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众所周知,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战国时期并不只有秦国一个强国,战国七雄中还有几个国家也有不弱于秦的实力,他们输就输在强盛不持久。

我们按照时间大致将战国分为几个时期:初期、中期、后期以及末期,分别来看这几个强国的兴衰。

魏国:一家独大,东西失利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此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桓子之孙魏文侯。

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四面皆是敌人,很容易被四面围攻,难以兼顾。

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先通过外交保证魏国的安稳,他联合韩赵,打出三晋一家的旗号,同时又交好于齐国田氏,帮助田氏代齐,使得魏国三方安定。

随后魏文侯对内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对外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将魏国霸业再上层楼,对西面的秦国一顿接一顿地揍,夺取秦国大量土地。

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初期是魏国最强盛的时期,魏惠王也因此称王。可盛极而衰,魏惠王即位之初韩赵举兵攻魏,三晋联盟瓦解,同时田氏已经稳住政权,不愿受魏国操控,尤其是志不在小的齐威王上位,魏国东面告急。

与此同时,西面的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大涨,誓要夺回失地;而南边的楚国也上来捞两杯。所以在魏惠王统治中后期,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到了战国中后期,完全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齐国:威王霸业,愍王失国

田齐是代姜齐而建国,初期因为魏国帮助而以魏国为主,但齐国毕竟富庶,经过数十年的治理,田氏稳固住了国内,明君出世,齐威王将齐国带上了霸业通途,成为七雄中的佼佼者。

齐威王以后,齐国的君主开启败家之路,肆意耗费国力,齐宣王派兵攻燕,在燕国境内烧杀掳掠,激起燕国全国的仇恨,后来在赵国的干预下,齐宣王退兵。

齐宣王之子齐愍王同样好大喜功,与齐国互相称帝,还派兵灭宋,激起五国联军攻齐,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齐愍王自己也客死异乡。

虽然齐国后来复国了,但是实力大不如前,而且傻乎乎地跟秦国搞联盟,眼看其他国家灭亡都不出手,最后被秦国顺手灭了。

赵国:起起落落,终为秦灭

赵氏在分晋之际是三家最强,但随后陷入夺位内乱,势力大损,三晋的老大成了魏国,赵国只能做起了魏国的小弟。

魏国衰落以后,赵国可算是独立自主了,随后迎来了辉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军力大增,攻灭中山国,使得赵国国土合一。但赵武灵王在立储问题上犯了大错,自己也死于内乱。

内乱平定后,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将赵国带上了巅峰,连秦国也奈何赵国不得。但等到赵惠文王一死,继任的赵王没几个像样的,屡败于秦国。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战俘,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一直强国,还是被灭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刺头,大肆吞并小国,敢与晋国争锋,即便到了战国时期,论土地、人口、军队人数,楚国皆为七国之冠,可以说是除了秦国以外最有可能统一的国家。

但楚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变法!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时代主流,但楚国却死抗时代洪流。楚悼王支持吴起搞了一段时间,结果楚悼王一死,吴起立刻就被顽固派干掉了,新法也被废除。

而且楚国后期昏君迭出,像著名的楚怀王,一次又一次被秦国骗,最后死在了秦国。正是由于这些君主,楚国的家底被他们一败再败,由东可抗齐、西可御秦的超级强国衰落成无力对外征战的普通国家。

即便无比衰弱,但秦灭楚还是打了两次,而且是倾全国之力才完成此举,可见楚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不简单,答案却很简单,就只有半个——赵国。

理由很简单,战国七雄的对抗,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国的最终胜利,并不在于他对比其他对手如何“先进”,而在于其特殊地缘位置而“输得起”和“等得起”。

其余六国,在战国时代都曾强盛一时,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中衰,而这种强盛,距离能够统一天下,又相去甚远。

具体来说:

魏国

战国初年,魏国最为强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国由东压齐,西破秦,南御楚,走向三个方向纷纷落败,并不是因为它的国力已经达到单挑六国的水平,而是从魏文侯时代就确定了“和合三晋”的战略,三晋联军对抗齐、楚,西河之地独立对抗秦国。

