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長平一戰之後,趙國只有李牧可用,為何趙王還要殺死李牧?

晃晃在線


趙王遷殺李牧,自毀長城,這個事蹟廣為流傳。可是,為何即便後人瞭解了這段歷史,類似的悲劇卻不斷上演?

如果只是簡單歸因於趙王的愚蠢,卻不能試著理解趙王的思路,深究其錯誤原因,那即使學了這段歷史,又怎能避免類似的錯誤呢?

讓我們回顧一下李牧被殺的前因後果,探尋趙王錢“愚蠢”舉動背後的原因。

李牧與趙王遷母子的樑子早已結下

趙王遷的母親,被稱為趙悼娼後,本是一個娼妓,而且嫁給了趙國一個宗室。在該宗室死後,一度寡居。趙悼襄王貪戀她的美色,決定立她為後。

李牧的悲劇,從這場宮鬥開始。

這種事情引起了李牧的強烈反對。出身底這種問題就不說了,關鍵人家本來是你家宗室的妻子,你這麼娶過來立後顯然有問題!

可是,由於郭開的支持,立後之事還是發生了。隨後,趙悼娼後構陷太子,使原太子趙嘉被廢,趙遷被立為太子。

在趙國滅亡後,趙國士大夫怨恨趙悼娼後,將她全家殺掉。由此可見,趙國士大夫是從來沒有接受她的,自然,也不會接受趙王遷。

因此,趙王遷對於老臣們,天然是不信任的。

盛產名將的趙國,沒有李牧,似乎一樣可以打勝仗

由於趙王遷不被士大夫支持,他急切地需要培植自己的武將!

趙王遷的做法,實際上是延續了他老爸的做法。而他老爸,確實曾經找到過替代人選。

在趙國與燕國的戰爭中,首先是李牧為將擊敗了燕國。在李牧得罪王后之後,趙王以年近八十歲的老將龐煖為將,也擊敗了燕國,並斬殺燕國名將劇辛。隨後,龐煖還組織起了戰國時代的最後一次合縱,這次合縱雖然沒有取勝,但卻贏得了諸侯的支持,魏國甚至把鄴給了趙國,使得趙國一度有復興之像。


也許趙王相信,盛產名將的趙國自然有人可以替代李牧!可是,整個統治集團都與你不合,你去哪裡找良將呢?

需要強調的是,龐煖雖然當時成名已久,但獨立指揮作戰,卻幾乎沒有。當時燕軍將領辛劇在得知趙國以龐煖為將時,曾說“龐煖易與也”!但龐煖卻一戰而勝,在趙王看來,這不能不說是趙王慧眼識人吧!

或許,在趙王遷看來,盛產名將的趙國,離了李牧,也不是沒人可用。

昏招總是在僵局

趙王起先想啟用龐煖的副將扈轍。這個扈轍早年學過儒學,又長期跟隨廉頗、龐煖作戰,儒學+兵法經驗,活脫脫就是當年的吳起嘛。

結果,一戰而敗,十萬大軍盡喪!

沒奈何,國難思良將,又請出李牧來。

李牧出手確實不同。他和司馬尚連續在肥後、番吾擊敗秦軍,穩定了局勢。

隨後,秦王兵分兩路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出動的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無論是此時面對李牧,還是後來面對項燕,王翦用兵持重,在僵持中尋找局勢的有利變化。

君王干涉軍隊,導致悲劇的,大多發生在這種僵局階段:

樂毅伐齊,下城七十二,在最後兩城僵持不下時,被離間,強燕就此打回原形;

信陵君合縱,兵入函谷關,相持中,魏王不安,一代賢明、魏國最後的希望縱酒而終;

哥舒翰守潼關,鎖住安祿山,僵持中,唐玄宗勒令出戰,盛唐一去不返;

許多君王都在僵局中做出神來之筆,導致國破軍喪的悲劇。

因此,主動製造僵局,然後用間取勝,是對君臣互疑一方的常見招數!

最後的選擇

秦國早已經培養了一個更加強大的間諜網絡。秦王嬴政在廢呂不韋時,大大強化了該網絡。

謊言的本質,是把別人不相信的話,拆分成了若干句別人願意相信的話,一句句講了出來,最後混上一兩句合乎邏輯的假話,一擊必殺!

這個專業網絡抓住機會,散播謠言。

1、李牧手握重兵,而且與敵僵持;

2、李牧用兵“君命有所不受”,可說跋扈吧!

