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王都的小學和大學

夏代已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只有奴隸主貴族中的少數文化人能掌握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數貴族的子弟。夏代的學校,主要分為“序”和“校”。 “序”是教射的場所,後來發展成為議政、祭祀、養老的場所,也是奴隸主貴族教育子弟的場所。 “校”原是指用木材圍成的圍欄,是養馬馴馬的地方,後來利用這寬廣的場所來進行軍事訓練,成為習武的場所。“序”和“校”是兩種面向不同對象層次的教育機構。前者設置於國都,面向奴隸主貴族子弟進行教育;後者分佈於鄉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隸進行教育。

西周時王都的小學和大學

商的農業耕作技術,織麻、製陶、制銅等手工業技術都較夏代有明顯提高,是奴隸制文明得到發展迅猛的一個朝代。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精神生活和文化教育的的進一步發展。

商代已有了比較正規的學校教育場所。商代已根據不同年齡學生劃分了不同的教育階段。教育內容上比夏代更豐富了,有思想政治、禮樂教育、軍事教育(主要練習射、御技術)、書數教育等,六藝”教育(“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商代已基本成形。

西周時王都的小學和大學

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已具備了較為完整的學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類型和級別的學校。西周的學校設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設在都城內的學校稱國學;設在王都郊外學校總稱鄉學。

(一)國學

國學主要是為貴族奴隸主子弟設立的。貴族奴隸主子弟男童到了一定年歲後就要進入國學學習,在正式學校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當嚴格和規範的家庭教育。無論是天子的國學,還是諸侯國學,都分為小學和大學兩級。《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這裡指明瞭設學的地點,小學在“公宮南之左”,設在王公貴族集中居住的都城內,為兒童入學提供方便。而大學的入學對象已基本是成人,他們可以就遠求學,所以大學設立在郊區。

天子的大學和諸侯的大學不僅名稱不同,主要是存在著規模大小和等級高低的差別。天子的國學規模較大,結構比較複雜,四面環水,總稱為辟雍。諸侯王都所設的大學建制比較簡單,一面臨水,稱為泮宮。

(二)鄉學

鄉學是指設在王都郊外六鄉行政區內的學校,入學對象主要是下級奴隸主和平民的子弟。鄉學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負責總的領導,其教育內容有明確規定,即所謂的“鄉三物”:“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三)考試

《學記》記載西周大學分別在第一、三、五、七、九學年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德行和道藝兩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稱之為“小成”。第九年時經過考核,德行和道藝都達到要求,結束學業,稱之為“大成”。

對於合格的學生,可以分派官職,獎勵爵位和俸祿。對於不合格的學生(特別是德行上不合格的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勸誡程序後,仍不改悔的,則流放遠方,永遠不再使用。鄉學中也有成套考核制度,通過考核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國學中的大學學習。

三.“六藝”教育

“六藝”是西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六藝”具體指:禮、樂、射、御、書、數,按其學科性質分成三大的方面:

一)禮樂

禮樂發源於原始社會宗教活動中的儀式(禮)和音樂歌舞(樂)。

周禮涉及政治、倫理、道德、禮儀等各個領域。禮的教育通過禮制來標明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強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級制度,有效地維護奴隸社會秩序。

西周時王都的小學和大學

樂教也是西周官學中的主要科目。當時樂的 概念是非常寬泛的,它包括音樂、詩歌、舞蹈等,實際上是各門藝術的總稱,包含了德、智、體、美多種教育因素。

禮樂教育是“六藝”教育的中心。

(二)射御

周立國之後極重視武力建設,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強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術;御,指駕馭馬拉戰車的技術。西周時期以車戰為主,常以擁有戰車的多少來衡量一國武力的大小。車甲士都是奴隸主階級,步兵則屬平民甚至奴隸。因此射、御是當時主要的軍事技術。

西周時王都的小學和大學

(三)書數

“書”是指文字,“數”是指計算。漢字發展到西周,已經相當成熟。數在西周並不單指算法,還包括曆法等與數字計算有關的知識。我國古代的計算方法是在籌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珠算。籌算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也可能是西周學校的教學內容。數還包括曆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序排列成六十“甲子”,用以計年。這些知識都屬於數的教學內容。

(四)總結

“六藝”教育經歷了由夏、商到西周的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是中國教育長期發展的產物, “六藝”既重視思想道德,也重視文化知識;既注意傳統文化,也注意實用技能;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既要符合禮儀規範,也要求內心情感修養。“六藝”教育對後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