然而,魏武侯时代,魏国不满足于这种“后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而是转为拓地之战,其对手也转向了三晋内部,取得了一些战果,也破坏了原本牢固的“三晋联盟”。

到魏惠王继位时,韩国和赵国的干预,险些让魏惠王丧命,也将魏国本身的“双政治中心”问题暴露无遗,魏惠王时代开始,魏国并力东南,抛弃了原本需要经过“三晋”借道的黄河运输线,而转向对宋国、楚国的侵攻,以大梁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代,哪怕魏国最强盛时,哪怕对付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需要联合三晋,自己一家是不足的,而它始终不具备灭亡七雄中任何一个的能力,齐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战例,都说明了这一点,魏国没有真正的两线作战实力。

楚国

楚国非常有意思,自春秋被吴国攻破都城之后,一直与吴、越在长江上拉锯,自己内部也不断发生王室内讧,乃至区域性的叛乱。

在吴起南下楚国之后,楚国短期内消灭了陈、蔡的独立势力,又向南、向东打败了越人,短期内凝聚了力量,北上直至梁门,打到了黄河边上,楚王甚至在洛阳王畿中寻找建设新都的地点,这可以说是楚国整个战国时代爆得最大一次进取。

短短一年后,楚王死去,吴起被杀,接下来50年,楚国不复向北。

直到楚怀王的时代,楚国与秦国反目,国君被扣,鄢郢被占,根基在江汉流域的楚国被驱逐到了江淮流域,原本横跨东西,西到巴蜀,东至于越的大国被打断了脊梁骨,成为避居江淮的二流国家(人口大幅削弱)。

楚国的根本问题在于封君太众,地盘很广,离心力太强,甚至出现了庄蹻之乱,让楚国裂而为三四,自己的统治问题尚且没解决,更何况灭国大战后的消化。

齐国

齐国是春秋以来的传统强国,却在战国初年发生了“田氏代齐”,内乱频仍,反而被人按在地上打。等到政治基本稳定,也就到了齐威王的时代。

齐威王之后,建立了五都、四鄙的兵制和地方管理体制,以五个大邑作为动员中心,实际上是自守的体制,并严重依赖于都市的商业发达。

所以,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的强盛时代,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可以短暂占领燕国,最后在赵国的外部压力和燕国内部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退出,最强的时代,还需要联合魏、楚才能瓜分掉二等强国宋国,当然,这个联盟也是与秦、赵、宋三国联盟的对抗。

即便如此,齐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极少有劳师远征的案例,也缺少对应的动员能力,更是直接提供了灭国失败的案例。

赵国

赵国的崛起,却与上述几家完全不同,其基础是赵襄子之后,继承人大战以及大宗小宗之间的争斗,持续了近100年,直到赵肃侯的时代,赵国才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折腾,开始走向正轨。

而赵国的一步步强盛,恰恰是踩着被灭亡国家的尸体进行的,包括准一等强国中山国,二等强国代国,草原民族林胡、楼烦,甚至在五国伐齐的战争中也是主导者,更是燕昭王复国的后台老板。

历史课本上往往过度放大有“改革”之名的胡服骑射,这也是近40年教科书编撰的常例,而赵武灵王最强悍的,并不是换一条有裤裆的裤子,而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与秦、宋的互相结盟,稳住燕、齐,大规模向北扩张,到赵惠文王的时代,经历了“沙丘之变”动荡的赵国,又介入了对东方霸主齐国的灭国之战,形成了事实上的燕、赵联盟。

哪怕是在长平之战大败,损失了40万青壮后,仍旧能够在鄗代之战中大败燕国的60万大军,在邯郸之战中重挫秦军,其实力和底蕴绝非其他五国可比。

然而,正是长平之战的大败,让赵国失去了秦国对等争雄的能力,所以,它也只能算“半个”有统一可能性的国家。

至于其余的韩国、燕国,地峡人寡,没有任何可能性完成统一的逆袭,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而秦国,正是由于有山河之固,才能避免与关东各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争斗,得以好整以暇地出关夺地,哪怕战败,也只是让人堵住函谷关就到头儿了,关中根本不丢,仍可以休养生息卷土重来。

