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你覺得他和白起誰會贏?為什麼?

海大公爵


個人覺得白起會贏!倒不是說李牧不好,而是白起用兵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用兵從來重複同一個戰法,兵無常勢水無常行這句話就是他說出來的!也就是說,你要找到白起的弱點你找不出來!你要猜想白起接下來想要做什麼那是做不到的!在打仗中,李牧偏穩重,且疑心大,只是他還算大膽,並不會像廉頗那樣過於保守,但這也是一個特點,如果被白起抓住,那也是會被針對的,當然,這一點只是一個小問題。真正的大問題在後面。

白起用兵的第二個點,白起的大局觀,他會利用戰場之外的因素服務戰爭,比如,在鄢郢之戰中,兩萬秦軍發動斬首行動,打掉楚國王庭衛隊,直接削弱了楚國王室對諸侯大臣的控制力,楚國空有二十多萬大軍反而選擇觀望,這是一種政治戰。相反,在這一點上面李牧比較專心於戰場,很少分心於政治。比如,李牧不是死於戰場,他是死於政治場的。當然,白起自己也死於政治,倒也不便評價。

第三點,白起的另外一個專長,他擅長於外交!倒不是說白起去當外交官,而是他在戰場上的打擊分寸很能把握,比如哪些部隊應該全殲,哪些應該故意放走,哪些國家可以引為援軍,哪些國家應該往死裡打,都拿捏得挺好。這也是戰場之外的因素!比如,在五國伐齊大戰中,他率軍在濟西牽制住齊軍,讓其他四國軍隊趁虛進攻齊國,卻又故意放跑齊軍,讓齊國與列國結仇不失復國之本,又不至於太強威脅秦國,這些間接為後來的秦國統一,齊國見死不救起了承接。

當然,就兵論兵而言,兩人應該打平手,畢竟都是沒弱點的人。如果非讓他們打仗的話,可能對峙十年,誰也動不了誰,最終誰的國力撐不住首先退兵那就不好說了!


優己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不是浪得虛名,為什麼,因為秦國的軍功制決定了,一個將軍要想領兵,必須是有軍功在身的,不然你手下爵位比你大,軍功比你高,就尷尬了,白起是從小兵當起,一步一步坐上大將軍。

後人說起白起的戰例,大部分是長平之戰,說是因為國力原因,這都是屁話,雖然白起出生的年代秦國國力就很強大,但是別忘了,國力強大並不能說明戰力強大,齊國,趙國,楚國,魏國,當時也可以成為強國,尚有一戰之力,秦惠王時期,秦國對於東方各國也是沒有辦法,但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個平衡,那個人就是白起,白起作為秦國將軍四十年,四十年前,東方各國趙楚魏都還是強國記住,他們都是強國。

公元前293年,表演開始,伊厥之戰,白起十萬左右,殺死韓趙魏三國聯軍24萬,斬殺主將犀武,白起成名。

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奪61城。

前291年,攻下恆城。

前286年,打趙國,奪下光狼城。

前281年,白起伐楚,七萬人,從當今陝西河南交界地出發,到279年,三年時間,殺楚軍35萬,從陝西河南交界地,打到洞庭湖,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盡歸秦國,楚國從此小綿羊。

前274年。華陽之戰,韓趙魏聯軍,斬首十五萬。

前265年,打韓國,攻陷五成,斬首五萬。

前264年,攻取南陽太行道。第二年韓國獻17成給趙國,秦國發病趙國,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

斬殺趙國45萬。

看到這裡,33年間,11場大戰,三場是跟當時強國對決,大部分是以少勝多,最能代表白起風格的我想不是長平,應該是伊厥之戰,鄢郢之戰這兩戰,巧妙運用殲滅戰思維,窮追猛打,不給對方喘息機會,幾乎達到了古代戰爭指揮的最高境界,每次戰法都不重樣,每次都能因敵之異采取不同戰法而取勝,趙楚魏韓三國,在白起前都是秦國勁敵,但是白起之後,楚國被打到安徽一帶,韓國幾乎滅國,趙國被趕到河北,魏國,也被打到了河南東部。就這地盤,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沒有太大障礙了。