3、李牧和眾士大夫反對趙王遷;

4、趙國國力弱,李牧雖然幾次取勝,但損耗也不小,正好趙國剛發生地震,已經無力支撐僵局了!

每一句話都是真話!

最後加上一句假話,李牧正在陰謀謀反!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正好,趙王一直相信趙國不只李牧一個良將!

趙王讓人換下李牧!(還沒有要殺李牧)

但李牧抗命,結果遭到拘捕,斬殺!



李牧沒有像當初廉頗一樣的乖乖從命,我認為,他應該也意識到,他的離去,意味著趙國的滅亡吧!只是以如此激烈的方式進行反抗,君臣互疑的程度可見一斑了!

最後替代李牧的人,是自己總是趙蔥,和從齊國投過來的聚顏。看來,趙王遷在最後賭一把了,他不信任的,不只是李牧,而是整個趙國的大夫集團!

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互相有些疑慮,再正常不過了。

秦王嬴政對手握六十萬大軍的王翦難道就沒有疑慮嗎?

唐肅宗對天下威望與實力無以復加的郭子儀難道就沒有疑慮嗎?

不是嬴政、唐肅宗心胸大,而是王翦、郭子儀會避嫌!

我見過許多有本事的人,願意與自己的下屬、同事親密無間,卻“不屑於”和領導過於親密,總覺得自己本事大,不需要“巴結”老闆。

戒備心,是人所共有的。你只有正視戒備心,才可能化解他!

否則,悲劇很可能還是不斷上演。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秦國善於使用“離間計”,常常利用謀略來混亂敵國的朝堂。“離間計”對於別的國家不怎麼管用,但是對趙國來說卻百試百靈。長平之戰、滅趙之戰,兩次離間計的成功,老趙家就亡國啦。

老贏家和老趙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要說趙王遷,如果僅僅是用“昏庸”來解釋,還不夠,也達不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學習目的。我們嘗試從權力鬥爭角度去了解他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國內反對趙王遷的士大伕力量很大,他誰都不敢相信,他只相信也只能相信郭開

趙王遷的母親,有點姿色手段,為了給兒子鋪路,吹了吹枕頭風,公子嘉的“太子之位”就被吹成泡沫。

這種曾經與君王爭奪大位的宗室公子,在對手坐穩位置之後,往往最好的結果也是一杯毒酒了事。但是到邯鄲破滅的那一刻,公子嘉都還沒有被處理掉,說明趙王遷還沒有完全把控朝庭的話語權。

他重用奸相郭開,就是為了逐漸架空那些反對他的人,來達到加強王權的目的,這種“集權”的腳步,還只是在進行中,秦國的大軍就打上門來了。

邯鄲滅亡之後,趙悼娼後一家被士大夫殺死,可見,反對的力量還是很大的。只是老秦人打上門來,大家不得不保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而已。

邯鄲未滅之前,公子嘉可能已經出逃到代地,或者正在跑路的途中


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史記—趙世家》

這就有疑點了,邯鄲都破了,一切都在秦軍的控制當中,連趙王遷和他的那些四梁八柱都突圍不出來。

史上記載,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公子嘉幾百家臣,就能殺出邯鄲,並且還能穿越戰場,跑到代地,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我個人覺得在邯鄲大勢已去之前,公子嘉就被人營救出來了。這個“人”是秦人,或者是趙人,或者是秦人趙人合力都可以說得通。

秦國需要放出公子嘉,然後施放離間計,趙王就會懷疑李牧會不會與公子嘉而謀爭奪王統,而趙人忠於公子嘉的人也需要救出公子嘉,送往代地。那事情就大條了,一箇中心為忠,兩個中心為患。

公子嘉+李牧會等於什麼?對於趙王遷來說,秦國的離間計,就是收軍權最好的藉口

趙國也是名將輩出,卻不能保住國祚,時也命也。自廉頗、樂毅、龐媛一一逝去,李牧逐漸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李牧與秦軍交手,就在番吾、宜安、漳水長城等戰場,大破秦國悍將桓齮、楊端和、蒙武。自長平、邯鄲之戰以來,趙國疲弱,卻以一國之力取得對秦戰爭兩次重大勝利。而秦國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皆被李牧化腐朽為神奇的手段所翻盤。李牧兩戰封神,名動天下。

