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怕!9歲女孩濃妝艷抹扭來扭去,10歲女孩加30多個羣做「生意」,媽媽慌了……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一入抖音深似海,從此沉迷出不來。”用過抖音的網友都說剛開始因為好奇去看看結果一看就“中毒”了。

自制力較強的大人都是如此,更別提懵懂的孩子了。一到暑假抖音裡出現了不少孩子的身影……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孩子模仿成年人裝扮

近日,多名家長讀者向楚天都市報反映,自家孩子沉迷“抖音”,他們:

模仿短視頻裡的誇張動作;

或是濃妝豔抹扭來扭去;

或是加數十個廣告群、兼職群等,每天樂此不疲地跟各種人互動,甚至還做起了“生意”;

或是為了漲粉無所不用其極……

記者進行了調查,

結果令人後怕……

為引人關注

9歲女孩濃妝豔抹

故作嬌柔

“看到她對著手機拋媚眼,扭來扭去,我都震驚了。”漢口市民黃女士回想起前幾天的一幕,還有些不可思議。

那天她下班早,回家時意外發現9歲女兒小雪(化名)化起濃妝,像變了一個人,對著手機故作扭捏。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黃女士仔細一問,原來小雪正在學抖音上一個視頻。她嘴巴上塗著口紅,蹺著蘭花指,跟著手機裡略顯滄桑的男聲,不時做出舉杯飲酒或嬌弱行禮的動作。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小雪稱,這是最近比較火的一個短視頻,她苦練了整整一個下午。“那些成人化的動作,襯著稚嫩的臉龐,看起來特別違和。”黃女士說。

記者進入小雪的抖音號看到,她裡面發佈的自己幾十個視頻,並非都是這種風格。

早期大多是在嘟嘴賣萌,畫面也很生活化,有時甚至就是穿著睡衣錄製; 後來就越來越注重形象,明顯在穿著打扮上更成熟。

“雖然她平時就愛美,但是沒這麼誇張。”黃女士有些無奈地說。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類似小雪這樣小學生扮成熟的短視頻,記者在抖音裡經常可見到,故作深沉的搞笑,掩蓋了屬於孩子的天真與可愛:

有的孩子學抹口紅畫眉毛,濃妝豔抹標新立異;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有的孩子扮可愛撒嬌,矯揉造作的聲音和表情,有著與稚嫩臉龐不符合的差異;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有的孩子配合著視頻裡或悲傷或滄桑的歌詞對口型,一副為情所傷的樣子:

“你有你的男朋友,我做我的單身狗,不是找不到,而是不想要”

“我已經愛上你,渴望著在一起,可是我們的差距,有很大的距離……”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迷上了網聊

10歲女孩

狂加30多個群

“無法想象,孩子每天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跟那麼多陌生人聊天。”

近日,武昌水果湖劉女士無奈地撥通楚天都市報熱線。原來,暑假期間她發現,10歲女兒悅悅(化名)通過抖音等APP的導流,迷上了網聊,陸續進入30多個微信和QQ 的廣告群。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劉女士介紹,她發現女兒的不對勁,是從一個快遞開始。前不久,她突然收到一個快遞,裡面是幾盒沒有任何包裝的彩色水晶泥。女兒稱是從微信好友那買的,還打算賣幾盒給同學賺零花錢。

劉女士翻看了女兒的微信,這才發現女兒加了30多個五花八門的群:紅包群、兼職群、打字群、唱歌聊天群……每個群少則二三十人,多則近百人。她從網友的名字和頭像分析,發現不少人年齡均和女兒相仿。

她說是掃抖音視頻裡的二維碼加的群,一開始只是為了和抖友多聯繫,方便互相關注和點贊。之後,又被一些抖友拉入了一些紅包群、兼職群等,對方說可以順便賺點零花錢。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劉女士翻看了一些群裡的聊天記錄,發現不少群在進入之前,要交一元到幾元不等的群費,進入後還要按規則發紅包。在一些兼職、打字群,一般都要求加入者在做任務前,先交幾十元左右的保證金。

