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导语

虽然采访胡源之前,我们稍稍做了一些功课,但是一开口提问:“现在造船模的是什么情况?”便露了怯。胡源说:“

这不叫造船模叫小样,小样是以前在做大型建筑之前,需要的一个设计图,过去中国人不会画二维图,只会做一个小的样子,以小样作为基础来进行等比例放大,这是小样。现在是有了真实的东西,再去做小的复制品,叫做模型。小样和模型两种要分开,因为我是做了两种,一种是中国古船小样,一种是现代军舰模型。这两种虽然都是缩小版,但是出现的时间和实际的功能都不一样。”

胡源的一番解释,立刻让我对他所拥有的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产生了敬畏。所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受访者|胡 源

编 写|周 丽

匠人精神 一生只做一件事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胡源说自己在王府池子的水边上长大,靠水玩水,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水上漂浮的小玩具,起初是上发条的小船,然后是蜡烛蒸汽小船。胡源说:“那个年代,孩子们都在胡同玩,因地制宜,都是自己做玩具,没有钱也买不到,弹弓、小船之类的都是自己做。”他真正和模型、小样结缘是在13、14岁的时候,“上学之后,老师发现我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刚好济南市军事体育学校有个模型比赛,老师就推荐我去学做军舰模型,差不多同时期也就跟着师父学习做小样。”

胡源的师父是胡氏古船传人胡琪庸,师爷是古船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大名鼎鼎的王明九。王明九曾在“样式雷”家族做工,从事北京清宫的房屋建造及木工维修,参与建造了慈禧御船“木兰艧”。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做古船小样和做军舰模型这两个看似相似的工作,在胡源不同的人生阶段,感悟也是完全不同的。

“从小时候开始,两边都是同时在做,年轻的时候偏重军舰多一些,后来逐渐的偏重古船比较多一些。”胡源说,年轻的时候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是很深,古船小样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放在水里不翻不沉,配重合理,外观美观就可以了。军舰模型的好处是除了看起来气势磅礴,还可以在水中航行、遥控,非常热闹也很有趣味,古船小样耗时长,做成了之后也只能放着。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胡源逐渐喜欢上了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而古船带给他的宁静和思考,让他也更加喜欢古船。胡源说:“中国的古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行走的建筑,中国的祖先非常的聪明,把地面上的建筑移到船上去,它体现的是中国建筑的审美情趣,只不过是把砖石变成木质,当然大型的船只像木兰艧,它也需要瓦片,因为它比较大,不怕它的重量。古船把中国建筑巧妙的结构都放进去,再通过恰当的减重、加重,力量配比和分布来保持船体的平稳,非常有中国智慧。陈设方面在船上也是家的感觉,屏风、隔断、垂落这些都有。中国人讲究和,讲究居住的环境。外观也非常壮观,亭台楼阁,内部讲究色彩、雕饰、功能、礼仪,所以中国的古船体现得是一种很特别的审美。欧洲的船只叫海上宫殿,它非常华丽,但中国的美和外国的美完全不一样。”

胡源从1977年开始做古船小样,到现在已经坚持了40多年,用他的话说: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儿,也只干成了这么一件事儿。改革开放之后,涌起了全民经商热潮,物质生活刚开始丰富,大家都追求工业化的产品,对这种手艺人的东西不重视,不欣赏。当时也有人说,胡源你整天在家鼓捣这个,费时间费钱还不挣钱,图个啥?胡源觉得就是图一个乐儿和自己心中安稳,他不懂经商,在工作和做古船小样之余就接一些扎花灯、教学生做军舰模型的活儿,这些事儿多少也和做古船小样都有些联系。到了2002年,胡源把所有的经历的全部放在了做古船小样上。

而如今工匠精神和手工艺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提起工匠精神,胡源说:“人需要一个坚持,需要一个信念,才能把这个事儿做起来。没有坚持就没有工匠,一辈子做一个事儿,能做好就是工匠。”在他看来,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是必然规律。工业化的产品现在的技艺也非常高,但是没有收藏价值,它是冰冷的,没有人情味的,千篇一律的。但是工匠的作品非常的有人情味,制作者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把他的心境、感情都融入到作品里面了,沟通起来比较亲切。工业化产品没有亲切感,用完就扔了,手艺人做的东西,价值高,买来之后能收藏能交流,这就是流水线的东西和手艺人做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薪火相传 中华文化代代传

