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李牧為何不救邯鄲?

麼vhfhnnjgvjn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發生在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的一場多國混戰,本來指揮完長平之戰的秦國大將白起打算趁此機會長驅直入一舉滅掉趙國。

沒想到,秦國名相范雎嫉妒白起的戰功,竟以將士疲勞需要休整為由提議讓趙國割讓六座城池來請和,而當時的秦國統治者秦昭襄王也覺得長平之戰秦軍損失嚴重於是就準了范雎的提議。白起也開始稱病不再領兵。

此事傳到趙國,趙孝成王也只能答應和約,但是趙國重臣虞卿卻提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如此趙將滅亡。”來勸諫趙孝成王。

所以趙孝成王不但沒有割地給秦國,還用出合縱之計聯合其餘國家一起抗秦。秦國秦昭襄王得知後怒而攻趙,趙國則聯合魏、楚兩國,組成三國聯軍和秦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一戰。

那麼當時的趙國名將李牧在哪裡呢?據史料記載李牧在趙惠文王時期就被任命為北部戍邊大將,趙惠文王就是趙孝成王的父親。

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北邊的匈奴等各部落逐漸強大起來,大有一爭中原之勢。李牧作為後世傳頌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也只有他能夠獨挑大樑鎮守趙國邊疆。

邯鄲之戰發生的時候李牧正是作為守邊大將在統領將士防禦匈奴,並且當時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對多個諸侯國用兵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些諸侯國都對秦國軍隊感到恐慌。

趙國在已經和這些被秦國軍隊攻打過的國家商定了聯合抗秦的戰略後,舉各國之力再加上名將廉頗如果還不能抵禦一支沒有名將率領的秦軍,那麼即使趙孝成王把李牧召回邯鄲也無濟於事。

所以李牧也沒必要回去。如果強行命李牧率領守邊將士回援反而會讓匈奴等北方部落有機可趁。

在匈奴和強秦的兩路夾擊下趙國必滅,甚至其他諸侯國也會趁趙國落難之際大肆瓜分趙國疆土然後再商議如何聯合抗秦。

不召李牧,即使秦軍攻破邯鄲趙國還有軍隊可以再和各國爭鋒。召回李牧那麼趙國就將萬劫不復,所以李牧就更不能回去,他所率領的守邊將士是趙國最後的底牌。

這場戰爭也確實是以趙、楚、魏,三國大盛秦軍為結果,如果你是趙孝成王你會召李牧回來嗎?

關注前史今說,帶您走進歷史,探尋歷史背後的故事......


前史今談


邯鄲之戰發生在秦趙長平之戰之後,是秦國為滅亡趙國而發動的一場戰爭,邯鄲軍民同仇敵愾,最後大破秦軍,使得趙國得以延續。邯鄲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而李牧出生之時不詳,但其於朝中任職時是公元前246年,前後相差10多年,假設李牧30左右入朝。那麼邯鄲之戰時的李牧也就18歲左右。

李牧是一個戰術奇才,但是此時的李牧還沒成長起來。他的威望,戰術戰略,實戰經驗都不夠。也許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邊疆軍團的一個普通將領,絕沒有達到北方軍團統帥的位置。又何談領軍救邯鄲呢?




