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到底能不能成爲艦載機?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其實對於中國來說,關於下一代艦載機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那就是:殲20與FC31哪個更適合上艦。目前,似乎殲20的呼聲要更高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殲20的設計指標很優秀。FC31能幹的殲20同樣可以,但殲20的一些特質FC31卻沒有。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特別是殲20本身大航程、大載重的特點就極有作為艦載機的天賦。一種機型就可以擔負制空、對地、反艦的各種任務,極大的降低了保障難度。從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艦載機的放飛效率。反正咱不差錢,既然有好的選擇,那為啥非死磕FC31呢。

雖然有人覺得殲20塊頭太大了,但從數據上看,殲20比殲15還要短將近2米。雖然翼展更大,但摺疊機翼對中國軍工來說有難度嗎。況且,結合隱身戰機的技術優勢。在未來,那種甲板上堆滿艦載機的場面或許將不復存在,依靠一個小規模艦載隱身機編隊,也許就能完成現今艦載機中隊所能達到的攻擊效果。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目前對殲-20上艦的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該機尺寸過大,二是該機的鴨式三角翼氣動佈局在小迎角姿態著艦中會出現升力不足,著艦速度過大的問題,需要對氣動佈局進行大改。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其實從殲-20與殲-16的俯視圖上就能看出該機的長度低於後者,翼展也更小,也就是說殲-20在尺寸上還略小於同屬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殲-15。既然殲-15能在遼寧號中型航母上自如起降,略小的殲-20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的確,艦載機在著艦進近中一般保持10度左右的迎角,比岸基戰鬥機的12度降落迎角略小,這是為了讓飛行員能看見航母斜角甲板和助降燈,並根據提示保持正確下滑道,準確勾住攔阻索。但殲-20在10度小迎角下,鴨翼無法產生清理脫體渦對主翼形成有利干擾來增加升力。殲-20要想增加小迎角升力來降低著艦速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增大迎角,但會影響飛行員視野,並有尾噴管觸地的危險。另一個解決方案是通過減小機翼後掠角、增加機翼翼展的方法來提高低速升力,但會對飛機的機動性能造成負面影響。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殲-20正在測試的矢量噴管則可能完美解決該機的上艦問題。美國曾在上世紀90年代測試了三翼面佈局的F-15S/MTD短距起降高機動性驗證機,在機尾安裝了二元矩形矢量噴管,在主翼前方安裝了兩片F-18戰鬥機的平尾作為鴨翼。起降時矢量噴管會下偏產生直接升力,此時鴨翼同時上偏來平衡低頭力矩併產生升力,從而大幅提高了低速升力,縮短起降距離。從理論上說,同樣具有鴨翼和矢量噴管的殲-20也能依靠矢量噴管的直接升力來降低著艦迎角速度,無需對機身進行大改。

殲-20到底能不能成為艦載機?


無獨有偶,歐洲戰鬥機公司在2011年參加印度海軍艦載戰鬥機競標中提交的“海臺風”也採用了類似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