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說說「姓」與「氏」的區別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說說“姓”與“氏”的區別

先秦時期,“姓”與“氏”並不是一個意思,是先有的姓,後有的氏。“姓”指人所生也,表示家族的血統。上古時期是母系社會,你看“上古八大姓”中,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例如“姬、姚、姜、嬴”等姓。“姓”的意義重大,同姓則同血緣,為同一個祖先,同姓者不婚。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說說“姓”與“氏”的區別

可是隨著子孫不斷繁衍,同姓者的人數愈來愈多,於是許多家族或部落便遷居他地去過活,為了能夠區分各個部落,他們開始以地或山、河等字為稱,以示區別,漸漸就發展成了氏,也就是說,氏其實是姓的一個分支。趙國與秦國都是嬴姓趙氏,因為他們是同一個祖先——“造父”。太史公寫:“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樂之忘歸。徐偃王反,穆王日馳乾造父造父裡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而為趙氏”。

又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史記·秦本紀》)。由此可知,秦國與趙國是一祖同宗。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說說“姓”與“氏”的區別

鄭樵的《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中記載:“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這已講得再明白不過,三代以前,男子稱氏不稱姓,而嬴是始皇的姓,趙才是他的氏,因此,我們對始皇正確的稱呼應為趙政,而非嬴政。

古來著作,多也是稱始皇為趙政,最為著名的便是司馬遷的《史記》,此書從頭至尾也沒有稱始皇為嬴政,倒是在《史記·楚世家》的篇章裡,太史公稱始皇為趙政,書中道:“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裡道:“(始皇)生於趙,故名趙政宋朝的《太平御覽》裡有:“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還有宋朝羅泌的《路史》種言:“二十有九世,而趙政替周,號始皇帝。”因年代久遠,現今大家對“姓氏制度”已模糊不已,只知始皇姓嬴,名政,便用嬴政來稱呼他,殊不知這其實是錯誤的稱謂。

上面提到,三代以前,男子稱氏。眾所周知的屈原,他可不姓屈,他姓,屈只是他的氏;再比如講呂不韋,他也不姓呂,他姓姜,呂只是他的氏;還有商鞅,他自然也不姓商,商鞅最早叫衛鞅,衛是以國為氏,因他是衛國公子,又叫公孫鞅,後來他為秦國立下大功,秦國將“商”這個地方分封給了他,於是他改叫商鞅。可是衛、公孫、商,這些都是他的氏,那麼商鞅究竟姓什麼呢?《史記·商君列傳》裡寫:“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沒錯,商鞅姓姬。可我們不能叫他姬鞅,就像我們不能叫始皇為嬴政一樣。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說說“姓”與“氏”的區別

秦漢以後的姓,大多是從前的氏,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稱自己的姓,其實都是氏。而姓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失,甚至已有許多人不瞭解姓氏之間的緣由了。至於姓為何會消失?皆因當時“禮崩樂壞”,戰爭不斷,姓氏制度變得混亂,並且姓成了最沒有用的關係,秦國打趙國,不會因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時的血緣關係已經絲毫不起作用,反而氏表示的“地緣”更具作用,是以氏取代了姓。

而名也取代了字跟號。眾所周知古人都有字與號。《儀禮·士冠禮》中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在古時,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只有長輩才能叫其名,平輩一般稱呼字,晚輩則尊稱號或先生。當然不止男子有字,女子長到15歲,也可有字。《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

記得《紅樓夢》中,寶玉初見黛玉,便問黛玉可有表字,黛玉說沒有,就是因為彼時她未到15歲,因此無字。寶玉便給她起了一個“顰顰”。後來探春黛玉等一同起了詩社,大家都起了號,黛玉便有了別號“瀟湘妃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名”與“字”大多為長輩所起,自己並無權利做主,可號卻是全憑自己喜好,起多少個也沒關係。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我們愛稱他為蘇東坡。又有鄭燮,號板橋,我們愛叫他鄭板橋。又比如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看過徐克導演的《黃飛鴻》便知,電影中都稱其為孫文或孫逸仙的。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說說“姓”與“氏”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