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画品是郑板桥的《竹声萧萧》

郑板桥原名郑燮,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下面是墨品风雅定制 郑板桥《竹声萧萧》 作品展示

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墨品风雅定制 郑板桥《竹声萧萧》 作品展示


现代的商业大亨李嘉诚就在自己的个人办公室墙上有两幅字画,其中一幅就是郑板桥的《竹声萧萧》。

郑板桥的画卷,格调清奇,意象简单,却包含无限意味,可谓见山不是山。

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一生以竹为伴,在家门口种植了很多竹子,无论是春夏秋冬皆以竹陪伴!

下面是墨品风雅定制 郑板桥《竹声萧萧》 作品展示

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墨品风雅定制 郑板桥《竹声萧萧》 作品展示


其实郑板桥在画竹子之上有很多的心得: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他的这段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

竹,不仅代表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还有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蕴含其中。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竹叶随风漫舞,细细观赏,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家中挂上一幅《竹声潇潇》,不仅能提升家庭的格调,还能彰显主人君子一般的品质,实为妙哉。

下面是墨品风雅定制 郑板桥《竹声萧萧》 作品展示

郑板桥:千年以来,古今圣贤皆有竹之性,领悟其中哲理,必成大器

墨品风雅定制 郑板桥《竹声萧萧》 作品展示

如果对我们的书画作品感兴趣,可以手动戳戳文章末尾的 了解更多 链接哦

希望我们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