所以,关东各国的灭亡,根本上是地缘政治的劣势,并不是秦国就比他们先进了多少个世代,从社会复杂程度和文明发展来说,秦国更是落后了不知道几条街。


刘三解


战国七雄中的势力排列,秦国,赵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具有讽剌意义的是,势力最看好的赵国最先亡国,燕国最弱却最后亡国。


春秋以前不说,自战国开始,秦国一路爬升,开疆拓土,向北向西向南方扩张,屡战屡胜,崤山以东的六国,不是讲和割地,就是战败称臣。秦国的蚕食,让六国日益萎缩,一提秦兵心头惊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赵国胡服骑射,灭中山,李牧打残匈奴后,国力猛增。若不是赵孝成王贪那点上党之地而使国家四十五万雄兵殁于长平之战。秦国的一统恐怕会迟滞得多。赵国人才济济,文武俱佳。坏就坏在赵王之类不会使用。这个国家有个好当家,可以成为次于秦国的一统中国的国家。楚国,地大物博,拥兵百万,国力雄厚,但王室纷乱,一个楚怀王就够说明问题了。楚国是大,但上层腐败,一盘散沙。齐国,守户之犬。一个乐毅用点兵力,就打得齐王到处跑。与秦国勾勾搭搭,坐视自己的劲敌吞食邻居。齐国的国力远比赵国,魏国,韩国强,一个远离秦兵,二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是,齐国困守一域,认识不清。不敢打。至于魏国,韩国,燕国就不说了。



赵国本有机会与秦国争大的,但长平之战后,国力骤减,加上上层一错再错,就沒资格了,出局了;楚国上层一盘散沙,聚合力差,一打就跑,比赵国还差劲,出局是必然的了,齐国的历代王与秦国的外交政策呼应,不识大体,只求自保,这样的国家再多财富也是替別人存的,不是用来干大事的,依然只有出局的份。


劉一千五


在我看来战国七雄在整个战国期间除了韩国,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只不过阴差阳错把这个机会留给秦国了!虽然很多人觉得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经成了天下第一强国,真相是,当时七雄之中仍然有楚国和齐国与秦国国力相当,甚至要更强一些,一直到秦国充分开发巴蜀等地后才敢说对山东六国有优势,而这个时候齐国已经衰落了!

所以,先说齐国

齐国崛起的时间和秦国差不多,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齐国也在积极改革,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田忌、邹忌、孙膑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齐国强大之后,面对蜗居于山东半岛的窘境也在积极寻求对外扩张,一开始它是准备南下的,可是很快被南方的楚国教做人,于是转而北上。北边的燕国在春秋时期是齐国最忠心的小弟,可是到了田氏代齐之后,燕国和齐国关系逐渐恶化。

齐国想要扩张领土,地广人稀背靠蒙古草原和辽河平原的燕国无疑是最佳对象。于是,早在战国初期两国就经常爆发冲突,齐国曾经在今天的天津一带掳掠了大量燕国人口。但这只是小打小闹,子之之乱爆发后,才真正引来了齐国大军。由于燕国当时国内混乱,齐军只用了50天就占领燕国全境,国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一倍。而且,齐国此后完全可以以燕国为基地向辽东地区发展,将这里变成粮食基地或者重要的产马地!这样一来齐国就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国,完全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可惜,齐军在燕国境内无恶不作最后被赶回了国内,齐国也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燕国

战国七雄之中,燕国算是国力最弱的之一。如果不是因为齐国对燕国的侵略,这个国家很可能会在无声无息中度过战国这几百年。齐军在子之之乱中对燕国的侵略,使燕昭王视齐国为最大仇敌,于是在国内开始了改革。很快燕国开始强大,击败了东胡向东拓地千里。

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几乎将齐国灭亡,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那么齐国的绝大部分都将会成为燕国领土,可惜新王继位后对乐毅不信任导致功败垂成。

假如燕国能够占领齐国,凭借齐国的人口和文化优势,同样可以成为当时足以与秦国匹敌的强大国家。燕国强大后,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将会大打折扣,而燕国则可以坐山观虎斗,看秦国和三晋、楚国撕逼,以坐收渔翁之利,最后到底谁统一天下就不一定了!