我不想有任何貶低李牧的意思,只是李牧的戰例太少,如果能連勝20場,起碼也可以與白起一比,以少勝多,圍殲戰,攻堅戰,長途奔襲掏心窩,正面硬剛,白起都能掌握,如果李牧也能以少勝多來幾次滅國級別的大決戰,也能表演出戰法的多楊性並取勝,才能說服眾人,但很可惜,七萬打七百公里的壯舉,整個戰國也只有白起了。


秋塘夜雨


這個問題是真的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這真的不考慮實際情況把兩個人安排在一塊打一戰,看看誰更厲害的話,那麼就要從以下的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了。

白起劇照


第一,從主將的個人能力以及性格上來看,無論是李牧還是白起個人能力都是非常強的,也不好說誰更強,是都很強,至少他兩是可以互作強勁對手的。而從個人性格上來看,兩個人打戰的風格都是以穩為主,雖說白起喜歡採用小部騎兵突進到後方截斷敵軍,再正面壓制的戰法,但是終究他還是打的主要的還是殲滅戰,而殲滅戰說白了還是以勢以實力壓制,而李牧更不用說,打匈奴就是非常穩的,打不過就不打,打得過就直接殲滅,所以說兩個人打戰都是主要以穩的那種打法,這種打法對於他兩人來說沒什麼說誰更厲害的。

第二,從部隊的戰鬥力上來看,秦國大多以步兵為主,騎兵輔之,李牧帶的多是騎兵,也有步兵,真的打起來的時候,在正面戰場可能是騎兵的優勢更加的明顯,但是秦軍的步兵軍陣也不是吃素的,騎兵也不一定就是說能把他衝散。

第三從後勤上來說,秦國,趙國在運糧距離上其實在秦國佔據河東,擁有水運之利後,就差不多了,而秦國顯然要比趙國更加具有持久戰鬥的能力,所以這塊秦國要強一點。

總的來說,兩個人如果碰上了打一戰,肯定主要是還實打實的實力對拼,畢竟兩個人都不是什麼蠢人,唯有正面硬碰,而我覺得秦國在正面實力上還是要比趙國強的,不過最終也只會是一場慘烈的消耗戰,無論誰最後打贏了,其實也都是輸了。而如果說一個攻一個守,那這本身就是場不公平的比較。


歷史微探索


李牧是被趙王賜死的,同樣白起也是被秦王處死的。他們兩個都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將領,但是,李牧還是比不過白起的。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兩個,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兩個李牧和廉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白起在四大名將之中,他的軍事才能是屬於頂尖水平的。王翦和李牧,廉頗,他們是差不多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我們說一組數據,大家應該就可以明白了,整個戰國時期,發生的所有的戰役加在一起,死亡的人數是一百九十萬人,而被白起一人殺掉的就有一百一十萬。

就殺人而言,白起殺掉的人比王翦、李牧和廉頗的總數還要多。

所以說,白起是四大名將之中,最為頂尖的一個。白起尤其是擅長打攻堅戰,而且他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將軍。

只要他敢打的仗,就沒有打不贏的。

趙國的李牧雖說也不錯,但是,李牧打仗主要是以防守為主,而且李牧的主要戰績是對抗北方強大的匈奴。

《史記》上對李牧的作戰,有詳細的描寫。就是他對抗匈奴的時候,從來不主動找匈奴打仗,只要匈奴來侵犯趙國,他就絕不會讓匈奴得到好處。

因此,匈奴來犯趙國的時候,常常也是損失慘重的。但是,只要匈奴離開趙國的領土,李牧就不追他們去了。

一般李牧打的就是這種仗,這樣的李牧,這樣的作戰方式,趙王其實對他是極其的不滿的。

所以,趙王還是把李牧給免了官,讓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員,因為吸取了李牧的教訓,所以,他們就主動去找匈奴來打,結果是敗的一塌塗地。

