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殲20正測試渦扇15?

中國的國防工業基地傾向於“借鑑”外國設計,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工業。幾乎所有的中國現代戰鬥機要麼是大量借鑑外國模式,要麼是直接複製外國模式。J-10據說是基於以色列IAI Lavi和擴展美國通用動力F-16;J-11是俄羅斯蘇-27的克隆;JF-17是蘇聯米格-21的現代發展。“借鑑”為中國在研發上節省了時間和金錢,使其能夠以競爭對手成本的一小部分實現PLAAF現代化。然而,由於缺乏測試數據和產業生態,“借鑑”策略仍然受到瓶頸技術的制約。中國在製造高質量國產噴氣發動機方面的持續困難,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

技術失衡的問題,其根源在於竊取與製造和組裝系統相關的商業秘密和人力資本。至少,這種缺失會使複製外國系統成為一個代價高昂且耗時的過程,因為竊取者需要從頭開始開發製造過程。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可能導致嚴重不合格的組件,從而降低系統的能力和可靠性。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中國對俄羅斯某些噴氣發動機進行反向工程的努力,無一例外地產生了壽命極短的發動機,而且沒有俄羅斯同類發動機的動力。即使在今天,噴氣式發動機仍然是PLAAF戰鬥機現代化的一個障礙,它的早期第五代原型明顯動力不足。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俄羅斯對提供比用於供應蘇-27的AL-31更強大的發動機持謹慎態度。

我國想要改變最明顯的選項就是製造更好的國產發動機。2016年,中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強調了提高國產噴氣式發動機設計性能和進一步發展航空航天工業的重要性。目前看來至少已取得一些成功,如最新的殲-20原型機使用的是升級版的WS-10發動機,據稱這種發動機的隱形性能及動力均強於AL-31發動機。雖然民營企業成都航宇超合金技術有限公司最近在渦輪風扇技術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由此可生產出更高效的發動機,但這一技術突破帶來的成果尚未惠及人民解放軍空軍前線部隊。

一架殲20正測試渦扇15?

此外,更簡單的辦法是購買配有先進發動機的外國戰鬥機,如人民解放軍空軍從俄羅斯購買了蘇-35飛機。不過這樣不長久,始終是牽制於人!儘管存在上述巨大障礙,中國在軍事航空領域仍在快速取得進步,中國也不大可能永遠在發動機技術上處於落後地位。3D打印技術的進步可能為它提供一種快速實現噴氣式發動機製造、樣機驗證及開發的途徑。然而,雖然世界各國軍隊已在使用3D打印技術生產飛機及艦船零部件,但尚未用3D技術生產出現代化的軍用級別的渦扇噴氣式發動機。

最近,中國殲20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WS-15)剛剛傳來好消息,央視表示成飛明年開通第四條殲20生產線用來測試WS-15,港媒卻率先曝出:目前有一架殲20正在測試WS-15。看來期盼了多年的WS-15,真的來了。該消息目前還未官方出來證實!

一架殲20正測試渦扇15?

小小的單晶葉片曾難倒中國軍工

​一則中科院加入中國航發研製大軍的消息傳遍網絡:一舉成功解決了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超高報廢率的難題。在中科院金屬所瀋陽分院的一篇論文中提到:該院成功將“晶體取向偏離超標的廢品率從大於20%降低到小於1%”,“使單晶葉片雜晶廢品率從大於90%降低到小於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