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驚人開局:塞爾維亞打敗了奧匈帝國

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於1914年6月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之後,奧匈帝國就決心以此“契機”來和宿敵塞爾維亞算一算總賬。儘管新興的民族主義持續困擾著奧匈,但斐迪南大公遇刺一事在這個二元君主制帝國中引發了廣泛的憤怒和親帝國情緒,來自各階層的呼聲都要求立即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嚴懲。兩個月後,奧匈軍隊終於入侵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被點燃。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戰的勝利者卻並不是實力強大得多的奧匈帝國。

B計劃還是R計劃

在呼籲開戰的所有聲音中,最響亮的來自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康拉德的總參謀部此前已經備有兩套總動員預案,分別稱為B計劃和R計劃。B指巴爾幹,內容是在俄國保持中立的情況下單獨對塞爾維亞作戰;R指俄國,內容是在兩條戰線上同時對塞爾維亞和俄國作戰。

一戰驚人開局:塞爾維亞打敗了奧匈帝國

奧匈軍隊前敵總指揮波蒂奧雷克將軍

在B計劃中,奧匈軍隊全部6個集團軍中的3個將以壓倒性優勢分別從西面和北面進攻塞爾維亞,而其餘3個集團軍在加利西亞組成“觀察兵團”,以防止俄軍可能實施的干預。若是R計劃,則6個集團軍中的4個將集中在加利西亞對付強大的俄國,只剩2個集團軍從西面攻打塞爾維亞。兩個計劃的變量在於駐紮在布達佩斯的奧匈第2集團軍,它在B計劃中的任務是從北面攻擊塞爾維亞,在R計劃中則將全力投入加利西亞。

奧匈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舉棋不定,結果奧匈帝國可以在不受外國干涉的情況下單獨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也就流逝了。到了7月25日,奧匈帝國的領導層終於就進攻塞爾維亞達成了一致,選擇了B計劃。然而僅僅6天之後,在奧匈第2集團軍已經開始向南移動之際,俄國宣佈實施總動員。很顯然,奧匈帝國即將同時面對兩個方向上的戰爭,現在別無選擇的康拉德只能犧牲B計劃來支持R計劃。

要求第2集團軍中途轉向的命令引發了不小的混亂,這個集團軍好不容易在南進途中停頓下來並調整秩序,重新登上了向北行駛的軍列。這樣一來,只剩2個集團軍可以用來對付塞爾維亞,而康拉德自我安慰式的念頭是:第2集團軍在塞爾維亞北部邊界“影子”式的存在,可能或多或少會牽制住一些塞軍的兵力。

“秋季漫步”

集結在塞爾維亞西部邊境的奧匈第5和第6集團軍加起來共有19萬兵力,鑑於塞爾維亞全軍動員後的規模為20萬人,入侵者的兵力並不佔上風,但是奧匈對塞作戰的總指揮、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總督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卻充滿信心。

一戰驚人開局:塞爾維亞打敗了奧匈帝國

塞軍總參謀長普特尼克將軍

作為一名受寵的朝臣,波氏深受約瑟夫皇帝的喜愛,一個明證是,他身為斐迪南大公出巡薩拉熱窩時的最高安全負責人,卻在刺殺事件後未受任何處分。他向皇帝描述了擊敗塞爾維亞的前景:不僅可以消滅帝國的宿敵,還將推動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加入中歐同盟國,同時使另一個敵人羅馬尼亞不敢與自己為敵。

波蒂奧雷克不把塞軍的戰鬥力放在眼裡,他麾下的許多軍官們也是一樣,他們把即將開始的作戰稱為“簡短的秋季漫步”,同時把塞爾維亞戰士蔑稱為“養豬戶”。實際上,塞爾維亞軍隊遠比奧地利人想象得要精幹得多,這支軍隊裝備精良,而且剛剛在1912年—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中接受了殘酷戰鬥的全面磨礪。