不僅僅如此,新上任的官員,不但經常吃敗仗,而且匈奴來犯趙國的時候,他們也抵抗不住。

所以,趙王不得以,又開始請李牧來防守趙國的邊境。

李牧還是老樣子,匈奴來我就迎戰,匈奴不來,我就買牛買酒犒勞三軍。對於這樣的方式,趙王沒有辦法,只能接受。能聽從李牧的了。

對於趙王來說,只要匈奴不侵犯趙國的百姓,李牧能對抗的了他就足以了。

所以,你看李牧就是這樣的一個將軍,當然了李牧擅長防守,並不代表他打不了攻堅戰。其實他的攻堅戰打的也是不錯的。

到了趙國滅亡前夕,長平之戰後,李牧還是被調走去抵抗秦國了。這時候李牧還是打了很多勝仗的。

但是,李牧交手的對手不是白起,因為那時候的白起已經被趙王處死了。

所以說,假如白起沒有死,和李牧相遇了,我覺得白起的勝算還是很大的。還是那一句話,白起只要敢打的仗,他就沒有打輸過。

白起還有一個外號叫“人屠”,這說明他打的仗很多,殺的人很多。

若是他覺得沒有把握打贏的戰役,他壓根就不上場。當然了這些都是假設,畢竟,現實中李牧對陣的是王翦,李牧在面對王翦的時候,被王翦的離間計給離間了。

小人郭開在趙王的面前,詆譭李牧,說李牧的壞話,最終李牧也就被殺了。李牧被殺之後,沒有多久,趙國也就亡國了。


漢史趣聞


首先要糾正問題的錯誤,白起去世於前257年,李牧去世於前229年,兩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李牧的對手應該是王翦、王賁父子,統一六國基本是他們作為主將的。

李牧能不能打敗王翦王賁?從軍事才能說,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被合稱“戰國四大名將”,應該都是有極高軍事天賦的。但是,其他國家就沒有名將嗎?在秦滅楚戰爭裡,楚將項燕能把秦將李信二十萬軍隊擊退,也是個非常出眾的人物,但是這些人表現的機會太少。包括齊國,齊國在當時是最富庶的,戰國前中期也打了不少出色的戰爭,如齊將匡章攻入函谷關。但他們的功業包括廉頗、李牧,都不如白起、王翦。

說到底,這根本還是秦國和六國的體制差異決定的。軍事不是兩個武將pk,實際上是兩國國力的競爭。而秦國相對六國來說,專制王權最強,獎賞也最分明,這就能最大程度調動起國內的人財物以及兵將的積極性,所以秦軍也就成為一支虎狼之師。這絕對不是說白起、王翦兩人的軍事才能一定超過廉頗、李牧,而是秦國政治體制對六國是碾壓的。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齊國可能沒將才嗎?居然兵不血刃直接投降秦軍了!

不過相對其他五國,趙國的進取心又是最強的。四大名將趙國能居其二,絕非偶然。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攻滅中山以後,確實給趙國注入一支新鮮動力。對於趙王來說,中山故地的貴族勢力較小,相對來說王權就更加強大。趙國能投入規模和秦國發動長平之戰,對於楚齊是無法想象的。那麼廉頗、李牧,在某一兩場戰爭,還是有可能贏白起、王翦的,但也根本改變不了定局。只要秦國不像秦二世這樣敗家,趙國失敗還是會失敗。


林屋公子


其實王翦能用離間計破壞李牧和趙王之間的信任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牧的作戰方式中有一條: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一旦君王懷疑將領擁兵自重,那麼等待這位將領的只有死亡,因此李牧也不意外。所以說,如果李牧不被賜死,那麼和白起的作戰很有可能戰成平手。

兩人的作戰戰術

李牧在戰國末期是趙國唯一一個可以力挽狂瀾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李牧一生屢立戰功,未嘗敗績(這一點和白起很像),他的作戰特點是:攻防兼備,能夠順應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從而制定更加詳略的作戰計劃(從肥之戰中可以特現出來),善養士卒,與士卒的關係非常好,只要有好吃的必定分給士兵,並且嚴格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侵擾百姓,同時他也強調“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將權的獨立性(這也是他被趙王誤殺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李牧是兵家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啊!