咸陽遙看邯鄲,他們輕輕一推,本來抱團取暖、守護國祚的兩個人就滑向了不同的軌道。

收兵權所引發的血案

李牧不可輕動,但“代北軍”卻可以搖一搖、晃一晃。

天下人都認為武安君是六國的救世主,他可以擋住秦國東向的腳步。我們都知道這些,趙王不是蠢人,他不可能不懂,殺死李牧,影響太大,搞不好就是整個“代北軍”的崩潰。

按我的理解,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奪軍權可不是那麼容易,肯定先是可以將李牧軟禁起來,以此來挾迫代北軍作戰,等到趙蔥、顏聚把控軍隊,再徐圖後計也不遲。

趙王遷只是想要那隻“代北軍”,他以為只要有了“代北軍”,國祚還可以延續。形勢誤判之下,李牧卻被殺死了,趙國也滅了。李牧反抗被殺死,這是誰下的命令,是趙王還是郭開?都不重要了。

惜哉,碰到這樣的君王,是李牧的不幸,也是時代的悲哀!

總起說來,戰國時代的背景下,謙頗、李牧再威名赫赫,也是趙家的看家護衛而已。廉頗跑得快,跑掉了,而李牧沒有跑掉,被殺死了。

趙國不可惜,只是可惜了那些“燕趙慷慨悲歌之士”,他們曾經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家捨生忘死,為君王高呼酣戰。結果卻是國已破,家已亡,一切也塵歸塵,土歸土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兄弟恩德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權力會讓人矇蔽雙眼。看歷史書上那些君王放出的昏招,有時候都會讓人瞠目結舌。以史為鑑,我們要記住,心若無私天地寬。


溺於心海2019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戰國末期秦國滅趙戰爭中,李牧臨危受命,屢次挫敗秦軍進攻,特別是在肥後之戰中圍殲秦軍,被封為武安君,統率趙國全部軍隊,堪稱趙國的頂樑柱。無奈的是,在李牧與秦軍處於僵持階段的關鍵時刻,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認為李牧要投降秦國,派宗室趙蔥取代李牧的指揮權,並藉機斬殺李牧。自古以來,君主自毀干城,導致國家衰落滅亡的事例屢見不鮮,李牧被殺不是孤例,李牧之於趙王遷,就像檀道濟之於宋文帝,袁崇煥之於崇禎帝一樣。那麼,如果只是把趙王遷自毀干城的原因歸結為聽信了權臣郭開的讒言而做愚蠢之舉,未免過於簡單草率。事實上,趙王遷也知道李牧是國之良將,特別是在全力對抗秦軍的關鍵時刻,能夠促使趙王遷作出這樣臨陣換將甚至處死軍中主將的非常舉動,無疑是李牧早已失去了趙王遷的信任,郭開的讒言和秦國間諜的離間計不過加速和堅定了趙王遷的決定。趙王之所以要罷免乃至殺死李牧的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趙王遷出身卑微,得不到趙國統治階層包括李牧的認可

趙王遷是趙悼襄王的兒子,其母趙悼娼後出身娼妓,原來是趙國宗室成員的家室,後來一度寡居,因為年輕貌美,被悼襄王納入後宮立為王后。如果到此為止就罷了,趙王遷的母親憑藉自己的寵愛遊說趙王構陷太子趙嘉,使得趙嘉被廢,趙王遷被立為儲君,最終成為趙王。趙王遷才能比較平庸,愛好美色,治國理政並不在行。正是趙王遷身上有這樣的缺陷,趙國宗室和士大夫貴族包括李牧在內對趙王遷不太認可,對公子嘉表示同情。趙王遷也深知這一點,對傳統意義上的趙國統治階層並不信任,更熱衷於提拔像郭開這樣得到自己認可的臣子,這就為趙王遷日後罷免乃至處死李牧埋下了伏筆。

郭開的賣主求榮和秦國的反間計,加速了李牧被殺的結局

郭開是趙王遷最受寵的臣子,一貫妒賢嫉能,曾經構陷老將廉頗,唆使趙王以樂乘取代廉頗的軍權,廉頗怒而進攻樂乘,並帶著部下投奔魏國。當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率軍與李牧司馬尚對壘僵持不下之際,秦國使用反間計,派遣細作潛入邯鄲,重金收買權臣郭開,郭開打量國家形勢,認為趙國必亡,不如自己暗地裡投降秦國,反正趙國滅亡又不影響自己在秦國得到高官,就一力勸說趙王遷解除李牧的職務,派遣自己更信任的軍事將領取代李牧。趙王遷本來就對李牧就有疑惑,郭開的讒言和秦國的反間計不過是堅定了趙王除掉李牧的決心。