塞軍名義上的總指揮是彼得國王的兒子亞歷山大王儲,但真正的指揮官是總參謀長拉多米爾·普特尼克將軍,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兵正是塞爾維亞在巴爾幹戰爭中獲勝時的設計師。除了守備部隊和預備隊,普特尼克手中能用的部隊是11個半師的18萬人,基於國土受到兩個方向的威脅——西面的奧匈第5和第6集團軍,北面的奧匈第2集團軍,普特尼克把主力部隊集結在塞爾維亞北部的中心地帶,他相信來自北面的敵人仍是主要威脅,不過內線作戰的優勢在可以讓他的部隊在短時間靈活轉向以應對來自西面的威脅。

普特尼克對奧匈帝國的入侵計劃可謂瞭如指掌,幾年前從奧地利叛逃到俄國的雷德爾上校已經將這些計劃全盤托出,然後又由俄國人轉交給了塞爾維亞人。不過普特尼克尚不知道敵人的第2集團軍已經奉命北上,而不是如B計劃那樣從多瑙河一線威脅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第2集團軍的離開,使得奧匈入侵塞爾維亞的部隊減少了1/3,即便如此,波蒂奧雷克仍然下令第5和第6集團軍自8月12日開始從西面進攻塞爾維亞。就算兵力不佔優勢,波蒂奧雷克仍然鍾情於分兵進擊的戰術,他讓自己的兩股大軍在不同的方向上前進——第5集團軍指向瓦耶沃,而其南面的第6集團軍攻向烏齊澤。

波蒂奧雷克的一個想法和他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一樣,那就是希望第2集團軍在北方的威脅依舊存在,從而使得塞爾維亞人不敢在自己的前進方向上集中全部兵力。

皇帝生日的敗仗

8月12日,奧匈軍隊越過界河德里納河,開始在塞爾維亞境內挺進。第5集團軍很快擊敗了一股塞軍前衛部隊而士氣高漲,開始和第6集團軍越拉越遠,繼而彼此失掉了聯繫。塞軍方面,普特尼克很快就明白了敵人的主攻方向乃是西面,於是他便揮動自己的第2和第3集團軍向西進至賈達爾河一線以禦敵,同時保留第1集團軍為預備隊,監視北面奧匈第2集團軍可能的動向。

一戰驚人開局:塞爾維亞打敗了奧匈帝國

戰場上的奧軍機槍陣地

到了15日,奧匈第5集團軍進至賈達爾河以南地區,在沒有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佔領了阿爾莫斯。一場暴風雨席捲而來,於是奧匈軍隊結束了所有運動,就在此時,展開強行軍的塞爾維亞第2和第3集團軍的10個師正在朝他們迫近。

這天夜裡,塞軍的兩個前衛師在黑暗和暴雨中小心翼翼地前插。在最先摸到切爾嶺的戰士中,就有傑西·託帕洛維奇上尉的身影,他後來寫道:“前進一刻不停,山間雷電交加,大雨從四面八方襲來……突然,我的一名士兵氣喘吁吁而興奮地低聲道,‘先生,前面就是敵人!’”

切爾嶺上的敵人,正是奧匈第5集團軍第8軍的第21師,一個主要由捷克人組成的步兵師。這個師在切爾嶺上的陣地對整個第5集團軍來說至關重要,可是這支部隊已經疲憊不堪,缺乏食物和飲用水,而且沒有為山地戰做好準備——缺少必不可少的騾子和山地炮兵。

塞軍突擊奧匈第21師的行動,拉開了賈達爾之戰的序幕。塞爾維亞士兵在呼喊聲中發動了全面襲擊,從自己露營地裡蹣跚而出的捷克人被交叉火力擊倒,第21師第28團的陣地迅速被攻下。

手持步槍的捷克師長普利茲布爾斯基試圖重整部伍,甚至想要發動一系列反擊,但這些只是徒增混亂。一系列近距離交火到黎明時分告一段落,塞爾維亞軍隊失去了大約3000名戰士,不過奧匈第21師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捷克師的瓦解帶動第8軍開始向後敗退,而第8軍又牽動了相鄰的第13軍的敗退,塞爾維亞第2和第3集團軍在30多公里的戰線上趁勝而進,勇猛拼殺,迫使奧匈第5集團軍全線崩潰。在附近的高山上,親臨戰地的塞爾維亞國王彼得滿意地看著這一切在自己腳下發生。

