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武當派張三丰真人歷史考略

道教武當派張三丰真人歷史考略

張真人法相

張三丰,名君寶(又名全一),字符元,道號三豐。武林至尊 [1] 、內拳始祖、太極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丰造詣達煉虛合道至高極境 ,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與元朝丞相劉秉忠、名臣廉希憲相識,(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明史記載張三丰生於遼東懿州(今遼寧境內)。

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 ,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

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丰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 ,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丰所創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歷代統治者對張三丰尊崇有加 ,元、明、清很多皇帝都尋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傳,朱元璋建立明朝,張三丰曾出手相助,助洪武奪取江山,朱元璋登基後多次派人尋找張三丰。

明成祖時,朱棣自詡真武大帝化身,“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朱棣派吏部尚書郭璡、隆平侯張信等人,率領兵士30萬人,大修武當山宮觀,花費達千萬計。朝廷聖旨封武當山,於是龍虎、武當、華山、九華、茅山、羅浮諸山,道宗極盛

道教武當派張三丰真人歷史考略

在小說裡張三丰是佛教弟子後來入道門?歷史上張三丰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記載呢?

有關張三丰經歷,學人多有爭議。《明史》卷299是這樣記述的: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瀠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大嶽太和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二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然莫測其亡也。

道教武當派張三丰真人歷史考略

明人鄭曉《今言》卷3對其活動地域記載甚詳: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君實,字全一,又字玄玄,別號保和容忍三豐子。不飾邊幅,人號張儠榻。 日行千里,靜則瞑目。旬日一啖,斗升輒盡。又或辟穀數月。洪武初,至大和山,往來長安、隴西、岷州、甘肅,又至揚州。成祖遣禮科都給事中胡淡明求儠榻,實訪故君雲。或曰三豐死於勝國,歛矣,臨窆復生。入蜀,遊行襄、漢間。

《明史》卷98錄有張三丰《金丹直指》1卷、《金丹秘旨》l卷。

《明史》和《今言》的記載,涉及張三丰的籍貫、道術、主要經歷、朝廷尋訪等基本事實,但由於對其生卒年代沒有記述,因此引起後人的諸多猜測,除《明史》中提及的營建武當宮觀一事外,現依據有關史料作一番梳理。

其一,關於張三丰的生卒年代。

按清人汪錫齡(1664-1724年)所撰《三豐先生本傳》,張三丰生於1247年(蒙古定宗丁未年),五歲時因目疾投懿州(今遼寧黑山)碧落宮張雲庵習道經,半年後復明。12歲辭師歸家,專攻儒業,1260年(中統元年)舉茂才異等,次年稱文學才識。1264年(至元元年)秋,南遊燕京,被平章政事廉希憲舉薦為中山博陵縣令。第二年,因父母相繼去世,辭官歸遼陽,營葬雙親後居家誦道經。數年後,有邱道人登門造訪。其後束裝出遊,歷燕趙、齊魯、韓魏各地近30年。“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豐居士。”1314年(延桔元年)入終南山,以火龍真人為師,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號玄玄子,別號昆陽。居終南山中4年,辭師出山,和光混俗。1324年(泰定元年)至武當,居九年,雲遊湘蜀。1341年(至正初)自楚還遼陽省墓,再至燕京,又南下至秦蜀、荊楚,僑寓金陵。1359年(至正十九年)還秦,居寶雞金臺觀。“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士人楊軌山以先生辭世,買棺收殮。臨窆之際,柩有聲如雷,啟視,復生。蓋其陽神出遊,樸厚者見之,以為宛其死矣。後乃攜軌山遁去。”明初,張三丰人武當山,收道士丘玄清為徒。又入成都,勸蜀王椿(明太祖十一子)人道未許,返襄陽、鄧縣一帶隱居。1384年(洪武十七年),明太祖詔求,不赴。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至雲南,翌年至貴州平越福泉山“飛昇”。汪錫齡沒有明確告訴人們,張三丰在此年是否已經生命終結。而是含含糊糊地說自己於清初還親自“侍先生甚久”,似乎張三丰一直活到了清代。如按上述“飛昇”之歲計算,汪錫齡認定的張三丰生年當為147歲。澳洲籍華人黃兆漢經過多年研究認為,如按有確鑿史料作依據的傳承關係來看,張三丰應當比他的第一個武當弟子子邱元靖(玄清)略大一些,邱生於1327年(元泰定四年),張約出生於1314-1320年(延桔年間)。但對張三丰的卒年,黃兆漢認為是在明朝皇帝辱止尋訪張三丰的1419年(永樂十七年)。如依此說,張三丰大約住世105歲左右。著者以為,黃兆漢的推測雖然言之有理,但對推翻汪錫齡的結論卻有些證據不足——僅僅依據弟子的出生年代來判定師父的出生年代顯然是不合理的。