劍起蒼穹zh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軍攻趙圍攻邯鄲,李牧不但不救邯鄲,而且結束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也不見李牧出現,趙孝成王派了沒有單獨領兵經歷的趙括去長平取代了名將廉頗。邯鄲之戰,在長平之戰損失了40餘萬精銳主力的趙國危在旦夕,平原君趙勝派往魏國求援的使者這個使者返回趙國的半路上又碰到再次派出的使者。別意淫邯鄲之戰期間李牧率領大軍在北方邊境抵禦匈奴,秦軍就在首都城下,是秦軍威脅大還是匈奴威脅大?救援邯鄲就是在保全趙國,趙國既然能派使者去魏國求救,還能派毛遂等說客去遊說楚國出兵救趙,難道就不能派人去調李牧率軍來增援邯鄲?唐朝“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內地缺乏訓練組織的唐軍戰鬥力太渣抵擋不住以戰力兇悍的邊兵為骨幹的安史叛軍,朝廷也調了別處的邊兵來打叛軍,致使邊境守備空虛,吐蕃趁機侵佔了唐朝的大片疆土。沒辦法哈,孰輕孰重?話說回來,邯鄲之戰前後歷經大約3年,始終不見李牧出現,甚至這段歷史記載提都沒提李牧一個字,那只有一個原因,李牧此時還不是名將默默無聞沒有成名。李牧得到重用是在趙孝成王去世趙卓襄王繼位前後,而趙孝成王是公元前245年去世的,邯鄲之戰已經結束12年了


立志成蟲


邯鄲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59-257年,當時李牧在趙國北部戌邊,也就是鎮守北部邊關,抵禦匈奴。時值長平之戰後不久,趙國國力衰微,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舉趙國全國之兵,都不能擋秦國攻勢,所以,必須求助於魏楚。這是其一。

其二,趙國北部到邯鄲,相距約四百公里,不到十分危急時刻,李牧發兵救邯鄲勞師乏力,如果匈奴趁虛而入,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遇。

所以,趙國有識之士,努力促成楚國和魏國出兵聯合抗秦,這才是正確的步驟。最終也證明了這個策略是正確的。


古藏萬一


邯鄲之戰發生在秦趙長平之戰之後,是秦國為擴大戰果企圖滅亡趙國而發動的一場戰爭。其結果讓很多東西都感到意外,強大的秦國盡然輸掉了這場戰爭,這時候離秦始皇開始統一六國的戰爭還有不到三十年(邯鄲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統一六國戰爭開始於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場戰爭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延緩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讓戰國時期又得以延續。

邯鄲之戰的起因是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名將白起準備乘機滅掉趙國,但秦王答應了趙國向秦國求和的條件。秦國退兵後趙國沒有很好的履行和談條件,給了秦國攻擊趙國的理由,秦國派出幾十萬人馬圍攻趙國首都邯鄲。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四十萬精銳,對於那時的一個國家而言基本就是喪失了立國的根本,但是趙國卻很不一樣,在他的北方還有一支精銳部隊,這就是李牧軍團。李牧首次開創了以步兵軍團圍殲騎兵軍團的先河,是趙國部隊戰鬥序列裡的精銳,那為啥縱觀整個邯鄲之戰都沒有這支部隊的影子呢?我認為趙國在邯鄲附近還是有不少的有生力量,趙將廉頗能在很短時間內組織起十萬軍隊守城說明趙國還是有很厚實的家底。李牧的邊塞軍團遠在長城塞外離趙國都城邯鄲過於遙遠,遠水解不了近渴,即使來到了邯鄲也是一支疲憊之師,也打不了什麼仗了,而魏國的軍隊相對要近的多,更容易對趙國的支持。再者當時李牧還要防備匈奴的南下入侵,由於匈奴經常南下騷擾趙國使得常年都有大軍住守邊塞地區,為了邊塞安寧。後來李牧大敗匈奴後李牧才回到中原入朝為官。那就有人說了首都都沒了還要什麼邊關?其實李牧守衛的還有一個地方那就是代地,也就是趙國滅國後,其後代又在代這個地方建國,又使趙國延續了幾年。代應該是趙國背部地區的中心有很高的戰略價值。也需要有大軍守衛。最後趙國在全國人們同仇敵愾,化悲痛為力量化解了邯鄲之圍贏的了戰爭的勝利。





天堂暴雨


李牧雄起時是BC245年,邯鄲之戰是BC258年,如果硬要說李牧出道即是巔峰,那還不早早讓李牧回來廷議?到底是防守一隅重要,還是防守國都重要?邯鄲之戰卻提到李牧?這問題本身就很可笑


kuku15


愛救不救,救與不救都有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