由於悅悅的微信零錢裡沒那麼多錢,她才不得不放棄。“我看到有個群裡問大家微信的零錢數,有的群友一言不合就對罵,很難聽。”劉女士說。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氣憤之下,劉女士將這些群全部刪掉。哪知過了幾天,她發現女兒通過關注的抖友,又請人把她拉回了一些群。

購買小視頻後

發佈吸引粉絲

史萊姆視頻0.1元一個、假吃0.5元一個、吃播0.5元一個、男生女生頭像各0.5元一個、壁紙0.5元一個、動態壁紙1元一個……要買的話可以加我或者合作伙伴可兒。

這是11歲女孩琪琪(化名)在抖音上發佈的“廣告”,地理位置顯示她在武漢。

記者在琪琪的抖音號裡看到,她發佈了一百多個短視頻,大部分和水晶泥相關。

有的是製作過程;


有的專門用來聽聲音,五顏六色的水晶泥等,在手的按、插、抓等動作下發出悶聲或脆響;


有的視頻則是在大口吃東西,裡面的主角大多是成年人,並非琪琪本人。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這是我找‘媽咪’(粉絲較多、願意收徒的一種抖友)買的。”琪琪玩抖音有大半年了,雖然也發了一些視頻上去,但是漲粉不多,點贊人數有限。她看到一些粉絲比她多的抖音號,聲稱可以收徒弟並能幫忙漲粉,她就掃進去加了。

一開始,琪琪加的“媽咪”叫可兒,推薦她買那種“6元快刷粉絲1000”的服務。後來嫌漲粉太慢,又建議她買一些“吃播”“彩泥製作”等小視頻,通過作品吸引粉絲。

視頻發出後,琪琪的粉絲每天都在漲,也獲得了一些點贊。“媽咪”又告訴她,可以發廣告賣這些小視頻,裡面涉及的水晶泥等產品可以賣,每賣出去10元錢,就可以給她提成1元。之前,琪琪買視頻花了幾十元錢,為了把這些錢再賺回來,她被指點著建了一個免費視頻群,邀請抖友進入一起聊天交流,不時在裡面發發廣告。

有人買嗎?“有,這個人就買了。”琪琪展示了一個聊天記錄,一個外地小女孩轉賬17元買一塊水晶泥,還發來家裡的地址和手機號碼。

練手指舞錄視頻

如同著了魔

剛從雲南旅遊歸來的李女士向記者吐槽,一路上只要有時間,10歲的女兒夢夢(化名)就在手舞足蹈,說是在練最近流行的一種手指舞,要錄成短視頻發到網上去。

就跟著了魔一樣,一聽到音樂就把兩隻手舉起來,一會比個心形,一會雙手交叉。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李女士說,半年前她就注意到夢夢嘴巴里唸唸有詞,當時她以為是跟著電視裡的歌舞節目學的,或者是同學間新流行的遊戲。

有一套比槍射擊的動作,看著她手指錯來錯去,胳膊隨著節奏動,都怕她手指抽筋。

雖然知道這種手指舞的練習,可以讓十指更靈活,有利於大腦開發,但當這種練習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李女士還是感覺女兒太過於投入了。

除了在手機上跟著一些慢鏡頭學動作,夢夢有時在大街上聽到相關音樂,都會條件反射地做起動作。“她一玩起來就沒完沒了,眼看著暑假快要結束了,作業還只完成了一半。”李女士說。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一個小女孩在觀看抖音裡的視頻

而夢夢真正的關注點,顯然不在於手指舞本身。只要打開手機,她跟媽媽說得最多的就是:“我今天又多了20個粉絲”“哇,又有人給我留言了。”而當李女士試圖跟她溝通,加這麼多粉絲沒有用時,夢夢擺出了不合作的態度,認為她不能理解自己。

除了練習手指舞,夢夢的一部分休息時間還交給了“抖友”。記者看到,她一本正經地錄了一段視頻,對網友們說:“粉絲們,只要你關注了我,我就會關注你,你讚了我的作品,我就會贊你的作品,記得要在評論裡面寫‘回’。”在視頻裡,她認真地回覆每一條留言,並和抖友進行了互動。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一個小女孩在觀看抖音裡的視頻

虛擬世界的兒童社交令人擔憂!

