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 Rules》讀後感之一:我們不能讓別人愛我們更多一點

《House Rules》讀後感之一:我們不能讓別人愛我們更多一點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天下也無不偏心的父母。連花團錦簇,應有盡有的《紅樓夢》中,賈母的偏心也是一目瞭然。其實榮國府,寧國府,賈政,賈赦基本上是一樣的腐敗,一樣的無能,但是賈母就是心心念唸的對小兒子賈政青眼有加,不光飲食起居要在一塊,連偶爾去寧國府吃酒,也還要三請四請的總是找藉口不到。

經過幾百年,到了《House Rules》(譯名:家庭原則)的西方社會,這個偏心的情節倒是漂洋過海,一脈相承。

HouseRules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單身母親有一個15歲的正常兒子,還有一個18歲的患有Asperger’s Syndrome艾斯伯格綜合症的兒子。

艾斯伯格綜合症是什麼呢?它是自閉症的一種,患者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能力體會他人感受。但是通常來講,患者的智商不受太大影響,而且因為他們超乎常人的專注,往往比常人智商更高,甚至取得更大成就,比如牛頓,愛因斯坦,安徒生,貝多芬,莫扎特等等,都傳說或多或少患有此症。

是的,女主的兒子也表現出超常的智商。他對於《法醫鑑定》劇集感興趣,可以幾乎毫無障礙的破解其中任何一個犯罪場景;他因為和同齡人的溝通障礙,在家看了很多電影,能夠背誦其中金句,將其使用到恰如其分。

他就好像是一塊不慎蒙塵的美玉,他的母親,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決定耗其所有,希望他“回到正常社會”來。

母親收入微薄,但是可以為了他一擲千金,讓他接受各種輔導,補充各種營養劑。而小兒子因為是個正常人,所以母親的餘光所及,讓他在角落裡自己快快生長就好了。

渡假只是一個笑話,因為大兒子不可能搭飛機,說好的外出用餐,因為大兒子的一個不如意就全盤否決——所有的安排都是以大兒子的發展和需要為中心。

她不斷的向兩個兒子,重複這樣一條家庭原則:照顧你的兄弟,因為你們只有彼此。她制定這條原則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希望小兒子無條件接受大兒子的特殊性。

後來,小兒子離家出走,甚至開始遊離在犯罪的邊緣,都讓讀者覺得情有可原,也更加讓人痛心。

這也是經常會被拿出來討論的一個原生家庭的罪責之一:越是不受到重視的孩子,要麼長大後會拼命的自虐性的回饋父母,要麼完全冷淡,終身帶著原生家庭的創痛,永不迴歸。

兩個都是痛苦的,由父母造成的陰影。

在這部小說裡,後來演繹出一個謀殺案,其中無數荒謬和反轉,並且讓大兒子試圖用盡一切,挽救小兒子於危局。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這個“照顧你的兄弟”的家庭原則,終於在作者的筆下,顯示出不一樣的光芒來。

但是讀者還是覺得不痛快。

為了一個人的幸福,從而讓另一個人無條件的犧牲,怎麼說都是一件殘忍的事。作為母親,似乎也不應該因為有了天然的撫養之恩,從而也賦予天然的操縱的權利。

但是,讀者又能如何呢?人間大道理,關於博愛,關於平等,關於撫育,說起來都頭頭是道,但是具體到了每個家庭的時候,其中的細枝末節,其中的痛苦疏離,不在其中的人,恐怕永遠無法體會到。

對於成年人,我們可以教導他們,不抱怨不解釋,但是對於弱勢的小孩子,大概也只能默默的憐憫吧。

因為他們的關於幸福的生殺大權,很大程度上決定在他們的父母手裡。一線黑暗,一線光明。這看來也是一個恆久的永無解釋的難題——我們不能讓別人愛我們更多一點,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母親。

也許應該多多的教育每個人,更多的愛自己和保護自己。至少學會不被外界的條件限制和自己的野蠻生長所傷害,至少在有能力完全獨立之前。

這條黑暗的隧道有可能很深很長,但是你擁有的也僅有你自己,所以請一定好好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