李牧功高震主,潔身自好,雖無造反之心,卻有造反的能力

戰國後期,特別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的軍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駐守北部邊疆雁門郡代郡的邊軍;另一部分是處於趙國腹地的主力軍隊。在公元前234年開始,秦軍多次進攻趙國,揭開了滅趙戰爭的序幕。公元前233年,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在接連取得宜安和肥後之戰的勝利後,李牧不但掌握了趙國所有的軍隊,而且儼然成為趙國的擎天柱救世主,這不得不引起趙王遷的忌憚和猜忌。正在這個時候,許多趙國宗室貴族不滿趙王遷的統治,打算髮動政變推翻趙王遷,迎立公子嘉為趙王,並聯絡李牧希望得到他的軍事策應,李牧雖對趙王遷有所不滿,但在此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不願參與推翻趙王遷的密謀,但李牧有沒有造反的決心和意願不重要,對趙王遷來說,最重要的是國家的軍隊不能掌握在自己不信任的將領手裡,因此罷免囚禁誅殺李牧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李牧被殺,使得趙國喪失了最後的抵抗希望。李牧死後三個月,秦軍就擊敗接替李牧的趙蔥顏聚率領的趙軍,進而攻陷邯鄲,俘獲趙王遷,權臣郭開如願得到了秦國上卿的位置,但在請假回國搬運財物的時候死於盜賊之手,甚至還有傳聞說是李牧的部將假扮盜賊殺死了郭開。趙王遷被俘後被送往房陵深山囚禁,其母趙悼娼後一家被趙國士大夫殺死。而在邯鄲城破之前,公子嘉“率宗室數百北上”來到代郡,建立代國政權,繼續抵抗秦軍,直至公元前222年,秦軍俘獲公子嘉,趙國徹底滅亡。趙國民間傳言,李牧死,趙國亡,一言成讖!


滄海拾遺錄


說到李牧,我就會想到一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加上奸佞之人郭開的讒言和趙王遷的昏庸,是造成李牧悲劇的三大原因。

專斷—李牧

李牧早年在抵禦匈奴的時候,初期採取了“堅守不出,誘敵深入”的策略,但是並不被趙王所認同,因此被免去了職務賦閒在家。後來其他將領貿然出擊,被匈奴人擊敗,趙王萬般無奈只好啟用李牧,但李牧表示自己不去,理由是自己如果出征,要趙王對自己的軍事策略不要橫加干涉,也就是要專斷之權。



趙王當時沒有別的選擇,因此只好答應了李牧的要求,儘管李牧擊敗了匈奴獲得大勝,但是趙王的心裡對於李牧已經心存芥蒂了。

奸佞—郭開

趙王遷是趙國最後一位君主,他品行不端,重用奸佞之徒郭開。這位郭開簡直就是秦人的間諜一般的存在,他先是逼走了廉頗,又編造了廉頗老邁無能,已經難堪大用的謊言,讓廉頗只能客死異鄉。


在李牧被殺這件事上,郭開也立下了大功,他先是接受了秦人的重金,而後編造了李牧和司馬尚企圖造反的謊言。趙王遷對於郭開的話深信不疑,立即下令用趙蔥去取代李牧的位置。李牧則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拒不執行命令,奈何李大將軍縱橫天下,卻想不到自己會陰溝裡翻船,被趙王遷派人秘密逮捕後就地格殺。

昏庸—趙王

做為旁觀者,都認為李牧是趙國抵禦秦國的唯一希望。但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其中的人卻不這麼認為,尤其是在趙王遷的心中,李牧不過是個居功自傲、包藏禍心、違抗王命的將軍,不殺李牧自己的威信何在!