近幾個月來,

因小孩子對抖音等網絡社交軟件

使用不當引發的事故和擔憂,

在全國也並不鮮見。

抖音等短視頻APP的流行,

讓許多孩子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網癮,

過早面對在他們這個年齡

還看不懂的成人世界……

記者調查

未成年人

紛紛成了他人下線

記者進入與抖音類似的多個短視頻APP發現,在用戶註冊時,大都有選填年齡的步驟,但並未設置年齡門檻。

用戶發佈的短視頻顯示,不少用戶為6歲到十多歲的中小學生,其中女孩又明顯多於男孩。有的孩子發視頻的頻率非常高,最多的一天可以發十幾個

短視頻中內容良莠不齊,有罵髒話還自鳴得意的,有炫耀從國外買奢侈品的,有無底線惡搞的,有宣揚早戀的,有虐待動物自得其樂的……為吸引粉絲,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還有小女孩直接扮可憐,舉著“我要一萬粉”的紙牌,視頻下方則寫著:

“如果你關注我就會有10個粉絲,因為我有10個號,每個號都會關注你。”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孩子舉牌求關注

有的孩子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人的“下線”。

記者看到,11歲女孩慧慧(化名)的抖音賬號下方,寫有“師傅”“媽咪”等字樣。慧慧得意地介紹,師傅收徒是有要求的,比如所有的視頻都要艾特對方,用戶名要改成“某某的徒弟”,這樣又能結交一些網友,共同提升粉絲數量。

記者通過慧慧的抖音號往上搜索,發現師傅的上面還有師傅,搜了十幾層也找不到源頭。有的師傅有一二十個徒弟,徒弟都會按師傅的指引,購買各類視頻發在自己的抖音號上,在艾特他人的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二次傳播,也會吸納一些感興趣的同齡人加入和關注,最終建群固定銷售。

一些用戶還會將粉絲進行“導流”,讓他們掃二維碼加入微信群或QQ 群,群裡不時發送打字、中獎等各種小廣告。記者試圖加入這些群時,發現有的群設置了一些非主流的問題,直接將一些成年人用戶拒之門外,有的則直接註明“只有00後才能入群

”。

對話孩子

他告訴我他是哪裡人

怎麼會是騙子

記者採訪中發現,這些孩子的世界都非常單純。他們待人真誠,想法直接,更無防人之心,甚至把網絡對面的陌生人都當作朋友。他們很關注每天漲了多少粉,這是他們被認可的一種方式。

以下是記者與10歲女孩悅悅(化名)的部分對話。

記者: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玩抖音的?為什麼會想方設法增粉?

悅悅:玩了1年了,班上很多同學都在玩,我們還會比誰的粉絲多。以前我自己拍的視頻,漲粉特別慢,也沒人點贊。後來通過一些短視頻留下的二維碼,我加入了一些群,他們都會關注我,成為我的粉絲。那些二維碼也很可愛,我給你看……

記者:你的抖音號現在有多少粉絲了?

悅悅:(得意)快3000人。我以前買過“6元快刷粉絲1000”,但到2000多人後又漲得很慢,我就在抖音上拜了“師傅”。我師傅可厲害了,她的粉絲有3.1萬個,教我怎麼做視頻,還會介紹粉絲給我。

記者:你的彩泥也是從師傅那買的?

悅悅:是的。我還賣了幾盒給同學,一盒10元,賣一盒可以賺1塊錢,我賺了3塊錢呢。

記者:媽媽給的零花錢不夠嗎?為什麼想賺錢?