塞爾維亞騎兵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持續襲擾奧匈敗軍,進一步擴大了侵略者的人員損失。到了8月18日這一天,已經完全潰不成軍的第5集團軍撤過了德里納河而逃回本國境內。要知道,這一天正是奧匈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84歲生日。

一戰驚人開局:塞爾維亞打敗了奧匈帝國

展現奧匈軍隊越過界河的畫作

拆東牆補西牆

與此同時,康拉德和他的前線司令部都設在普熱梅希爾,他在那裡指揮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的針對俄國的加利西亞戰役。當普蒂奧雷克不那麼心甘情願地向他報告奧匈第5集團軍的失敗情形時,康拉德這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現在他不得不向普蒂奧雷克伸出援手,雖然他不久前剛剛催促第2集團軍北上,現在卻要求這集團軍派出自己的第4軍向南推進,以幫助第5集團軍脫困。至於波蒂奧雷克要求整個第2集團軍都向南進攻塞爾維亞的請求,則被康拉德駁回了——俄軍馬上就要大兵壓境了。

康拉德向第2集團軍發去了加急電:“在身後留下第4軍,餘部按照既定安排行動。”這是一個無奈之舉,雖然加利西亞也是形勢吃緊,但塞爾維亞方向上畢竟形勢危殆。

在第4軍這樣一支生力軍加入後,第5集團軍的後衛戰鬥又持續了6天,素來號稱奧匈精銳的第4軍將塞爾維亞人趕回了多布拉瓦,算是保全了第5集團軍的餘部,但是這支部隊的士氣已經完全垮掉了。

受累於第5集團軍的狼狽表現,原本有望取得突破的第6集團軍也匆匆退回了本國境內。這樣,到了8月24日,除了大約4500名俘虜之外,塞爾維亞境內就再也沒有任何一名奧匈帝國士兵了。

賈達爾之戰慘敗後,康拉德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捷克軍隊,稱他們戰鬥素質低下和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實際上,捷克人在遭到襲擊後的表現還是足夠頑強的。真正應該負責的是冒進的波蒂奧雷克,以及在B計劃和R計劃之間搖擺的康拉德本人。奧匈第2集團軍的大部分力量都被浪費掉了,他們就像滑鐵盧戰役之前由戴爾隆伯爵指揮的那支法軍,在利尼和卡特勒布拉斯兩個戰場之間來回移動,卻一無用處。

初戰塞爾維亞的失敗也暴露出了奧匈軍隊深層次的弱點。奧匈軍隊正是二元君主國治下多民族特色的集中體現,軍隊各階層的民族成分過於複雜,彼此間的信任和忠誠度都很低,不適合進行大戰,甚至也不適合投入次要戰事。

另外,多年來削減軍費開支的國策也對訓練和武器更新產生了不利影響,奧匈陸軍缺乏預備隊,缺乏彈藥,還嚴重缺乏火炮,步兵們手中的槍支大多也已經過時了。斐迪南大公本已立志要全面革新軍隊,但他已經不在了。

第二次入侵

雖然遭受挫敗,以大國自居的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就此收手。康拉德和奧匈軍隊名義上的總司令弗雷德里希大公都決心以新的行動來“教訓”塞爾維亞人。

在維也納宮廷擁有廣泛人脈的波蒂奧雷克將軍仍然擁有“指揮所有對抗塞爾維亞和黑山軍隊的全權”,不過康拉德最終在8月30日讓第4軍北上重新加入了第2集團軍的序列。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奧匈軍隊努力積蓄力量,到1914年11月,波蒂奧雷克在接收了新的兵員和作戰物資後,認為自己做好了重新進攻塞爾維亞的準備。

他的新計劃是讓第5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分別從北面和南面展開一次鉗形運動,也就是說,和上次入侵完全一樣,波蒂奧雷克還是選擇了分兵戰術。

一戰驚人開局:塞爾維亞打敗了奧匈帝國

入侵者一朝淪為階下囚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第二次入侵開始了,起初一切順利。11月15日,第6集團軍佔領了曾經是普特尼克總部所在地的瓦耶沃,其前鋒第22師更是一直殺到了科盧巴拉。奧匈軍隊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們擊敗了當面的塞軍,還俘虜了8000人並繳獲40門大炮。

