒有軍糧也會土崩瓦解,還不如大戰一場,即使失敗也能重創秦國為趙國贏得喘息的時間。實際上後來趙國贏得邯鄲保衛戰也印證了這一點。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長平之戰就是一場秦國拖得起而趙國拖不起的戰爭,而秦將白起又設好了埋伏,趙國只能靠騎兵的優勢賭一把,這種情況下誰來指揮戰爭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時候一個先鋒或許比一元大將更適合這個註定失敗的戰場吧。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歡迎斧正。






071634119


長平之戰,可謂是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歷史性大決戰。

戰爭進行到最後,以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而告終。從此趙國便從當時頂尖的軍事強國,跌落成了一個二、三流的國家,被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事情了。

很多喜歡趙國的總會趕到遺憾,認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趙括的指揮不當。如果能夠換一位統帥,說不定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而李牧,似乎就成了指揮長平之戰的的最佳人選。

誠然。

李牧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最後的一位將星,其用兵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牧真正適合來指揮長平之戰嗎?這就要從李牧的用兵風格來分析。

大敗匈奴

李牧的軍事生涯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駐守在代地的雁門郡,為趙國抵禦北方的少數民族。

在於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李牧就秉承著一個原則,就是堅壁清野,死守不出。每日殺豬宰羊,犒賞士兵,訓練這些士兵殺敵之術。可一旦北方的匈奴來襲,李牧便下令回防,誰敢擅自出戰,立斬不饒。

這種情況就導致匈奴每次都能肆意劫掠,但卻根本劫掠不到什麼東西,只能空手而回。幾年時間下來,雖然沒有什麼實際的損失,但卻留下趙軍膽小畏戰的名聲,讓趙王感覺到很沒面子,就找人代替了李牧的位置。

可這樣一來,代郡損失慘重,趙王只能再次任命李牧出鎮雁門郡。結果李牧依舊如故,匈奴便越發的輕視李牧,輕視雁門郡的趙軍。而趙軍內部呢,每日都吃香的喝辣的,但卻一仗不打,以至於士兵們的求戰意願非常高。

李牧見時機成熟,便一邊派人在草原上放牧,吸引匈奴來襲;一邊卻調集了十五萬大軍,就等匈奴主動鑽進包圍圈。

匈奴早就習慣了趙軍的不抵抗政策,因此毫無防備的率軍前來,結果正遇上李牧早就準備好的大軍。一戰之下,匈奴各部損失慘重,死的死,降得降。此後十餘年間,匈奴再不敢踏入趙境一步。

肥之戰

肥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可以說是李牧真正的成名戰。

早在秦王政十三年,秦軍就在陽平之戰大敗趙軍。十四年初,秦將桓齮就挾大勝之威,再次領兵北上,越過太行山脈,直擊趙國後方,一戰斬首趙軍十餘萬人,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當時在位的趙王遷趕緊命李牧率軍南下,抵禦桓齮的進攻。

李牧抵達前線之後,認為秦軍此時氣勢如虹,不宜直接進行決戰,便原地堅守,拒不與秦軍交戰。而桓齮認為,秦軍遠道而來,必須速戰速決,於是在幾次求戰不得之後,桓齮便率領主力前去進攻肥下,妄圖誘使李牧率軍援救肥下。

結果李牧不但沒有回援,反而趁桓齮率領大軍離開之機,出兵猛攻秦軍後方大營。秦軍士兵早就習慣了趙軍堅守不出,哪想到趙軍會突然進攻?再加上秦軍主力不在,一戰之下,秦軍大營盡數落入趙軍之手,糧草輜重取之無數。

大營失陷消息傳出,李牧料定桓齮必會率軍回援,便在大營兩翼部署重兵,只留少量兵馬正面對抗秦軍。而桓齮得到消息之後,果然率軍回援,一頭就扎進了李牧布好的口袋裡,一戰之下,秦軍近乎全軍覆沒。主將桓齮畏罪潛逃,終身沒再返回秦國。