(李牧)

白起在秦國內被稱為戰神,國外被稱為人屠,戰功赫赫,一生也從無敗績是一位令山東六國士兵聞風喪膽的存在。他的作戰特點是: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還有就是打殲滅戰,不在於城池的得失而是在於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擅長野戰,常常能誘敵深入,從而形成圍敵之勢,取得勝利。

(白起劇照)

實戰模擬

從上面的比較或許可以得出李牧的軍事才能更勝一籌,李牧和白起作戰那麼戰局應該有如下的可能性:

白起採用誘敵之策,李牧假裝上當,然後派主力攻打白起的大本營,然後再埋伏白起的回援兵,取得勝利的幾率很大(根 據肥之戰進行的戰略部署)。但白起也不是吃素了,定能迅速重整旗鼓,再次和李牧形成對峙。因為雙方武將都是奇才,但糧草方面趙國不如秦國,同時雙方的君王也大不相同:趙王昏聵、多疑、貪得無厭,秦王胸懷大志、能取能捨。只要範睢在實行離間計利用李牧的“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離間君臣的關係,定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李牧被趙王斬殺劇照)

結語:很多時候,決定一場戰爭勝利的條件,不僅僅取決於武將的能力,還有君主、國情、國力等共同支持的。如果拋開這一切,李牧的能力略勝白起一籌!


淡墨青史


又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題主應該說是假設李牧和和白起打誰會贏。而不是說李牧不死,和白起打誰會贏。

要知道白起是在李牧之前死的。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秦昭襄王要白起舉兵伐趙,結果白起認為不是好時機,伐趙必敗,再秦昭襄王再三的命令之下,白起依然不出兵,最後在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


再看看李牧,公元前229年也是被人陷害,趙王賜死。李牧在白起死的時候還沒有擔任趙國的主要軍職,還在打醬油。李牧在公元前246年,才開始在趙國嶄露頭角。所以說李牧和白起是不可能相遇的。

但是不得不說兩個人都是戰神,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兩個應該是最厲害的,也是粉絲最多的。

白起一生無敗績,要知道整個戰國時期戰死的也就兩百多萬人,白起一人斬殺一百餘萬人,長平之戰直接坑殺45萬趙軍,是何等的氣魄。

李牧前期基本上就是在北方和匈奴打,而且也是大破匈奴,後來秦國伐趙,趙王不得已將李牧調回,主要負責對秦作戰。李牧也確實讓秦國損失巨大,最後不得已秦國用反間計,讓趙王賜死李牧。


個人覺得這兩個人都有所長,白起主要是指揮大軍團作戰厲害,就是說的在家就能決勝千里之外,而且秦軍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確實依然成為戰國最強大的。

但是李牧呢,這時候的趙國可是搖搖欲墜,經過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大軍,又來又和燕國打,之後又是邯鄲保衛戰打了三年。在這之後,趙國能過存活下來已經是奇蹟了,而且在李牧的統領之下,還能大破匈奴,之後又能抵禦秦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牧能夠抵禦秦國的虎狼之師確實厲害。

如果李牧早生幾十年,和白起在長平之戰相遇,相信歷史就不是現在的歷史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如果李牧不被趙王賜死,李牧能不能打贏秦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白起絕不會勝利,因為那時候的白起已經死去了。

若是李牧沒有被趙王賜死,和他決一死戰的人是秦將王翦,而不是白起。

戰國有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前兩個是秦國人,後兩個是趙國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大四名將究竟誰最厲害呢?

你還別說他們四個還真交過手,最起碼廉頗和白起交過手,王翦和李牧交過手,下面我們具體來說一下,這四大名將是如何打仗的?

