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終將歸零?

近日,知名區塊鏈作者 Jeremy Rubin 在 TechCrunch 發表文章稱以太坊 ETH 價值可能會歸零,並暗示礦工應該一起抵制 ETH 作為以太坊網絡的交易費,投資者應該拋售手中會歸零的 ETH。

輿論認為 Jeremy Rubin 是在對 ETH 進行做空的操作,並將造成 ETH 價格劇烈震盪。週三截止發稿,以太幣價格下跌14.45%,至245.58美元。

以太幣終將歸零?

對於Jeremy的抨擊,以太幣之父Vitalik Buterin 在Reddit上發文逐條反駁,指出Jeremy對以太坊技術的瞭解很少,並且缺乏基本的經濟理論,並強調以太幣不可能完全“經濟抽象”。

以太幣終將歸零?

Jeremy指出,ETH在擴展和智能合約安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其無法超越競爭對手。所有這些最終導致以太坊社區的“經濟抽象(Economic abstraction)”,從而造成以太坊的隕落。

“經濟抽象”是區塊鏈架構中的術語,指的是區塊鏈架構中可以移除原生單一代幣的行為,它不再要求使用區塊鏈的時候只用某種Token進行費用支付,協議中可以允許任何人使用無數種 Token 進行支付。Jeremy認為,如果智能合約的所有者用ERC-20代幣替代ETH支付,將降低以太坊及其市值的價值。

以下是Vitalik的回應:

Jeremy 討論的核心觀點是:

假設我們現在在開發一款全新的去中心化應用:「BuzzwordCoin 火爆幣」。一般來說,就是按照標準的 ERC-20 代幣模板,每一筆有關「火爆幣」的交易的會以 $ETH 的形式來支付手續費(gas),這麼一來,每一筆「火爆幣」的交易,還都需要 ETH 介入進來,這就帶來了大量的風險,比如對第三方的依賴,以及人為的對 [火爆幣] 價格的下壓。(如果某人在完成一筆 BuzzwordCoin 火爆幣交易之前,必須賣掉 BuzzwordCoin 火爆幣來換取 ETH 進行交易,那麼就會在以太坊轉賬交易之前出現賣出壓力,用戶必須保證是相當大的賣出額度才能保證有足夠多的 ETH 來完成交易)現在,我們完全可以不再用 ETH 來支付 Gas 了,我們可以讓每一筆「火爆幣」的交易,自動的往礦工的地址上打一小部分的「火爆幣」作為其手續費。用 Token 進行支付,而非 ETH 進行支付,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對以太坊社區的「經濟抽象(Economic abstraction)」。

就現在的以太坊來看,這是完全正確的,而且實際上如果以太坊不發生改變,作者論述中提到的所有(除了 POS 不太可能很快用在以太坊上外)觀點都是對的。然而,以太坊社區正在強烈考慮下面兩個提議,兩者都需求在協議層面使用 ETH 進行支付,未來還加入 ETH 銷燬機制,所以實際上沒有必要加快這個交換媒介循環的運行速度。這兩個提議是:

修改手續費市場已經在此提案中(https://ethresear.ch/t/draft-position-paper-on-resource-pricing/2838),裡面提到平均 gas 費使用量規定為 gas limit 的 50%(即當前價格的 2 倍),使用自調整最小交易費來作為目標,最小交易費將被銷燬。交易費將有區塊發起者收取,所以他可以收取 ETH 或者其他 ERC-20 的 Token,但打包者需要向以太坊礦工支付 ETH 作為礦工費。

存儲維護費用(即租費):存儲數據要按照區塊裡佔用的字節大小來支付費用,否則數據將會被「冬眠」,需要提交默克爾證明來喚醒數據。相關費用也會被銷燬。

根據我的猜測,大概有超過 2/3 的交易手續費將通過這種機制被銷燬。

不考慮 ETH,一個修改版本的、包含多重資產的 POS 機制將決定共識機制,如果每個節點為所有資產的投票權利選擇一個加權因子(可稱為 HD-POS,異類存儲權益證明)。不過現在仍舊是一個開放話題,還不知道在那種情況下 HDPOS 會維持住共識,共識在各節點的加權因子幾乎相似時可能會產生。

我回想起2015 年的時候,HD-POS 是很難(或者不太可能)做到的。問題在於,協議是如何知道不同 Token 的價值比例的?有人提議使用協議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但是:1、這需要確保交易安全;2、有人可以發一個「病態幣」,其目的就是觸發協議內懲罰機制,使懲罰機制變成空操作。所以,想要安全地運行下去需要某種形式的「鏈上管理」,很顯然這是一個巨大的攻擊向量。

所以,如果社區不採用 HD-POS 機制,那麼 ETH 將成為唯一能夠完成交易的手續費。因此,以太坊 ETH 在這種情況下的平衡價值,即便是在「未來打折收益」標準模式下,也不太可能歸零。

Jeremy還提到:

對於「經濟抽象」持批評態度的人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 Vitalik Buterin),他們認為:這樣做就大大複雜化啦,算一下整個生態上所獲得的收益,不划算。其實這種說法很荒謬的。如果這個軟件並不能滿足用戶的理性訴求,那麼這款軟件理應被修改。再者說,對於任何一款特定的代幣所開發的錢包軟件,那更復雜,因為錢包必須同時處理 ETH 以及這款應用代幣之間的兌價關係。

在用戶層面來說,經濟抽象是會發生的;用戶可以使用 Token 來支付費用,但是區塊發起者需要湊出足夠的 ETH 來支付。有人提出了中間解決方案,第三方來打包交易,將用戶支付的 Token 換成 ETH,ETH 交給區塊發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