井陘關之戰

井陘關之戰,是李牧一生中最後一場戰役,可以算得上是李牧最後的輝煌。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五年,韓國剛剛滅亡不久。此時趙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國內人心浮動,秦王嬴政趁此幾乎,派出兩路大軍攻趙,企圖一舉滅亡趙國。

秦將王翦起兵三十萬,從上地出發,直逼井陘關下。

而李牧,當時就坐鎮井陘關內。

李牧的思路非常清晰,組織麾下趙軍嚴守井陘關,不讓秦軍越雷池一步。王翦是何等人物,不用我多說,想必大家也很瞭解。就這樣一位當世名將,被李牧活生生擋在井陘關下,難以再進一步。

只可惜,這次的李牧還沒有等到秦軍出現破綻,就被昏庸的趙王遷撤職查辦,死於非命。

結語

通過上面幾次戰役,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李牧的作戰風格,就是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伺機而動。我不會主動與你交戰,但只要你露出破綻,那我會毫不猶豫抓住,直到你全線崩盤為止。

或許這與趙國後期處於劣勢有關,以至於李牧並不敢主動出擊。但長平之戰的局勢,其實也是趙軍處於劣勢,李牧斷然不會主動出擊,一定也會堅壁清野,等待秦軍的破綻。

那麼問題就來了。

趙孝成王為什麼要換掉廉頗?

秦人散佈謠言,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趙孝成王欲求速戰,而廉頗的堅守政策,顯然是違背了孝成王這一需求。而李牧的策略,在前期與廉頗其實是大同小異。因此就算是換上了李牧,最終也會被孝成王換下來,激進的趙括依舊會登上歷史的舞臺。

所以,即使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也難逃失敗的厄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十一》

《趙國名將——李牧》


盜帥夜留香YE


雙方都是舉國之兵,都在尋求決戰。秦國孤注一擲,前期被打趴的其他國家都在觀望,如果退兵,不僅是前功盡棄,更會助長合縱士氣,繼而導致新一輪的聯合抗秦。而趙國後勤告罄,無人無糧,外無援兵,更加急迫。拖則垮的現實,逼迫趙國決策機構不斷給前線趙軍施加壓力,而作為剛被權力核心機構提拔為統帥的趙括(不聽話的廉頗剛被一擼到底,家族正被籌劃清算,這一點必定會影響其決策),只能以絕對服從的姿態堅決落實上級指示——尋機決戰,速戰速決。

廉頗的龜縮,等來的只會是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待到士氣低落到極點,軍心渙散、全軍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不難看到,趙國決策機構也不會想不到,這就促成逼迫前線速戰的直接殺手。可能趙王和他的權貴們還在期望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最好兩敗俱傷,各自鳴金收兵的幻想能實現。趙括在前線戰場是如何決策的,我們無從得知,而從堅決服從、帶頭衝鋒、戰死沙場可以看出,趙括,還算有些勇氣,而用“紙上談兵”給趙括蓋棺定論、甚至全面否定,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面對死局,這注定是個悲劇。換作李牧,是選擇廉頗一樣,死拖崩盤?還是保全家族、服從趙王、以死報國?何去何從,怕是李牧本人也會三思吧?(這裡有個猜測:與秦決戰,李牧不可能不被列入主帥考慮範圍,很有可能李牧看破局勢、藉詞推脫,而這也為其後續悲劇埋下伏筆。李牧功成一身、國之砥柱,不是死於戰場,而是死於聽信讒言的趙王遷,這簡直是個笑話。在封建專制的時代,聽話+功績=封侯拜相,長平之戰時的不聽話也就註定其不再被王室信任,“李牧死、趙國亡”不會再是李牧能力的象徵,反而成為其悲劇一生的有力佐證)


kylinda


假如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是有可能翻盤消滅幾十萬秦軍的。

但有話在先,無論由哪一個將軍指揮,必須要在軍事上有勝利的可能性,即他必須找到取勝的戰役方向和戰役對策。

那麼,以當時的秦趙軍事形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趙國才能取勝呢?