魏国

第一个成功改革的国家,曾经称雄半个多世纪。如果魏惠王能够留下商鞅,能够将主要力量用来对付秦国,那么就不会有秦国的强大。甚至,秦国很可能被魏国占领!可惜,魏惠王穷兵黩武,将父亲和爷爷辛苦创造的局面打乱,不仅交恶韩国和赵国两个盟友,还同时被楚国、秦国和齐国围攻,最后大伤元气,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责任人!

如果当时魏惠王继续联合赵国和韩国,向西灭掉秦国,再趁机灭掉刚刚复国的中山,那么统一天下几乎非魏国莫属了。

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假如不是出了个千古一帝秦始皇,楚国就可以熬过最艰难的阶段。接下来它将会进入开挂模式。项羽作为名将项燕之后,将成为执掌楚国大军的将领。除了项羽之外,萧何、刘邦、周勃、樊哙、龙且、桓楚等全是楚国人。

所以,假如让楚国再多续几年命,楚国将会对秦国实现逆推。


赵国

战国末期,赵国是秦国最大的敌人,即便是长平之战后,赵国仍然多次击败秦国。除了赵国胡服骑射的优势之外,国内名将辈出也是一大原因。廉颇、赵奢、李牧、乐乘等,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名将,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其中之一,足以自保!而赵国几乎同时拥有四大名将,可见实力与秦国不相伯仲。

唯一不足的是赵国的国力远不如秦国,而赵王多次中秦国的反间计自毁长城也是最终败给秦国的重要原因。在秦赵最后一战中,王翦率领秦国大军竟然需要反间计除掉李牧可见一斑!

所以,假如赵王排除各种干扰,联合山东各国打赢长平之战,就可以让秦国大伤元气,再向东灭掉燕国也就不是问题了。有了燕国领土,赵国将成为足以和秦国相比的超级大国。双方国力相当,名将相当,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


历史风暴


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大浪淘沙后,战国七雄时代,除了秦国之外,实力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到后来还有齐国与楚国,然而这两个国家很尴尬的都出了局。

首先是齐国,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个称霸的大国,无论是之前的姜氏齐国还是后来的田氏齐国,国力都非常雄厚。

尤其后来,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子之之乱”入侵;公元前301年打败楚国;后来还趁秦国内乱入侵,迫使秦国议和。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击溃三晋与楚国,齐国势力达到顶峰。

然而之后,秦国与燕国崛起,联合诸侯攻齐,齐国几乎灭亡,后来虽然复国,但从此一蹶不振。

再者就是楚国,楚国当时是东方最大的国家,面积与人口几乎是其他六国的总和,非常富庶文化昌盛,而且实力雄厚。楚威王时代,楚国灭越,攻陷巴国,成为整个南方的统治者。

然而楚威王死后,继承王位的楚怀王用人不当,在处理变法等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楚国的实力迅速衰落,最终走向了衰亡。


齐国与楚国的最终出局,一个是破坏了“合纵连横”的方针,得罪了太多其他诸侯;一个是用人不当,在变法问题上迟疑不决。而秦国则把握得很好,对于山东六国各个击破,而在变法问题上态度坚决,最终统一天下。


澹奕


这是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定的话题,纵观二百年战国史,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开始并是不秦国,而是魏国。后来发展到楚国,其后才是齐国,最后才是秦国。秦国可以说是战国的“幸运儿”,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步伐向着秦国迈进。这跟当时七雄的决策者们干系巨大。