說趙王遷昏庸無能並不過分,君不明臣則有能亦無為!有這樣的君主,李牧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直到亡國的時候,趙王遷才意識到李牧是國之棟樑,而郭開是禍國殃民的奸佞之輩。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對大臣將軍而言,帝王認為你可用你就可用,帝王認為你不可用你就不可用。我們現在看來李牧確實是趙國後期的長城,但當時趙王並不認為李牧是長城,他只關心寵幸嬪妃,不關心國家大事,國家大事有郭開處理。趙國實權人物郭開認可李牧的軍事才能,但是他認為李牧不肯為他所用,所以故意打壓李牧。郭開認為趙國早晚必亡,與其血戰秦國而亡,不如殺李牧而獻降,投降後受罪的是趙國王室,他郭開還是能榮華富貴,於是郭開以趙王遷的名義誅殺了李牧。

趙王遷是轉胡太后的兒子,此子治國能力沒有,但是十分喜歡婦人,趙國女子紛紛學習媚術以侍奉趙王遷,以此獲得榮華富貴。趙王遷的兄弟趙嘉是一位能力出眾的王子,但是因為母親不受寵,因此沒有成為趙王。趙嘉與軍中一班老將意圖利用武力推翻趙王遷,但是李牧沒有同意跟趙嘉合作。趙國軍隊分為南北二軍,南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六國,北軍與騎兵為主對抗匈奴,李牧擊敗匈奴後成為趙國大將軍,統帥南北二軍共同對抗秦國。

趙國有兵爭的傳統,領兵大將經常遭到王室猜忌,而軍隊也經常參與到王室的奪權之中。廉頗跟樂乘交惡後,領軍圍攻邯鄲,戰敗後率軍投靠魏國,而廉頗率領的軍隊就是北軍。李牧以北軍大將身份統帥南北二軍,自然受到南軍將軍們的猜忌,也受到趙王遷的猜忌,層層猜忌是秦國離間計能成功的關鍵。

郭開跟嚴嵩一樣,李牧跟戚繼光一樣,當年戚繼光能抗倭成功,離不開嚴嵩的支持,而嚴嵩支持戚繼光的原因在於戚繼光也被看作是嚴黨。李牧志向高潔,他不願意跟郭開同流合汙,也不願意跟趙嘉一起造反,更不願意投降秦國,所以大家都害他,沒有人幫他。李牧死後,趙國大軍由趙蔥、顏聚統帥抗秦,趙軍被秦軍一戰擊破,郭開則開城投降,趙嘉率部分人逃亡代地建立代國。李牧死,趙國亡,果然成真。


大秦鐵鷹劍士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縱觀古今中外,良臣將相無外乎都是冤枉之死,從屈原投江、精忠岳飛、護國袁崇煥等等無不是慘死在流言蜚語。最是無情帝王家、不怕明槍卻怕暗箭、最後就是個人價值太高,且看惜花一一道來。

一、最是無情帝王家

“學得文武藝,買的帝王家”。到處了古代賢人志士們多少的辛酸淚,與身不由己。古代帝王最為最高權力的掌控者,對於其位的謀求在層出不窮。看看各種的宮鬥戲,就知道帝王之家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而李牧由於被趙王派去監視其人,發現了其有謀反之心。加入秦國奸細從中作梗,與李牧自身的一些舉動讓其成為對趙王遷威脅最為嚴重的人。讓趙王有了不得不動手之心。加之,在趙王心中除了李牧還有,趙國還有其他可以替換李牧之人。

二、不怕明槍卻怕暗箭

得勝歸來,群臣朝和。出於國家禮儀外,在更深層次就是各方的利益。在《鹿鼎記》08版中就有描寫,施琅將軍在收復臺灣後,班師回朝的時候。卻只帶些臺灣土特產回去,而韋小寶卻提醒他,其回去給各類京官的各類禮物準備了多少,施琅卻什麼也沒準備,而韋小寶卻為其準備百萬輛的白銀。後來施琅才可在管道上一路平步青雲,可想暗箭是多麼可怕的一件的事情。李牧在每次得勝歸來,以前的國君庇護下,使其名氣越來越大。現在卻不同了,最信任的國君沒有了,與現在的國君又有一些不合,可想多少人準備著落井下石呢?

