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才真正明白,德系與日系的差別在哪

德國車和日本車在全世界都是競爭對手,在中國他們都有非常忠實的擁躉,彼此也存在很多爭論,德粉抨擊日系是皮薄餡大,而日粉也經常調侃德系燒機油、漏機油各種發動機問題與變速箱故障,當然,他們都賣的很好,從市場上看都非常成功,老司機說,開上五年,你就知道誰更好。

五年後才真正明白,德系與日系的差別在哪

德系車一直給人的是質量和安全上的側重,車子整體營造的就是出色的厚重感,皮實耐用的感覺,底盤沉穩,在高速上行駛也是穩穩的。而日系車很多是在操控性和燃油經濟性上,用料上一直給人比較單薄的感覺,質感也沒有其它的同級別的車有優勢。

鋼板厚度重不重要,我認為很重要!

德系車在車門內部放了支撐物,所以用手指按車門時並不能按下去,給很多人的感覺就是很靠譜。而日系車車門外部鐵皮可以按出一個個坑。其實支撐物這個細節,成本很低。在日系車的理念看來,這是無關緊要的。

五年後才真正明白,德系與日系的差別在哪

在汽車碰撞領域,並不是以鋼板的厚度作為判定這輛車是否安全的唯一標準的。所以,日本車真的可以說是一個考試高手,應對各種機構的測試完全駕輕就熟。

我最不認可的日系車理念就是所謂的“吸能”,所謂“吸能”的實質不是通過提高車身的強度來提高抗衝擊和化解碰撞的能力,而是通過最大程度的發動機艙潰縮來吸收能量,設計者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通過設計來讓發動機艙的潰縮極限正好吸收碰撞試驗車速下的車體動能,而又不至於車體太脆弱以至於轎廂(乘員箱)潰縮。

五年後才真正明白,德系與日系的差別在哪

這樣做,既能最大程度地節省材料用量或材料等級以降低成本,還能保證在碰撞試驗中拿到好的分數。實際的交通事故中,當無法預見的側翻、翻滾、車車相碰、撞護欄等各種情況出現時,較堅硬的車身毫無疑問地比柔軟的車身更加堅固,更加能夠抵禦各種外來的撞擊,更加能夠保護乘客的安全。

和德系車相比較,日系車後期的優勢還是很大的。

五年後才真正明白,德系與日系的差別在哪

之前可能是感覺不到,但是並不代表日系車就是不好的,日系車的優勢在5年之後就見到了,像是常規的動力系統,5年十萬公里基本上日系車不會出現燒機油、發動機漏油等問題的,而常規的CVT和AT變速箱穩定性更是讓人滿意,很少能看到五六年的破破爛爛的日系車。日本的製造水平在是世界上是有口皆碑的,而德國製造以其其嚴謹、認真而聞名全球。

五年後才真正明白,德系與日系的差別在哪

總結:

作為一般的消費者,更多是以自己的使用感受而非專業測試作為評價車型的標準:只要不壞、不修、好用、沒毛病,就是好產品。這一點,日系和德系車都達到了人們心目中“好東西”的標準。但10年的皇冠要比10年的奧迪A6L更容易出手的,穩定性高,價位或許會更出色,這都是老司機多年來的經驗,因此,常說日系車和德系車誰更好?開上5年之後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