首先得益于“李悝变法”雄起于列国的魏国。战国中期,魏国为列国之首强,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剧情直转直下,魏国内部开始出现了两派不同政见的人发生了争议,以公叔痤为首的“争霸派”认为,魏国此时虽然国力远超其它诸候国,但还没有能力灭掉所有诸候实现一统天下,故仍然坚持走称霸道路抑制各诸候发展,继续维护魏国霸主地位;另一方则是以庞涓为首的“一统派”,庞涓认为,以目前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对列国采取各个歼灭的方式,实行统一战争,以达到渐渐统一六国的目标。

两派相争,魏王更亲近“一统派”。但是魏惠王认为庞涓的统一战争先灭弱后灭强步骤又不可取,应该是先灭强再灭弱。结果,魏王不听庞涓灭秦计划,而是采取先灭韩、赵的办法,首先公元前353年,赵国发起灭国之战。

为解赵国危难,赵候开始向齐、楚两大国求救,结果楚国不来,齐国当时齐威王在位,采取孙膑的救援办法,等到赵快消耗殆尽之时,派两路大军救援,一路猛攻魏国都城大梁,一路在桂陵设伏,在路上伏击正在回援大梁魏军。结果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挫败魏国主力军。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又开始恢复对外实行灭国方略。马陵之战后,魏国与统一彻底无缘,从此走向衰落。马陵之战是魏国攻赵之后又一次发动的灭国大战,这次的灭国对象是当时经历了“申不害变法”国力大增的“中原小霸”韩国。

此次大战,韩国同样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也采取了上次桂陵之战的同样办法,等到韩国消耗殆尽之时,兵分两路,一路以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另一路则以孙膑为军师设伏马陵道。

当庞涓率领魏军回援经过马陵道时,设伏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两战下来之后,以魏国为首的战国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此时的秦国开始商鞅不久,虽然在河西一战挫败魏国,但国力尚弱,比起齐、楚、魏等国差距还很大,比起齐楚两大国,仍处于三流状态。到了秦惠文王继位之时,最有实力争取统一实力的便是齐楚两国,论国力、人口、土地都远胜秦国,可楚国虽有统一的资本,却出了个“不争气”的楚怀王,错失了弱秦的机会,让秦人占了巴蜀和汉中,从此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楚国在楚怀王时期,由于过多的对外策略失误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助长了齐秦两国的快速强盛。到了秦昭王时期,最有实力争天下的七雄中也只有齐、秦两国了。尤其是齐国,实力远远强于秦国,在秦昭王继位之初孟尝君率领合纵大军首次攻破秦国函谷关,危些攻破秦首都咸阳。

可惜,齐人运气不佳,出了一个贪婪无知的齐闵王,之后五国合纵攻齐,齐国惨败从此再无统一的实力。

最后是赵国,赵国之败在起初也是源于赵孝成王的贪婪,认可不费一兵一卒可以尽得韩国投诚的上党郡,结果因上党之争引发长平之战,举国殆尽于长平。

综上先是魏国;其后便是楚国;其后便是齐国;最后便是秦国。可以说,战国时期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秦国,秦人在那个大争之世里,得益于掌握了正确的策略和作出了正确的反应才从列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那时的幸运儿。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战国七雄至中后期实力能与秦国抗衡的就数齐、楚二国。楚国的国力犹其强大,楚威王时期楚国的国力趋向巅峰,任用昭阳君为令尹攻灭越国,吞并了越国所有士地、人口,此时的楚国国士面积已至六国之首,(今华中、华东、华南、江准地区)皆是楚地。人口众多,民殷国富,至怀王继统以屈原为令尹又行使了一些抑制贵族,发展生产的国策国力又持继增强,至五国伐秦之时,怀王被选为合纵长,可见楚国实力之强。此时的楚国完全有实力由南向北统一六国,例如:明之朱元璋便是由南向北统一全国,赶走了蒙元成就一统之大业,可惜,怀王未能始终信任屈原,在贵族势力的压迫之下,屈原遭到了放逐,楚国的新政也戛然而止,公子子蓝代屈原为相,朝政日非,公族势力复振,腐败堕落充塞了楚国上层,进取心湮灭,怀王入秦被执,后死在秦国,使得楚国政坛更是苟且以安,即使拥有了诸多资源,也不会再利用,统一天下的机会还是还于秦人好了。