三、個人價值太高

功高震主,人怕出名豬怕壯。就是這個道理,在對外的戰爭,李牧只要出場就是勝利。感覺趙國除了李牧就沒有其他人了。使得其他同僚們沒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可行其影響了多少人的利益。在李牧優秀的時候,都是各種的巴結。然而其身上的一些缺點就會被人們用放大鏡進行觀看,而最後,就是不戰死在疆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一方面為李牧之死感到惋惜,一方面李牧慘死是必然的。君王的不信任,同僚的落井下石,最終造就了其悲催命運。


惜花公子


先擺一下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有兩位。秦的白起、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李牧。可以看出趙國並不缺乏良將,但是趙國這兩位名將,卻都折在了一位權臣——郭開手中。



郭開和宋代的高俅有一比,都是屬於“術業有專攻”那種類型。共同的特點是,治國不行,但論到贏取國君的歡心,獲得寵信,自是罕有對手。

郭開是趙悼襄王的伴讀,因為郭開特別會逢迎拍馬,兩個人非常投機,趙悼襄王登位第一年,就把郭開任命為相國。這個郭開也很不簡單,眼光很長遠,除了把現任趙王哄的很開心,對太子趙王遷也十分上心。

趙王遷生於帝王家,從小不學好,驕橫任性、人品惡劣。但是他特別喜歡和信任郭開,為什麼呢?郭開教給他很多“本事”,比如怎樣成為飲酒不醉的“酒仙”,如何在賭博中大殺四方當上“賭神”,怎樣風花雪月玩女人,做“情聖”。因此趙王遷當了趙王后,不僅仍然任郭開當相國,還給加封了建信君。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讓大夥清楚,小人郭開在趙國的權勢和他在趙王心中的地位。廉頗、李牧為國立下大功,但在趙王那裡,份量遠遠比不上巧舌如簧的郭開。打仗贏了是本份,輸了要治罪。一邊是下屬,另一邊是心腹。郭開弄權,趙王本身也不是好鳥。

其實郭開構陷廉頗和李牧的手段,如出一轍,都是進讒,說他們勾結秦軍,有不臣之心之類的。這也正是郭開聰明之處,整天和趙王混在一起,知道王們最害怕的是什麼,就是將領們擁兵造反,這也是歷代君王們共同的軟肋。



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重兵攻趙,趙國委派李牧調邊軍回防,李牧曾屢敗秦軍,他的能耐王翦很清楚,於是使重金賄賂郭開,郭開偽造李牧給秦軍的書簡,誣告謀反,趙王遷大怒,下令將李牧免職,隨即設計殺害。

李牧剛死,障礙剷除,王翦大軍便全軍出擊,失去李牧的趙國不堪一擊,於是郭開勸趙王鮮城投降。趙王遷被流放到房陵(房縣),隨後被毒死。而郭開為秦國立下大功,被封為上卿,回邯鄲舊宅取寶路上,被盜賊所殺。



據說這夥“盜賊”是李牧舊部,將郭開扒光綁在樹上,上千人一人一刀,活活割死,割時大喊:“為李將軍報仇!”

因此說,趙國亡的真是不冤,那麼好的將領不用,偏偏去信任一個奸佞自私的小人,真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史海尋蹤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


有的事情並不是我們看起來那麼簡單,需要縝密的分析,長平之戰後,趙國並非只有李牧,還有廉頗、龐煖。在廉頗逃走之後,還有李牧、龐煖。準確的說,是趙王遷的年代,只有李牧可用。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李牧,我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1、李牧與趙王一系一直不和,也不會處理人情世故。

從趙王遷的祖父趙王丹開始,李牧就在沙場上面拼殺,一步步從士兵當上了大將軍,這是實打實的軍功,但李牧個性太直,不懂的給大老闆,也就是趙王丹面子。大老闆命令他出擊匈奴,他不肯,被撤職。然後繼任者出擊匈奴,損失很大。最好大老闆不得不請回李牧,而李牧還要挾老闆,要按照他的來做,也不會給老闆臺階下,不會奉承一下大老闆。最後雖然大獲全勝,但是也證明一點,大老闆是一個傻子,決策是錯誤的。這樣趙王能高興,能喜歡他嗎?


大老闆死後,他的兒子繼位,這就更加不堪了,至少他老爸還能容忍李牧。有點眼光,這個呢,就喜歡聲色犬馬,還寵信郭開,把廉頗閒置了,不接回來。最後秦國進攻,他被嚇到了,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最後繼位的趙王遷是大老闆的孫子,這個就不堪了。繼位的時候,趙牧到了勝仗,他說趙牧是他的白起。結果和白起的結局都一樣,白起被秦王賜死,他被趙王賜死,只因為謠言說他造反。謠言只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揭示的是趙王一系從來對他就不怎麼信任。


