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前仍在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送别“高铁院士”王梦恕:逝世前仍在牵挂三大海峡隧道建设

王夢恕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當天上午11時,王夢恕院士的兒子王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父親逝世前夕,“最牽掛的仍是瓊州海峽跨海隧道、渤海灣海底隧道、臺灣海峽隧道等三大海峽隧道的建設。曾與其共事的老同事向澎湃新聞回憶,王夢恕院士工作起來常常“熬夜”,為中國隧道事業貢獻了一生,令人欽佩。

送别“高铁院士”王梦恕:逝世前仍在牵挂三大海峡隧道建设

王夢恕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逝世前最牽掛三大海峽隧道的建設

“剛剛有人血壓升高暈倒,有人跟著嗎?現在怎麼樣?”當天上午11時左右,告別儀式接近結束,王夢恕院士兒子王磊帶著黑孝帕,咳嗽著,眼睛通紅,努力把自己從失去父親的悲痛中拔出來,送走前來弔唁的賓客。他的母親過於悲傷,支撐不住,被親屬攙扶出來。

王磊告訴澎湃新聞,父親逝世前夕,“最牽掛的仍是三大海峽隧道的建設”。所謂三大海峽隧道,即瓊州海峽跨海隧道、渤海灣海底隧道、臺灣海峽隧道,王夢恕院士生前已為此奔走多年。比如,2016年3月,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王夢恕在多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均在“呼籲建設渤海海峽、瓊州海峽跨海隧道”。

作為王夢恕的學生,20日得知恩師去世以後,長安大學公路學院羅彥斌教授很是悲痛,次日一早便從西安趕來北京,參加遺體告別儀式。他在朋友圈曾轉發了一篇紀念先生的文章《王夢恕:大家都不說真話,社會就沒希望了》,稱“這一刻淚如泉湧……諄諄教誨永銘心間”。

另一名弟子郭玉海在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再也忍不住,雙手抹淚,眼睛腥紅。“太傷心了,太傷心了。”他哽咽著向記者擺擺手,轉頭走了。

重慶大學副校長、土木工程學專家劉漢龍曾多次在會議上見過王夢恕院士,由此相識,聽聞老先生逝世,21日便從重慶趕到北京,前來送別。去年9月,王夢恕曾經因腦出血住院治療。對此劉漢龍告訴澎湃新聞,今年3月曾前往王夢恕院士家中拜訪,彼時感覺他“精神狀態恢復挺好”,後來病情出現反覆,旁人也無法再去探望。

“(心情)非常沉重啊。”劉漢龍聲音有些哽咽。在他看來,王夢恕院士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貢獻很大,尤其是“敢說敢為”,不懼於“講真話”,有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

送别“高铁院士”王梦恕:逝世前仍在牵挂三大海峡隧道建设

遺體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老同事回憶:常見王夢恕“熬夜”,為國操勞

今年6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也來到了告別儀式現場,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王夢恕院士是老一輩為祖國作出重大貢獻的令人尊敬的“師者”,聽聞他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悲痛。在杜彥良看來,王夢恕院士既是著名的科學家,也是教育家、政治家,一生光明磊落,值得學習。

杜彥良說,自己跟王夢恕院士工作20多年,相當於他的“學生”。“他的愛國精神、敬業精神、科學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晚輩學習的榜樣。”杜彥良告訴澎湃新聞,王夢恕院士工作起來便“無止境”。“工作節奏比年輕人都快,所有的重大工程,所有的重大項目,他都不會放棄。從高原到高寒地區都有他的足跡。”杜彥良說。

更令杜彥良折服的是,王院士“敢於追求真理、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講實話、講真話”,是個能擔當的人,同時政治堅定,無愧於“老黨員”身份。王院士也有愛心,培養了上百名學生,教他們追求真理、堅持信念和品德,要求“先做人再做事”。“他是我們的榜樣。”杜彥良說。

曾在鐵道部(現中國鐵路總公司)隧道工程局與王夢恕院士共事的郭守忠告訴澎湃新聞,王院士“業務上沒得說,在地下工程、山嶺隧道等多方面都是領軍人,同時人品也好,能夠仗義執言”。郭守忠稱,王夢恕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有過很多“精彩的建議議案”,既考慮國家利益,又兼顧民生,這很讓人“佩服”。

王夢恕院士廣受人讚譽的一點是,主持創造了“淺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鐵和車站的施工配套技術,為城市地鐵及地下工程建設開闢了一條新路。同與王院士在隧道工程局共事的朱貴告訴澎湃新聞,僅憑“淺埋暗挖法”這一項,王夢恕當選院士便是“當之無愧”。“雖然有80歲高齡,但我們覺得這是‘早逝’,是鐵路隧道巨大的損失。”朱貴說,當年和王夢恕工作期間,常見他“熬夜”。而在郭守忠看來,王夢恕“為國操勞”,可謂為中國隧道事業貢獻了一生。“所以我們很崇拜的。”郭守忠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