胡源的工作室原本叫做船工坊,后来改用了“胡氏古船”,因为胡源和师父都姓胡,他想把师父的这个名号一直传承下去。“我师父主要是在小清河边上给人家修船造船,做个小样随时可以修改。内河船主要是以画舫、游船、运输船为主,运输船相对简单一点,画舫是最美的船,主要都是起交通功能,那个时候马车和轿子都不如乘船舒服,乾隆七下江南坐的都是乘船,为什么走水路,第一平稳,第二宽敞,船对交通舒适度的提升很大。

军舰它本身就是一个兵器,虽然壮观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安定的东西。我还是喜欢比较美、比较惬意的东西,古船做的时候也安静,放在那里也是个安静的东西,也是一种心境在里面。”胡源说。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胡源曾经因为复原制作了木兰艧模型而受到许多媒体报道,除去他精湛的制作技艺,在胡源的内心这更是一个完成师父遗愿的过程。“这个船从我知道到现在已经接近40年了。师父告诉我,这个木兰艧是李莲英为了给慈禧太后祝寿而专门建造,他祖上曾经参与了建造,当时这个船存世不过20年,他也没有亲眼见过。

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恢复一个模型,但是没见过实物、也没有图样、文献,只能一直搁浅。

06年,胡源偶然从一张日本明信片上发现了昆明湖上木兰的照片。他心中复原制作木兰艧的念头就激荡起来了,时隔不久,胡源又从一个叫雷式汤样拍卖会上发现了木兰艧小样的照片。通过这两张照片,胡源开始考证,最后发现二者相似度高达80%。2014年胡源正式开始着手木兰艧模型的复原制作,他用了5个月的时间考证,以照片为蓝本,参考小样,开始设计复原图纸,又用了13个月把它做出来。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不是热爱,怎么能够做到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做一个作品。胡源解释说:“做中国传统的东西,要学习的很多,它不是一个是什么形状做成什么形状就可以了,它需要一些中国思想,中国传统的文化在里面,比如说阴阳、五行、八卦,这其中有一套逻辑和体系。还有中国礼仪和规制,中国建筑的四梁八柱,到哪儿都是四梁八柱,但建筑的形制都不一样,比如屋脊兽,只有故宫大殿上是1人9兽,这都是传统规制。这些如果没有搞明白,看到好东西就往里面加,它就是不对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要涉猎的广,必须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情况,建筑规制,生活习惯,这都得包含在里面,不是臆想出来,都需要去考证,然后完整的做出来。”

多年来,胡源一直保持着看报学习的习惯,省图书馆、新华书店,没事儿他就去找资料,许多的书和资料是买不到的,胡源就把他们复印下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给自己增添知识,我在制作的时候,考虑的东西就多了,做军舰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它就是个兵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古船,我需要安静了,古船能让人安静,安详。”

胡源和师父胡琪庸的感情很深,这些年他也在物色合适的传承人,希望把“胡氏古船”这块招牌传下去。他也坦言现在想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并不容易。“过去是学生找老师,现在是老师找学生,过去是学手艺养家,现在是学手艺不养家。而且古船小样在手艺行里是最复杂的,可能是半年、一年才能做一个产品。我们的原材料是木头,需要什么尺寸都需要自己做,里面的卯榫结构、勾肩搭背,比较复杂,只能手把手的教,很多孩子坐不住。”胡源说。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胡源举例说卯榫结构看着简单,但真正做到互相垂直、严丝合缝特别不容易,这是一个常年熟练的过程,不是十个八个,百儿八十个就能做好的,需要自己在动手当中总结、琢磨,才能做好。“这东西只能靠自己去悟,纸上谈兵的人很多,总结如何打的文章也很多,但真正用手能够做好的人不多,靠感觉,靠肌肉记忆,靠手脑一致,一干就是这样,这是通过无数练习才能做到的。”

另外在胡源看来,师徒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和继承。“我学生不少,徒弟没有,学生和徒弟的区别是啥?学生和老师可能成兄弟姐妹,因为有可能年龄差不多,没有辈分。师徒有辈分,徒弟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师父得对他负责。这个徒弟不能乱收,这也是传统和非遗的一部分,真拜了师,就成了家庭的一员。一些人想找个跳板、争名得利,这是万万不能收为徒弟的。”胡源说自己收徒弟的条件很简单:第一个是人品,第二个是热爱,不是爱好,是热爱,第三个自己有稳定的收入,因为这个手艺不养家,你再没收入,谁养活你,成年人得对家庭负责。而他最看重的还是人品,收徒急不得,还得看缘分。