2、趙王認為趙國還有將領能代替李牧,那就是龐煖,而且趙王可能有明白,就算有李牧,趙國也堅持不了幾年了。


龐煖是龐涓的後代,雖然知兵,但是和李牧沒得比,而且當時也是80歲高齡了,久經戰陣。但是可惜的是,唯一的一次出名點的勝仗還是在李牧為副將的時候打贏的。


當時燕國二萬精兵,都是李牧打跑的,果不其然,在李牧死後,龐煖無力抵擋秦國,趙國只有滅亡,也不知道趙王遷被流放到房縣的時候,是一種什麼心情。


而且就算李牧一直不死,趙國就不滅嗎?我看不見得,打仗最終比拼的的是綜合國力,趙國的國力遠遠不及秦國,雖然李牧善戰,但能堅守多少年?5年還是10年?趙國軍事、經濟、民生等等方面落後,既然反正要滅,不如把李牧這個礙眼的先幹掉。。人的想法最是琢磨不透。


3、很多人都缺乏耐心,君主也不例外。


其實很多戰爭都是君主缺乏耐心,擾亂戰局輸掉的。趙國滅亡這次也一樣,李牧和秦軍相持一年,趙國已經有些乏力了,趙王壓力也很大,趙王遷無法忍受這樣的情況。想打破僵局,可能也是郭開的讒言,讓趙王有了勝利的幻想。他想讓李牧出擊,李牧肯定不會聽他的。乾脆就殺了李牧,換一個人上,結果輸的更慘。


唐玄宗時期哥舒翰,被唐玄宗逼迫出潼關,戰敗而亡。白起在長平之戰以後,不願意攻打趙國,因為趙軍全部是哀軍,完全就是以命換命,白起不想白白送死,結果秦王逼迫,戰敗,後來被迫自殺。


總結一下,趙王遷早就對李牧不滿,加上他認為還有人可以替代李牧,又或者是破罐子破摔,幹錯先幹掉礙眼的,自己又急於求勝,犯下了這個錯誤。


職業減肥營養師


自古以來,君疑臣死,是自然規律,瓜田李下,完美組合。簡單來說,趙王不信任李牧。在有實力的君王面前,臣子的權力來源於君王的信任而不是能力,即便是爛泥一旦君王信任,就能夠居高位而握大權。兼聽而有能力的君王的信任是參考臣子的能力,昏庸無道的君王的信任度來自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臣子的能力。

趙王遷就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他的信任度來源於能夠奉君之惡的人。趙王遷寵信郭開,郭開收受間諜的金銀珠寶,誣陷名將廉頗,導致廉頗亡身國外,有國難回的境地。趙王遷又聽從郭開的建議誅殺名將李牧,趙因此也贏得很快被滅的機會。

趙國雖然君王不怎麼地,但名將層出不窮。戰國四大名將有兩位源於趙國,如果能夠合理的運用,秦趙誰統一中國,尚在兩可之間。

郭開先後整慘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位,就是仰仗趙王遷對他的信任,準確的把握了趙王遷對大將的忌憚之心,完美的整慘兩員名將。

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歷史,頗牧軍事上的偉人,政治上的盲人。最起碼是情商低下,不能夠做到世事洞明的程度。看看今天許多有能力而不被使用的人,不都是情商低下,不能夠洞明世事嗎?人際關係的崩潰嗎?看看今天許多家庭的分崩離析,不都是情感低下,不會好好的說話,把一張臭臉留給最親的人,把笑靨留給陌生人,這樣的家庭會好嗎?歷史是很好的教材,學習歷史滋潤自己。

郭開原本是趙悼襄王的伴讀,憑藉一張臭嘴捧得趙王歡心,為趙王后迅速升級為趙國重臣,因此,有了誣陷帶兵在外、身負重任的廉頗,趙王偏聽偏信派人前去取代廉頗,廉頗火了,轉身攻打趙軍,隨後亡命魏國。

郭開構陷廉頗是因為曾經的宴會曾經的面責,從此懷恨在心。而郭開構陷李牧純粹是拿人的手短。

趙王遷誅殺李牧,自毀長城,這個事蹟廣為流傳,為什麼類似的悲劇卻不斷上演?如果只是簡單歸因於趙王的愚蠢,卻不能試著理解趙王的思路,深究其錯誤原因,那即使學了這段歷史,又怎能避免類似的錯誤呢?

