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记忆」货郎

「王益记忆」货郎

「王益记忆」货郎

货郎,也叫“担货郎”、“货郎担”,是在农村、山区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地贩卖日用品的人。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的卷轴画中,就有《 货郎图》 。元、明、清的戏剧、小说中,常有货郎的形象出现。就我省山区而言,旧时交通闭塞,人们进城购物极不方便,因而货郎甚多。

旧同官县(今铜川市印台区、王益区)的货郎中,挑担子的少。一般身背双层货箱,上层罩有玻璃,其中分格陈列所售之物,如针、顶针、梳子、篦子、发卡、纽扣、牙粉、香粉、火柴、糖块,等等。同官县山大坡陡沟深,旧时山区只有羊肠小道,崎岖难行。走在这种道路上,背着货箱比肩挑担子方便些。有时候,货郎还要收购一些山货,下山贩卖。

「王益记忆」货郎

耀州的货郎,都挑着货箱出行,人们称他们为“扁担客”。由于扁担两头各用四条绳子系着货箱,所以又称他们是“耍八条系的。旧时,耀州货郎特多。由于当时人们有点瞧不起这种职业,当地人便自我解嘲道:“耀州的风水本来特别好,本来要出三石六斗菜籽一样多的官员。不料被一个从外地来的喇嘛破坏了风水,所以只出了三石六斗菜籽数的扁担客。”

货郎每到一地,就摇动长柄小鼓,发出“拨浪、拨浪”的声音,以招徕乡民买货。这种鼓的形状,和小孩们玩的拨郎鼓(鼗鼓)相同而比较大,叫“货郎鼓”。乡民们听见鼓声,就纷纷出门买货。小孩们则用平时积攒的牙膏壳、鸡内金(就是鸡胃内的那层壳,可入药)之类,换糖吃。如果没有自己所需的商品,便嘱托下次来时带上。

货郎长年跋山涉水,奔波在外,很劳累。但本小利微,赚钱不易。为了使自己不“倒运”,有许多忌讳。由于蛇音同“赊”,所以得改叫“长虫”。讳言狼、虎,怕途中遇到它们。

历史上,货郎对沟通城乡商品交流、尤其是满足山民对针头线脑的需求,起过一定作用。现在公路四通八达,送货下乡,大都开着汽车。乡镇商业网点密布。货郎失去了市场需求,难以维系生计。那拨浪鼓声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货郎这一行业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货郎不见了,但是他们的形象,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王益记忆」货郎

有人回忆道:

货郎担是我们农村孩子永远的回忆……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每次货郎担来了,我们就特别开心,总是围着他转,嘴里喊着“货郎担来了”,很喜欢听那个拨浪鼓的声音呢,每次有人买东西,他停下来,我们就抢着去玩那个拨浪鼓。

又有人回忆道:

小时候一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就像小鸟一样欢喜跳跃。那时候,货郎的担子里总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糖。我和别的小孩用平常积攒到的鸡内金或是牙膏壳,去换一点糖吃吃。那种糖需要用一个专门的工具才能从大块糖上一块一块地敲下来。那时总喜欢对货郎说:“再敲一点,再敲一点!”现在想想真是幸福啊!

记得小时侯,躲在门后看着一群群有钱的孩子围着货郎,买到一颗颗糖果,眼巴巴地流口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