白起和廉頗打的那一仗,就是秦趙打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前期,也就是廉頗做主帥的時候,秦國並不能把趙國怎麼樣,秦國反而陷入到趙國的泥潭,不能自拔。但是戰事已經進行了幾年了,想讓秦國撤軍,似乎他們又不願意。

不得已他們只能用反間計了,因為秦國用了反間計,把主將廉頗給換走了,接替廉頗的主將是趙國的趙括,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就是因為趙括的上場,致使廉頗和白起的交戰終止了。我們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廉頗厲害還是白起厲害了。

長平之戰,最終趙國失敗,四十多萬趙軍被白起坑殺了。可是好景不長,白起回到秦國沒多久,就被秦昭襄王給殺死了。

趙國的廉頗,這時候也已經遠走他鄉,不在問世事了。白起和廉頗兩位百戰名將,就這樣在歷史的舞臺上謝幕了。

我們再看王翦和李牧。

李牧之所以厲害是他防禦匈奴比較厲害,他和匈奴交戰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以防守為主,而且他的軍令十分的嚴厲,他曾下令作為他的士兵,絕對不能擅自去殺匈奴,否則軍法處置。

同時李牧對他的部下,也是十分好的,他一般都會把趙王給他的封賞買成牛,然後在軍營裡請他的士兵吃肉喝酒,所以,他的士兵也很樂意聽他的話。

要知道李牧防守城池,不和匈奴交戰。這也是一種進攻的方式,最起碼只要李牧在這裡,匈奴就不能進犯趙國的子民。

李牧的這種作為,被當時很多朝中的大臣所不齒,所以他經常被人誣告不作為,不得已趙王把他的官給罷了,然後換了個能打的將領去接替他去了。

剛換去的將領很想有一番作為,所以,他就主動的去出擊攻打匈奴去了,結果可想而知,屢戰屢敗,再戰再敗,連防守都防守不住,這時候在邊境的趙國百姓就受苦了。

趙王不得不換上李牧,讓李牧重新前去上任。李牧來到這裡還是殺牛喝酒,防備匈奴。

當然李牧也不是不敢和匈奴交戰,只要有把握能打勝仗,他還是會主動出擊的。李牧曾經就有一舉殲滅匈奴十幾萬人的壯舉。

李牧的厲害之處就是,我不打你,你也休想在我面前佔便宜,但是,我要打你,就會讓你痛不欲生。

到了秦國王翦來打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李牧就被調去和王翦作戰去了。

王翦知道李牧在這裡的時候,他意識到,戰事可能不會進行的太順利。這時候的王翦還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因為他沒有能戰勝李牧的把握。

所以,這時候王翦也開始使用反間計了,他買通了趙國的寵臣郭開,郭開就在趙王遷的面前大肆的說李牧的壞話。

時日一長,郭開的謊話奏效了,趙王遷就秘密的把李牧給殺害了。

李牧一死,王翦率領著大軍就把趙國給滅了。然後王翦滅掉趙國後又滅掉了楚國,他還聯合自己的兒子滅掉了齊國。

可以說四大名將中,結局最好的就是這個王翦了。但是王翦始終是沒和李牧交手的。


史學達人


白起是武廟十哲之一,而李牧不是。白起一戰而定天下強弱之勢,李牧左支右擋不能挽回國家敗亡之局。兵者,國之大事,兵兇戰危,一戰失國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站在了將軍的那個官位,就要對戰爭的結果負責。以結果而論,白起一戰成就了秦國一統,李牧雖極具軍事才華,多次戰勝後卻仍不免被趙王賜詔殺死。

秦軍之所以反間計能夠屢屢奏效,這與趙國將領的任用制度有很大關係。李牧曾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可謂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權力之大,甚於後世唐朝的節度使。李牧在雁門一帶休養士卒,數年間得到戰車1300輛,精選的戰馬13000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50000人,善射的士兵100000人。當時的趙國軍民崇尚氣力,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胡風很盛。李牧能以邊地一郡之力,不勞國家分毫,訓練出得力士卒達15萬人,可見其本人軍政全才,這也為後來李牧入朝為官打下了基礎。公元前246年,李牧設伏一戰擊斬匈奴10多萬人,再乘勢滅襜襤,打敗東胡,收降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李牧劇照)