大部分條友都認為趙國接收上黨與秦對峙以來,廉頗築城長期與秦對峙防守的辦法會首先拖垮趙國,而趙括接手代替廉頗為主將後的對策及後面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紙上談兵,而是沒有別的辦法,換上誰結果都一樣,最終趙國都會失敗。我認為如暫不考慮其他方面因素,僅從軍事策略方面研究,趙國方面是有可能消滅入侵的幾十萬秦軍的。

首先,與敵長期對峙,並不能殲滅秦軍有生力量。幾十萬趙軍聚在邊境上長平一線,喪失了機動性,且極大地消耗了運輸的糧草。這種辦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秦軍重兵來攻,象趙括上任主將之後,竟然將幾十萬大軍輕動逐利更是萬萬不可。就算突襲或包抄追擊,也只能用小股部隊,大部隊需要考慮的是保障平穩,碾壓推進。這也算是趙括沒有實戰經驗的一個問題。再有,和敵人兵力硬衝硬打硬剛,不管兵力對比如何,都不是古今名將的最佳選擇,尤其是那些以少勝多的名將。

那麼,除去上面兩條路,還有第三種選擇,而且李牧曾經出色運用過。

虛化長平防線,拋出誘餌,吸引秦軍向邯鄲進攻。實際上,秦國大後方的秦王和應侯都是希望打下邯鄲的,秦軍主將不能不聽命。

趙軍在本國境內作戰,四十萬不可聚成一團,應分兵幾路,互相策應。

堅壁清野,燒草藏糧,誘敵深入,向邯鄲緩進,從正面利用有利地形條件沿途阻擊,目標是予敵以遲滯殺傷。

沿秦軍兵鋒兩側分兩路向兩翼展開,時不時從兩翼騷擾秦軍側翼,

趙軍分出主力攻擊秦軍後方的運輸線與聯絡線,伺機佯攻函谷關,而此時秦國國內兵力空虛。此意圖在大造聲勢,使撲向邯鄲的秦軍猶疑不定,類同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

總體格局類似抗戰時長沙會戰期間薛嶽將軍的“天爐戰法”,也象極了李牧在趙國北境大規模誘殲匈奴的戰例。不同的是,誘擊匈奴的主要誘敵深入範圍在匈奴地域和趙國邊境接壤區,而引誘秦軍的範圍只能設在趙國邊境至邯鄲之間。

不和強敵硬剛,秦軍是重甲強弩步騎兵,運動相對緩慢;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變革後,以騎兵戰力甲天下,故趙軍應輕裝騎兵為主,輔以步兵,機動靈活與秦軍打有限接觸戰,以騷擾遲緩殺傷敵人為目標,為邯鄲沿線作好準備爭取時間,也為全面決戰準備條件。

基本戰爭佈局思想如上,由於誘敵深入到本國內部,趙軍可就近籌糧,缺糧問題就不會突出了;反而秦軍的糧草運輸路程更長,缺糧會更嚴重。眾所周知,古代陸路運送糧草,在途中的消耗要遠大於送達的部分。所以孫子說: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至於秦軍主將白起具體如何應對,趙軍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按照上述構想積極採取措施。

至少,這種戰法有較大之可能勝利。後來的歷史類似事件有,如1812年,強悍橫掃歐洲的法皇拿破崙幾十萬軍隊大舉進攻俄國,沙皇的將軍庫圖佐夫對戰拿破崙,誘敵深入拖至寒冬,火燒莫斯科之後,趁敵疲弱強勢反擊,將敵人殺得丟盔棄甲。還有不少戰例可資證明。

問題就是當時趙國上下敢不敢將強秦之軍引誘至邯鄲城下,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甚至將邯鄲燒燬,作為包袱扔給秦軍。歷史上長平之戰後沒多久,僅一年多時間,秦軍就趁趙國沒緩過勁來,攻到了邯鄲城下。值此危急時刻,趙國不但挺住,而且有力地促成國際形勢變化,其他諸侯國從自身安全考慮,不得不紛紛救趙。