君王干涉軍隊,導致悲劇的,大多發生在這種僵局階段:

樂毅伐齊,相持之際,遭離間,強燕被打回原形;

信陵君合縱,兵入函谷關,相持中,魏王疑惑,魏國最後的希望縱酒而終結;

哥舒守潼關,鎖住安祿山,相持中,唐玄宗勒令出戰,盛唐不復;

許多君王都在相持中較勁之時做出神來之筆,導致國破軍喪的悲劇。

我認為,趙王遷也意識到李牧離去,意味著趙國的離滅亡不遠了吧!李牧也意識到他的離開,趙國離滅亡不遠了!但以如此激烈的方式進行反抗,君臣互疑的程度可見一斑了!

趙王遷在最後賭一把了,他不信任的,不只是李牧,而是整個趙國的士大夫集團!

其實,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互相有些疑慮,再正常不過了。

秦王政對手握六十萬大軍的王翦難道就沒有疑慮嗎?

唐肅宗對天下威望與實力無以復加的郭子儀難道就沒有疑慮嗎?

不是嬴政、唐肅宗心胸大,而是王翦、郭子儀會避嫌!

我見過許多有本事的人,願意與自己的下屬、同事親密無間,卻“不屑於”和領導過於親密,總覺得自己本事大,不需要“巴結”老闆。戒備心,是人所共有的。你只有正視戒備心,才可能化解他!否則,悲劇很可能還是不斷上演。

多有疏漏,敬請斧正。

不喜勿噴,謝謝合作。

謝謝悟空,謝謝頭條。

祝福閱讀的朋友幸福萬年長。



空見33647200


簡單來說,趙王不信任李牧。

在實權君主面前,大臣的權力並不來源自己的能力,而是來源於君主的信任,不管大臣能力幾何,只要君主信任,就一定能身居高位、手握大權,所不同的是,明君的信任度參考了大臣能力這一因素,昏君的信任度則往往不參考,而以自己喜好為主。

下令誅殺李牧的是趙王遷,他採納了寵臣郭開的建議,認為李牧要造反,就殺了他,沒了李牧,趙國很快就亡了。

《千字文》裡說“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由此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值得郭開驕傲的是,趙國的兩位名將廉頗和李牧都倒在了他的手裡,廉頗因他誣陷而逃亡國外,回趙國的機會也被郭開打破,李牧更慘,直接身死。

先後整倒兩位名將,郭開憑的就是趙王對他的信任,而且他掐準了趙王對大將的忌憚之心,以此入手,成功扳倒兩員大將。

郭開原本是趙悼襄王的伴讀,憑藉一張嘴捧得趙悼襄王歡心,在趙悼襄王登基後,迅速升級為趙國重臣,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誣陷帶兵在外的廉頗造反,趙悼襄王立馬派人前去取代廉頗,廉頗火了,轉身攻打趙軍,隨後逃亡魏國。

郭開陷害廉頗的理由倒是很充分,因為廉頗曾在一次宴會上當面斥責他,郭開從此懷恨在心。而郭開跟李牧並無過節,他陷害李牧純粹是拿人的手短。

李牧在史書上一出場就是趙國駐守雁門的將領,隨後以詭異的兵法,消滅了十多萬的敵軍,讓匈奴不敢再進犯趙國。

李牧這邊聲名鵲起,另一邊,廉頗已經被郭開整倒了,李牧作為新生代將領,率領趙軍參與諸侯征戰,先後擊敗燕秦兩國,獲封武安君。

前229年,此時的趙王已經換成了趙悼襄王的兒子趙王遷,他比父親更加昏庸,也更加享受郭開的甜言蜜語,對郭開言聽計從。

這一年趙國接連發生地震、災荒等大災害,人心浮動,秦國趁機發動滅趙戰爭。

秦軍兵分兩路,王翦率上黨軍十萬自北向南,楊端和領河內兵十萬自南向北,欲合圍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領兵迎戰秦軍。

在李牧的阻擋下,秦軍不敢貿然進攻,而是跟趙國耗了起來,同時向趙國朝中散佈謠言,使離間計。

離間計的核心之一就是郭開,秦國給郭開送了不少錢,郭開也算講信用,一手收錢,一手辦事,立馬入朝面見趙王,誣陷李牧私通秦國,預謀叛趙。

郭開的理由很清楚,一定要咬定李牧造反,跟當初誣陷廉頗造反一樣,畢竟君主最忌諱的就是武將造反,尤其是武將領大軍在外的時候。

趙王遷更加乾脆,直接殺了李牧,自毀長城,趙國的滅亡已經註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