进无止境 非遗魅力乐传播

胡源是济南市十大工匠之一,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十分看重工匠这个词,对他来说这既是对他多年来从事古船制作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技艺能力的褒扬。“手艺是手艺,工匠是工匠,工匠现在说就是能设计能干活儿的人,是手艺里最高的,手艺人是手艺人,手艺人他没有设计的概念,这是就是区别。”胡源说。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对于现在社会都在讲工匠精神,胡源说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他最尊敬和看重的是班墨——鲁班是祖师爷,墨子是科学家,他俩的技术发明、制作技艺、对后世的影响都很深远。鲁班是百匠之首,中国古代以石木为主,后来逐渐才有了冶炼技术。鲁班发明了卯榫结构之后,才有了框架结构,工匠不仅是手里的活儿要好,还要能设计能创造。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胡源退休以后,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做非遗文化的推广。“比上班的时候一天8小时的工作要忙的多。”一是,在历下区的非遗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一是,给非遗传人办展览;另外还要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胡源说:“现在非遗文化的推广很受欢迎,因为我们可以一次集中10个手艺人10种手艺,一起进社区、进学校,这在平时不定什么时候能见上,现在一下全能见上,而且还能现场交流学习。”胡源曾经遇到过一个74岁的老太太在葫芦上作画。“画的挺好,技法方面有些问题,看到我们的葫芦老师,他们就交流,提升技艺,这样生活也多了很多的乐趣。好多人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所以我也经常召集一些老伙伴过来喝喝茶,学学东西。人一辈子最少需要两个爱好,一个爱好玩腻的时候,再创造不出新的东西的时候,可以转到另外一件爱好上,在另一个爱好上再去做,做到瓶颈,在回到第一个爱好上,可能会豁然开朗,这样人不枯燥,人始终是在动脑动手,不容易出现老年病,老了更得需要一些爱好。”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出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非遗传人的责任感,胡源做的宣传推广工作,大都是公益行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才可以屹立不倒,社会发展是相互递进的,文化是相互传承的。如果把我们传统的东西都抛弃了,一味去学习西方文化,我们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因为我是非遗传承人,我就是想把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出去,让大伙儿知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点儿,如果这一天有一个人知道了这个事儿,也算我做了。”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图为历下非遗博物馆的非遗产传承人们

尽管,胡源的生活很充实、尽管工匠之间相互能交流。胡源有时仍然会感觉到孤独:“因为我这个手艺,他们都不了解,除了我的学生跟我聊聊,别人没人跟我聊。做这个的门槛有点高,要懂传统文化,懂建筑结构,要耐得住性子,还得要有传统审美。”

传统审美很难,得有一颗古人的心才能做,需要大量的阅读资料,才能有传统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传统审美。而美没有一个准确答案,每个人面前都有美的东西,有普世的美,比如一个姑娘的样貌,但这个美只是一个外表。至于内在我们很难理解。还有一种内在的美,一个作品的美,工匠想抒发的东西,这种美现在人能看到的不多,因为它不是一种普世的美。同一个石料,有人觉得就是一块儿石头,有人觉得是一块儿璞玉,在工匠手里,它可能是一头狮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也需要创造和发现。

胡源:工匠之心传承之美

胡源最懂欣赏木头的美:“我对木头特别的喜欢,木头的纹理、年轮、花纹,因为他是原始的、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这个东西就很美,朴拙的美,同时它又是随时可以看见的美,在生活当中的美,喜欢它的人才能看见,才能欣赏。现在人造的旅游景点没人去了,荒山野岭的朴拙却让人看了心生欢喜。我到了天山,在天池边上坐了两个小时,我就看雪山,看云彩。看似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它就是一种美,让人安静没有杂念,美的共通性,让心里触动。”在胡源看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造化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惺惺相惜,这两种意境融合在一起,才是木头的美!

后记: 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胡源提到最多的两句话是“做艺先做人”、“传统文化传承。”这从他对待收徒的审慎态度中可见一斑,即便是学生,胡源也要求他们穿戴整齐、工作时绝不能站起来直接转身,一定是退出座位,再轻轻站起,以免衣服蹭掉小物件,对工具要爱惜,摆放在规定位置,因为工具是吃饭的家什。

胡源苦做四十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走自己喜欢走的路是他认为自己最幸福的。无论是四十年对手艺的坚守,抑或是现在孜孜不倦的非遗传播,我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胡源其实一直都是身体力行的在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文化、处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