因此,設想如果趙國沒有長平之戰有生力量的重大損失,而提前一年將秦軍主力誘至邯鄲城下消滅掉,會怎麼樣。

所以,我認為:如果趙國政治(很糟)能服從於戰時需要,並且由李牧作趙國主將的話,很有可能在邯鄲城下殲滅秦軍主力。但是歷史不容假設,說不定白起也會不打無把握之仗因提前一年抗命而被拿下了。


風動藤動銅鈴動


答,世上的事,沒有後來的,如果,如果沒有此次 瘟疫,人們會深度反思嗎???如果,如果,,小草想說的是,如果有那麼一些人,不貪口欲,殺生,多一點慈悲,憐憫。善良。會有這次的,天怒人怨嗎???正如,佛家所說,因果循環永無止境,塵世間的人啊!!現在該自我深度救贖了,反思了,真是,罪過,罪過,南無阿彌陀佛。


小草4870v


趙國的廉頗打不贏秦軍,就用烏龜戰術和秦軍死扛,國家糧食耗不起,終究要敗。可借鑑明朝袁崇煥修城池打造完美烏龜殼的防不住皇太極,馬奇諾防線都防不住德軍。趙括的爸爸趙奢名言兩軍相爭勇者勝,可把他父子歸納到項羽式的勇戰派,白起利用堅固的秦營壁壘擋住趙軍的勇猛進攻,再用奇兵切斷趙軍的補給,最後全國總動員幹掉趙軍。可見只有勇猛是不行的,白起的奇兵類同於韓信的拔旗易幟,說明白起理解用兵之道:以正為主以奇為輔的道理,不能二愣一樣的沖沖衝。陷入絕境的趙軍如同韓信的背水一戰,士兵人人為生存而戰,多次發動自殺式衝鋒,也殺了很多秦軍。若此時有人在秦軍後方拔旗易幟,或在秦軍後方火燒連營,或在秦軍後方水淹七軍…趙軍就能贏,可惜的是什麼都沒有。大家很多人說趙國派誰去都沒用,我不認可這樣的說法。派韓信去一定會贏,可惜韓信沒出生。其實讓廉頗正面擋住秦軍如同劉邦擋住項羽,趙括帶兵行韓信滅魏破趙之法是本次戰役的正解。沒糧的趙軍能堅持45天,我相信趙括假使有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用兵之道,在秦軍的後方搞出動靜來,趙國完全可勝。


匆匆15051


誰來了也白搭!

長平之戰一開始只是秦國主動進攻,趙國積極防禦而已,但是不斷增兵導致小小的長平甚至是整個上黨郡聚集了一百多萬人!秦軍六十多萬,趙國五十萬,這麼龐大的軍事集團對壘毫無計謀可以用,只能面對面消耗,所以廉頗這種經驗豐富的宿將才是穩重的首選,畢竟一開始只是局部衝突的長平之戰變成了國運之戰,這是雙方都沒有想到的!

論國力趙國雖然能和秦國硬剛,但是持久力遠不如秦國!

首先秦國此時已經變身大魔王,不懼其它六國圍攻,又有函谷關武關在手,基本盤關中可以高枕無憂!

北方義渠人已經俯首稱臣,可以把所有兵力集中在長平!況且秦國耕戰體制完全可以供應大軍軍需!後勤保障足夠!

趙國就不行了,四面皆敵!北方燕國是世仇!東面齊國被秦國收買,別說出兵援助了,就是糧食都不肯賣!南邊魏國韓國已經被秦國嚇破膽,沒有從後方偷襲趙國就不錯了!至於楚國,它倒是可以和趙國結盟,但是它的戰鬥力實在不敢令人恭維,最多從側面強制一下秦國罷了!

最要命的是趙國不產糧食,農業不行,最後輸就輸在後勤供應不上,壓力太大,所以趙王在臨陣換將,讓趙括去主動進攻。

兵力劣勢,後勤不足,主將經驗不足,國內還瞎指揮,不輸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