賀灏


我觉得赵和楚是有实力的。

赵的不利条件是,四战之国,无险可守,这样,先天限制了它的发展。然而,从秦的争霸史来看,基本上秦的每一步都是在与赵作斗争,长平之战,几乎把秦都拖垮了,而两年后的邯郸保卫战,又让秦吃了大亏。赵为什么这么厉害?主要是赵武灵王的改革,使赵在军事、政治和社会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武灵王曾有想法,从秦国背后直攻老巢,一举灭掉秦国。如果真实行了,胜负颇难预料。奈何废长立幼,导致自己饿死沙丘,另外连着两三个赵王,一个比一个次,失掉机会。赵国,直到灭亡前,还有李牧这样的大将,让王翦不能北上半步,秦国助攻郭开,杀李牧以对得起秦送给他的钱财,然后,赵国灭。说不尽的悲哀。

从地缘环境上看,楚也具备实力。人口众多,地盘广大,有回旋余地。可惜楚王大都比较菜,扶不起来。

有的人可能觉得齐国也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其实不然,齐国自从搞了稷下学宫之后,学术空前繁荣,但是也养成了吹牛逼的习惯,好大喜功,好吹牛逼,好搞虚假宣传,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之所以最后被灭,就是离秦国远而已。要说实力,基本不值一提。


衣赐履和金大妞


秦晋是一个路子,三晋走在了前面,都是强化君权,削弱贵族。用刑名之学,取代原先柔性司法。大量起用游士,取代原先贵族垄断的职位。所谓秦政是三晋变法的向外扩散,商鞅是来自玩这一套最早的卫国,从卫国到三晋到秦。

这一套类似于兴奋剂,短期内增加了君主的资源,可加强争霸的竞争力,但长期来看极大的打击了民众的自发组织性。一般情况下,组织性和战斗力就是一回事,失去了组织性和群体认同,战斗力也就瓦解了。所以,秦也好,三晋也好,秦汉之际的战争,这两地的人已经掀不起浪花了,旧体制残余较多的楚人爆发出了旺盛的斗志,实际上并非秦晋人变垃圾了,而是他们的组织破坏的最彻底。

秦政这套短期扩张强,老传统则凝聚力强自保能力强。而在秦这段有优势的时期内,最大的对手就是和他一样的赵国。这两国很类似,都有变法,都有君权和贵族权的争斗,都靠近胡地,军队里有一定的边民和骑兵,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两国。

但秦有地理优势,赵则是四战之地,赵武灵王开拓代地进攻秦人的梦想没实现就死于内乱。赵国最能打的代地人和政治中心的邯郸始终有矛盾。最后死也死在这方面,代地良将李牧死,赵亡了。

不过秦也赢得很艰险,要是秦再不赢,让李牧一再击败他们的话,匈奴在上升中,秦的地理优势很快就会因为毗邻匈奴而成为劣势,并且匈奴这个对手是秦无法击败的,李牧为了打痛他们精心布局很多年,秦再强面对这种对手也没办法,只要对方坚持不打决战。

韩魏的位置决定了,他们要么迅速扩张成功,要么等死。他们没能迅速扩张,所以只能等死了。

齐国的外交把他们毁了,被联军灭了一次后虽然复国了,然而已经没有朋友了。


寻常味


1.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地盘最大,军事也不弱。春秋史,实则晋楚争霸史(齐恒除外),后也是以楚人为主,推翻了秦。

2.齐国。综合国力最强,特别是经济,只是因为有钱人多了,敢战之士就少了,军事稍弱。

3.魏国。战国初,军事最强,花式吊打秦国,可惜曇花一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