波蒂奧克雷興奮地向維也納奏捷:“微臣面前正有一個閃光的戰利品,那就是塞爾維亞的首都。”現在,貝爾格萊德似乎已是觸手可及,拿下此地不僅將向約瑟夫皇帝陛下獻上遲到的生日厚禮,而且看起來還將徹底瓦解塞爾維亞人的鬥志。

不過時至冬天,奧匈大軍的補給線變得又長又脆弱,他們糧食短缺,加上又受到塞爾維亞雨雪天氣的衝擊,士氣開始變得十分低落。無視這一點的波蒂奧雷克嚴令他那疲憊的軍隊繼續前進,為打垮塞爾維亞而做出最後的努力。

就像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在1812年主動放棄了莫斯科那樣,塞軍總參謀長普特尼克現在也選擇了主動離開貝爾格萊德。奧匈軍隊終於開進了敵國的首都,但這幾乎全無意義:塞爾維亞軍隊仍在戰鬥,他們雖然衣衫襤褸彈藥不多,但卻眾志成城。

奧匈軍隊原打算在拿下貝爾格萊德後就進入休整的企圖落空了,這場仗看來還得繼續打下去。這在各部中引發了相當程度的不滿,但是波蒂奧雷克再次無視這一切。

來自南方的驚雷

看起來整個塞爾維亞的陣線已是岌岌可危,但實際上搖搖欲墜的卻是奧匈軍隊,就算波蒂奧雷克下令進攻,過於疲憊的部隊也無法執行他的命令了。12月3日,塞爾維亞軍隊突然發動了驚人的全線反擊,這後來被康拉德形容為“來自南方的驚雷”。

普特尼克信賴的第1集團軍司令官米施奇將軍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部隊率先進攻駐紮在蘇沃波山地的奧匈軍隊,打了後者一個措手不及。10個小時的激烈戰鬥結束後,奧匈軍隊全面敗退。

這引發了連鎖反應,在接下來的幾天裡,3個塞爾維亞集團軍大膽穿插,把奧匈第5和第6集團軍完全分離開來。混亂中的第5集團軍退出了貝爾格萊德,第6集團軍則向薩巴茨方向撤退。驚慌失措的波蒂奧雷克居然發出這樣的指令:“一切都是徒勞的。不要再努力進攻了,我們必須掉頭回去。”

撤退很快轉化為潰敗。第11步兵團的埃貢·基什中尉在他的日記裡憤怒地寫道:“大軍已經被擊敗,人們普遍處於狂野、魯莽和恐慌的狀態。一支失敗的軍隊?不!那是一群衝向邊境的暴徒……那些塞爾維亞人真的很了不起,他們知道如何保衛自己的國家。”

截至12月15日,也就是塞爾維亞軍隊光復祖國首都的那一天,奧匈帝國第二次入侵部隊的最後殘餘力量已經全部退出了塞爾維亞土地。11月,波蒂奧克雷曾帶著30萬人越過德里納河;現在,他們中的3萬人被殺、17萬人負傷、7萬人被俘,還損失了130門大炮和70挺機槍。當然,保家衛國者的傷亡也很嚴重:2.2萬人戰死,9.1萬人負傷,1.9萬人被俘或失蹤。

奧匈帝國原指望對塞爾維亞取得速勝,豈料卻遭到可恥的失敗。塞爾維亞的勝利,是一戰中的協約國軍隊首次戰勝中歐同盟國的軍隊,此戰對奧匈帝國這個二元君主國造成了重大心理打擊,並推遲了保加利亞加入戰爭的時間。

此戰後,波蒂奧雷克將軍終於聲敗名裂,因為“這個最可恥,最慘烈,最受人嘲弄的失敗”而被解除了所有職務。巴爾幹戰場的新任指揮官歐根大公開始著手將破碎的第5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合併為一支新的部隊,然而任憑他怎樣努力,奧匈帝國的頹勢也已是無法扭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