李牧的輝煌戰績,通過漢朝初年匈奴對內地的強大壓力的對比,使得人們對李牧的神奇戰功神往不已。漢武帝時傾全國之力,以衛霍為主帥,征戰十多年,才滅掉匈奴10多萬人而已。可以好不誇張地說,李牧一戰封神。為了獎賞李牧立下的大功,趙王讓李牧入朝為相,出使秦國。

這時,趙國的力量已經大不如前了。秦國佔領了上黨後,在公元前247年又攻佔了趙國的舊都晉陽(太原),趙國的勢力被擠出了山西。韓國、魏國早已經成為秦國的附庸,與秦國一道,頻頻出山西、河北,進攻趙國腹地。趙國國勢危急。

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齮趁趙王遷新立,領兵攻擊趙國,在平陽、武城擊敗趙軍,斬殺十萬。秦軍前鋒已經突進到邯鄲外圍,趙王星夜急調雁門李牧帶軍回援邯鄲。李牧收復邯鄲周邊州縣,擊敗秦軍,以功封武安君(白起也封這個爵位)。

此後李牧帶領軍隊連續轉戰邯鄲周圍,在黃河、漳河附近一帶轉戰,其時趙國的土地已經被秦軍掠奪無幾了,只有邯鄲周圍和代地還在趙國手中。秦軍不停地攻打趙國,不讓趙國有喘息之機。

(公元前233年,趙國土地淪喪過半)

到了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李牧在危難之時效忠國家,可是國難之時,君王的危機感特別重,很多人都叛逃了,趙王遷中了秦軍的反間計,被解除兵權。

李牧獨自掌軍時間既久,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3個月後,趙軍兵敗,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可見,李牧不管是打匈奴,還是打秦軍,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其貢獻的軍事案例當然非常精彩,但是以少勝多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乃是以少勝多並不常見,以多勝少,以眾凌寡才是正道。

李牧將兵規模,受限於趙國國力日衰,一直在20-30萬人之間。戰國末期的趙國已經難以再組織起超過20萬人的軍隊了。李牧帶著從雁門郡防守匈奴的邊軍,轉戰於邯鄲腹地,月月接戰,每次都有很多戰損,卻不能得到補充,一直處於勝利中,直到有一天,血流乾了。

白起一生善於打殲滅戰,也有以少勝多的戰例。在伊闕之戰中,以12萬對陣韓魏聯軍24萬,取得了陣斬敵軍24萬的戰績。攻破郢都之戰,以數萬主力直搗楚國都城,打下楚國半壁江山。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白起以100萬傾國之兵,圍困趙軍主力40萬人,取得全勝。白起的這些勝利,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有的殲滅戰的典型範例,為秦國能夠在戰國後期勢力凌駕於所有諸侯國之上奠定了基礎。

戰國四大名將,起、頗、翦、牧,以起為首,排名不虛。白起的軍事能力應在李牧之上,畢竟指揮100萬人作戰與指揮20萬人作戰的軍事素養和能力,不能相提並論。白起和李牧的戰法也有不同,這與秦國耕戰立國,而趙國胡風盛行的社會環境分不開。白起更擅長於陣地戰,李牧更擅長於運動戰。在趙國國土縱深不夠時,運動戰難以施展,陣地戰反而能穩紮穩打,逐步逼近趙國核心。實際上,趙國後期秦軍的打法就是以陣地法逐漸蠶食趙國的領土。

在唐代時,曾評出武廟十哲。武廟供奉姜太公,張良配享,白起、韓信列左右居首,李牧未能入選。宋代評選武廟七十二將,李牧這才入選。宋人嫌惡白起殺降太多,道德上有瑕疵,宋人崇尚道學,就將白起從正殿中移到偏殿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首先糾正題目中的一處錯誤,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李牧死的時候,白起已經死了快三十年了,根本不存在著李牧和白起對決的可能性!