按照黃兆漢的觀點,張三丰是生活於1314 —1419年間的真實歷史人物,不可能比這一時段更早。而黃宗羲(1610 —1695年)的《王徵南墓誌銘》中卻又記載了一個生活於北宋年間的“張三丰”: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博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缽為內家,蓋起於張三丰。三豐之術,百餘年後傳於陝西,而王宗(宋人)為最著。

王夫之(1619 —1692年)也稱“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對於這裡說到的張三丰,徐兆仁以為與明代張三丰並非同一人:“北宋張三丰是一位內功精湛的武術大師,當今流傳中外的太極拳即為其所創。而元、明之際的張三丰,卻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史書對其記載也稍詳於前者。”方春陽和劉守華則認為:“張三丰生於宋,仕於元,行道於明,故稱宋、稱元、稱明都可以,而以稱元或稱明更妥帖,主要活動為兩朝。”這種說法把張三丰的在世年代一下擴充為300年左右,實難使人相信。

王光德、楊立志在肯定張三丰為同一個人的前提下認為:

雖然黃宗羲撰《王徵南墓誌銘》稱內家拳創始人為北宋末武當丹士張三丰,但此說來自於武術家口傳,無法確考。宋代張三丰之說可能是武林人士為自高身價,而把丹拳兼煉的張三丰遠推到宋徽宗時代,並以他為內家拳之祖師。我們認為元明間武當著名道士張三丰,是道教武術的集大成者。

同樣是推測,這種推測的可信度應當是比較高的。另據《異林》載,宋初陳摶隱居華山時,曾有張拉達隨州刺史前往雲臺觀拜訪,吃了呂洞賓給的枚棗而成仙。因拉達與邋遢諧音,故而形成後世的附會之說。

其二,關於張三丰隱居終南的年代。

民國《寶雞縣誌》卷九記述張三丰行狀時稱:

張三丰,在金時修煉寶雞縣之金臺觀。洪武初復來寶雞,與西關道士李白雲交契。有童子張朝用者,君實問知其先世,謂曰:“吾識爾高祖始生時,童子善自愛。”越月北行,朝用與白雲送之。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復居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

這段記載的來源大約出自明人陸琛的《玉堂漫筆》,其中敘述了兩個基本事實,即張三丰於金代和明初三度居寶雞金臺觀,考諸其他文獻,這段記載的附會之處過於明顯。文中所述張朝用與張三丰的結識並不在寶雞,所謂“西關道士李白雲”亦系河南郟縣玉陽觀道士。據《張三丰遺蹟記碑》,作者張用擀自稱年幼時於郟縣認識張三丰,三豐言識其祖父,並說張三丰於元代出家於開封府鹿邑縣太清宮,明洪武中移居郟縣西關玉陽觀。從碑文內容看,《寶雞縣誌》和《玉堂漫筆》所說張朝用,與張用澣當為同一人。《張三丰遺蹟記碑》自1462年(天順六年)即刊立於金臺觀,至今完好無損,修志者的疏漏如此。

張用澣,明初河南郟縣人,1433年(宣德八年)進土。當明成祖迷戀於遣人尋訪張三丰時,張用擀以自己幼時曾見過張三丰為由,經欽差胡瀠薦舉升任均州知州。後於天順年間(1457—1464年)在陝西參知政事任上游訪寶雞金臺觀,撰了《張三丰遺蹟記》一文,刻碑立於該觀。