悅悅:夠啊,但自己賺錢感覺不一樣。

記者:這些彩泥都是三無產品,你有沒有想過,同學用過也許會起疹子,而且還可能對身體健康有其它隱性影響?如果同學因此而生病了,你會愧疚嗎?

悅悅:……(沉默)真的嗎?那我以後不賣了。

記者:你為了增粉還加過哪些群?

悅悅:太多了。以前還加過一個賣眼影的群,只要花200元買一盒眼影,就可以和群主玩“石頭剪刀布”,贏了能得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折現。但我還沒來得及買,群就被媽媽刪掉了。

記者:你覺得這個遊戲是真的?會有人莫名其妙給你幾千元錢?

悅悅:當然是真的,群裡有人就贏了,還得了現金獎勵,有截屏的畫面給我們看。

記者:你想過那些人都是騙子,是一夥的嗎?

悅悅:我們經常聊天,他還告訴我們他是哪裡人,住哪裡,怎麼會是騙子?

記者:玩這些軟件會不會影響你的學習,浪費你的時間?

悅悅:(點頭)浪費。但是我忍不住,裡面真的很好玩,比寫作業好玩。

家長擔憂

孩子對平臺不設防

讓人害怕

“這些短視頻裡面什麼都有,年齡小點的孩子缺乏辨別能力,模仿能力又強,跟著學的東西有好有壞。”在採訪過程中,多位家長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家住光谷的何女士現在都還有些後怕,有一次她發現,女兒微信給他人轉賬40元。詢問才知道,一個抖友在群裡推薦一個聊天的APP,聲稱只要交40元會費,聊天都可以賺錢。

對方還發來了一些截屏以示證明,上面顯示每聊一句話就代表7聊幣,每100元聊幣可以兌換一元錢,還有一些兌換成功的轉賬記錄。

后怕!9岁女孩浓妆艳抹扭来扭去,10岁女孩加30多个群做“生意”,妈妈慌了……

但何女士看到,這些截屏內容很有暗示和挑逗性,都是“哥哥”“妹妹”“睡不著”等字眼。“孩子對這些平臺不設防,這是最讓人害怕的。”

一位家長在網上留言說:“有一次收了兒子的手機,他就跑去同學家,好不容易找回來,他媽媽就妥協了,怕孩子做出什麼極端的事情。因為隔壁一個小區就是因為不給孩子玩手機,一個品學兼優的初一女孩瞬間就從六樓跳下身亡。”

多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坦陳,由於平時工作忙,對孩子的關心不夠,配手機主要是為了聯繫方便,在監管上也就有些鬆散,沒有意識到其危害性。

家長們希望,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有關部門對短視頻APP加強監管,嚴格設置准入門檻,細化內容審核標準,淨化網絡環境。

孩子們為何對虛擬世界如此痴迷?

家長到底該如何做,

才能引導孩子

正確而科學地使用網絡軟件?

專家建議

家長應多陪伴並與孩子溝通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磁共振基礎研究部主任雷皓,7年前就開始關注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問題。

他介紹說,有研究表明,若對抖音等網絡社交軟件使用不當,使用者可能像賭博一樣上癮。以抖音為例,使用者通過模仿練習和錄製發佈視頻來吸粉,獲贊或紅包打賞,這些“獎賞”信號都能激活大腦中的獎賞中樞,釋放多巴胺,使人產生渴望、依賴,進而深陷其中。

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武漢市婦聯心理援助團高級諮詢師潘蘭稱,孩子在成長期有很多心理需求,如被傾聽、被鼓勵等。一旦在現實世界得不到滿足,便會對網絡世界中的滿足感形成依賴。

“近年來,類似的求助案例每年都在持續增長,我每天至少會接到3個這樣的個案。其實很多父母自己都斷不了網癮,更別提指導孩子正確地使用網絡。”潘蘭說,許多孩子都有一個共性,即他們都沒被父母認真傾聽過。

潘蘭建議,家長多和孩子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溝通,給建議而非直接干涉批評;同時幫孩子提高社會交往的技巧,在現實世界裡尋找自尊、自信和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