李牧畫像

接著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蘇洵在其《六國論》裡有一句:“洎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很多有人都有和蘇洵同樣的想法,把趙國的滅亡與李牧之死相聯繫。的確,李牧是戰國末年非常著名的將領,曾經有過卓越的戰績,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如他那樣優秀的將領並不多。但,李牧不死,趙國真的能夠不亡嗎?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的因素。而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些關鍵性的人物,的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歷史的進程,甚至改變歷史的走向。就戰國末年的歷史來看,假如李牧不死,戰國末年的歷史肯定不會如後來那樣去發展。至少,在我看起來,趙國的滅亡不一定會那麼快。但是,在我看來,李牧即便不死,恐怕也難以扭轉趙國終將被秦國滅亡的結局。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拒絕與戰場本身。我們來對比一下戰國末年,李牧沒有被殺之前的秦趙兩國吧。

首先從綜合國力上來對比,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逐漸確立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僅意味著秦國可以戰勝東方六國中的任何一國,而且也意味著秦國的國力超越了東方六國的總和。東方六國也試圖抱團取暖,採取合縱的策略,但每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不僅是東方各國離心離德的原因,也還在於他們的實力確實不如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秦國如同一部高效運轉的戰車,把每一個秦國人都捆綁到這部戰車之上。作為個人,我肯定不喜歡秦國的這套機制。但在戰國末年的激烈競爭之中,我不得不說,秦國的機制是最高效的。

其次,就軍隊的戰鬥力來說,秦軍的戰鬥力遠在東方六國之上。商鞅變法的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獎勵耕戰,後來的秦國統治者都繼承了這一根本原則。秦軍的戰鬥力不僅源於秦地百姓的尚武精神,也還在於秦國的獎勵制度。在戰爭之中,秦軍戰士有利可圖。每次秦軍出征前,妻子會鼓勵丈夫,父親會勉勵兒子,一定要在戰爭中奪取幾顆首級。於是我們看到,秦軍,如同虎狼之師!相反,趙國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強。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軍一度戰鬥力可圈可點。但是,後來趙國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措施來保證軍隊戰鬥力持續提升。至少,士兵們作戰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積極性。更何況戰國末年,趙軍早就已經被秦軍嚇破了膽。

長平古戰場

再次,就最高統帥而言,秦國也是佔優勢的。就我個人來說,我肯定不是秦始皇的擁躉,我討厭秦始皇。但我們也要承認,戰國末年的君主之中,秦王政的個人能力遠在東方六國君主之上!李牧縱然不被殺,恐怕也事事處處受到愚蠢君主的牽制而無法發揮出其軍事才能。

秦始皇

第四,我們看到戰國末年的秦軍,戰將如雲,除了老將王翦之外還有很多勝任方面之戰的將帥。反過來我們看趙國,除了一個李牧,還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將領嗎?一旦李牧被殺,趙國迅速崩潰。

電視劇《呂不韋傳奇》中的秦莊襄王

從整體上看,戰國時期大體上可以被分為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一是戰國七雄的形成時期。二是合縱連橫的時期。三是秦滅六國的時期。其中的第二個時期最為關鍵。第二個時期,又可以被分為魏國獨大的時期,齊秦並大的時期,秦趙大戰的時期。魏國在三家分晉之後,最先進性了變革,國力首先強大起來。但是,魏國處於中原四戰之地,最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一系列戰爭,將魏國打趴下了。魏國一蹶不振。之後,秦國和齊國開始崛起。但在齊閔王被殺之後,齊國幾乎亡國。齊國後來雖然復國,但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接著進入到了秦趙大戰的時期,秦昭王的時候,秦趙兩國發生了多次大戰。最終長平之戰,趙國慘敗。雖然秦國也是慘勝,但確立了秦國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只不過,隨後的歷史,秦昭王去世,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秦莊襄王在位也僅僅三年。秦王政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三歲。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步伐。等到秦王政親政之後,他在徹底掌控了秦國內部的大權之後就開始了對東方六國摧枯拉朽式的戰爭。而李牧之於趙國,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