又據最早記錄張三丰行狀的《大嶽太和山志》: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相傳留侯之裔,不知何許人。……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

此處對張三丰的來歷作了“不詳”的記述,反映出張三丰的籍貫和行蹤在明初就已是傳說成分居多。可以肯定的是,張三丰在武當傳道授徒,始於明洪武之初。參考其他文獻,他在終南一帶的活動當在元代末年以前。按前述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張三丰在終南活動的年代為:第一次約在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居寶雞山中,歷時約15年左右;接著於1314年(延祜元年)入終南山(當為狹義的終南山,在今周至、戶縣、長安一帶,或即樓觀一帶),居4年;1318年(延桔五年)出山“和光混俗”,仍活動於長安地區,至1324年(泰定元年)南入武當。這一次張三丰在終南一長安地區居留的時間總計約20餘年。第二次為1359年(至正十九年),居寶雞金臺觀,不足一年即假死後再度南遊。寶雞金臺觀碑記則說張三丰假死之年為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則與《大嶽太和山志》的記載明顯不符。

由於有關張三丰事蹟的傳說成分太多,很難理出一個準確的年表,所以只能認為張三丰在終南一長安一帶活動的年代為元末至明初。

其三,關於張三丰的道術及師承關係。

在明代初年,張三丰是一位聲震朝野、令皇帝朝思暮想的活神仙”,應當確有一些世人所不能及的異能。按《明史》和《大嶽太和山志》所記,大約有過目不忘(超常記憶)、數月不食(辟穀絕粒)、穿山走石、日行千里等:張用潛在《張三丰遺蹟記碑》中除炫耀自己祖孫三代與張三丰相識的經歷外,專門證實了張三丰的異能:

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雲先生送至邑之北關外,別後見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時人已異之。

在寶雞一帶,至今尚流傳有關張三丰(俗稱張爺、張三瘋子)“坐蘆蓆去平涼看戲”、“紙人鋤地”等異行。這些,或許都正是《明史》所擷取的參考材料。

對於前述異行是否真實,或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姑且不論,張三丰作為一個內丹大師具備某些超常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於他所學習和掌握的內丹技能,我們只能從其師承關係及後世所整理的相關著述中窺其一二。

從張三丰的傳說經歷看,最早吸引張三丰人道的是懿州碧落宮張雲庵,時在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當時,全真道的勢力已發展到關外,這個張雲庵很可能也是全真道士。但當時張三丰尚年幼,並不能專心向道,所以了有了返家習儒的經歷。張三丰正式棄家從道,雲遊天下,是在1265年(至元二年)之後,出自一個姓邱的道士的勸化。但這兩個道士都似乎不足以稱為張三丰之師。直到1314年(延枯元年)入終南山,才遇到了火龍真人“傳以大道”,似乎此時才歸入正道。後世道教徒將火龍真人視為陳摶再傳弟子。並自張三丰開始形成新的一個教派——隱仙派,說明張三丰所習內丹之學,源自陳摶學術。又按《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卷2,首列《重陽祖師十論》,足見張三丰後世是把他當作全真道傳人來看待的。至於火龍真人,目前見靈的資料極少。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既然活動於全真道極為興盛的終南山區(或許其居處即為樓觀、祖庵),就不可能與全真道絕對沒有傳承關係;即使出自華山陳摶門人的秘傳,也絕不可能在全真道一統天下的環境至獨樹一幟。從張三丰下傳的主要弟子看,也不出全真道的範圍。

首見於記載的張三丰弟子為寶雞楊軌山,但出典為《三豐先生本傳》,聖焉不詳,難以確認。而華山道士孫碧雲,則據傳為張三丰親傳弟子。

張三丰武當後的主要弟子,首推丘玄清。丘玄清(1327—1393年)。號雲谷,陝西富平、一說咸寧(今西安市境)人。自幼從黃德禎出家,明初售弟子蒲善淵南下漢中、四川,復返金州(今陝西安康市)、商山(今商洛境)尋找隱居之地。1371年(洪武四年)至武當,禮張三丰為師,任五龍宮住持。後掌武當教事10年,為武當道教的鼎盛作了奠基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