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威馬EX5交付前,因一臺經過多輪破壞性試驗的報廢早期試裝車發生自燃,再度引起多方關注。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自燃?對於即將接受EX5的準車主,量產交付的車輛是否還會存在自燃的隱患?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威馬發生自燃 穀神和寧德都宣佈電池不是自己的

清華大學車輛工程系博士在讀的姚昌盛,會從電池技術層面進行詳細分析,和我們聊聊:

“怎麼看待威馬自燃及官方回覆?”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文 | 姚昌晟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不止是威馬這樁事故,類似的鋰離子電池自燃事件很多,報道也越來越常見,流傳於微博和微信的自燃照片更是令人悚然: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某品牌維修區電動車自燃」


還有一些引起廣泛關注的鋰電池燃燒事故: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分別是發生於:

2013年的日本航空波音787電池組著火;

發生於2015年的五洲龍大巴車起火;

發生於2017年的眾泰電動車充電起火;

發生於2016年的江淮iEV起火。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回答開頭說了,自燃的原因是電池熱失控,那麼熱失控是什麼呢?

所謂熱失控是由各種誘因引發的鏈式反應,發熱量可使電池溫度升高上千度,造成自燃。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鋰離子電池電芯示意圖」


那為什麼鋰電池發生熱失控這麼危險?

如上圖,電池本身是可以自行反應的封閉小系統,它是帶能量的,尤其是現在的高比能量電芯,在一個小小的電池中,既有還原劑,又有氧化劑,如果電池系統熱安全管理不當,熱失控發生劇烈反應,則後果不堪設想。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鋰離子電池電池包示意圖」


而電動汽車的電池包是由大量電芯構成的,電芯本身的形狀有圓柱、方形和軟包三種。

而電池包的構造如上圖,結構層次通常是:電芯 (Cell)組成了標準化的模組 (Module),再由模組組成了電池包(Pack)。

一般來說,乘用車生產商的主流情況是:電芯廠商(如CATL)會向整車廠提供模組,由整車廠自行製造電池包。

這是因為電池包與整車的匹配要求很高,直接影響了車輛的性能表現。因此具有一定實力的整車廠都會自己來做電池包。

當然,也有一部分廠商(以商用車廠為主),會讓電芯廠直接提供整車的電池包,或使用第三方廠商(如博世)製造的電池包。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電池管理系統(BMS)

,是應用在電池包這一層的,但是它在軟件上的管理卻不僅是電池包,好的BMS會對模組、乃至單個電芯的狀態都進行監控和管理,以確保電池工作狀態的正常。

BMS就是在軟件層面做好熱管理,避免熱失控的關鍵。

BMS的開發需要電化學和算法方面人才,所以目前很多廠商的BMS由專精於BMS的第三方公司提供,還有一部分是由主流電芯廠做的BMS。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接著說回到熱失控

鋰電池熱失控有三類誘因,分別是:機械電氣誘因、電化學誘因與熱誘因。

三類誘因都引發過一些事故——

  • 機械電氣誘因就是碰撞、針刺事故引發的熱失控,比如特斯拉第一起自燃事故中尖銳物品刺穿了車輛底部電池包;
  • 熱誘因是最為直接的原因由於溫度管理失效導致的熱失控,比如電池溫控芯片出現故障導致過熱,進而引發電芯熱失控;
  • 電化學誘因包括過充電、過放電事故以及電池內短路,上文中波音787電池組自燃就是一起電池內短路事故,而充電中燃燒的電動汽車,則多是緣於電池過充。

這三大誘因引起的熱失控,導致了幾乎所有現在報道的電動汽車自燃事件。

而頻繁的事故,也讓電池熱失控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我會在這兩天再更新一篇專欄文章,單獨來談熱失控的機理,並與大家分析若干汽車自燃事件的案例分別是什麼原因。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說回到威馬這起報廢汽車自燃事故,是哪一類誘因導致的呢?

威馬在公告中是這樣說的: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也就是說這輛車,先經過了碰撞,之後又進行了泡水。

我們復現這輛車的情況,可以設想的是:車輛在碰撞中,雖然未見可視變形,但我推測電池包的機械結構在猛烈碰撞後出現了縫隙,此種情況下絕緣值測量符合標準,且熱失控並非發生,電池仍可以正常工作。

但緊接著進行泡水測試,則有一定可能發生漏水。水通過碰撞出現的縫隙進入了電池包內部,導致了短路,進而引發了熱失控,部分電芯已無法正常工作。

所以當車輛報廢后仍強行上電啟動,就導致了熱失控擴散,從部分電芯到整個電池包著火,進而點著了車輛內其他易燃部件造成了車輛自燃。

因此如果將這起報廢車自燃歸類,可以算作電化學誘因導致的鋰電池熱失控。


清華大學博士:找到了威馬EX5自燃的真實原因


那麼應該如何降低電池熱失控的風險,針對這三類誘因,可以分別採取的措施也是多元的:

  • 機械方面:可以改善電池包的框架設計,並在電池包底部加裝鋼板,比如特斯拉由於電池包平鋪在底盤地板上,就在車輛底部裝了一塊防彈鋼板;
  • 電化學方面:在BMS算法中設計精確的充放電算法管理,更加準確監控、預測電池充放電的狀態,此外可以加入內短路識別的算法,在熱失控發生之前就將內短路識別、檢測出來;
  • 熱方面:在軟硬件方面設計隔熱方案,避免熱失控的擴散,即使熱失控發生,也可以將破壞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在自燃發生之前隔離開故障電芯,降低事故風險。

最後總的來說,電動汽車的普及,也帶來了一些的問題,電池熱失控無疑是電池安全性的關鍵所在。作為研究者,令我感到樂觀的是,很多圍繞熱失控、熱管理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並應用在了實際車用鋰電池的電池開發和電池管理算法之中。畢竟安全是底線,對新能源抱有熱情的消費者,當然不希望坐著一個炸藥包出行。

參考文獻:

Feng, Xuning, M.Ouyang* et al. Thermal runaway mechanism of lithium ion battery for electric vehicles: A review.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17.

X. Feng, M. Ouyang*.,et al. A 3D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model for a large format lithium ion battery module. Energy, 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