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省主会场活动在炎帝故里盛大开幕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咏 通讯员江开军)9月23日,位于随县厉山镇的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谒祖广场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省主会场庆祝活动在这里盛大开幕。

此次庆祝活动是湖北省6个获批可以冠名“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由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文联、湖北省广播电视台、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由湖北省电视艺术协会、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承办。

主会场活动以“炎帝故里庆丰收”为主题,包含“序”、上下两个“篇章”和“尾声”三个部分。14个节目轮番上演,其间穿插十位著名摄影家的“荆楚百幅农民丰收笑脸”和十位画家集体创作的“炎帝故里丰收图”巨幅美术作品展,全省市、州农民代表同台感恩和祈福两个特别环节。舞台下面还展示了香菇、核桃、柑橘、龙虾、莲藕等湖北各地的农特产品。外围区域,十多位农民书法家、画家、民间工艺家现场创作艺术作品,并赠送给现场的农民朋友。

舞台上精彩的节目大部分由当地农民创作、表演。勤劳热情的随县人民载歌载舞,用精彩的演出和丰厚的硕果展示农业丰收的喜悦,为全国观众和参加丰收节庆祝活动的嘉宾们呈现出一场丰盛的农家文化大餐,充分展示了亿万中国农民勤劳质朴、激情昂扬的精神风貌,展示出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下,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向全社会传递了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力量。

“炎帝故里庆丰收”活动以农民为主体,以丰收为主题,以节庆为主线,围绕“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办节宗旨,打造出了一台具有炎帝故里特色和荆楚农味十足的丰收庆祝盛会。本次活动,主办方按照“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因地制宜办节日、节俭热烈办节日、开放搞活办节日的原则,突出了地方民俗特色,弘扬了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展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激发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广大劳动人民的好评。

亮点一:浓浓的“农耕味”

“炎帝故里庆丰收”活动,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成为舞台的主角,农业和农村成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节目构思新颖,多角度地展现了农民庆祝丰收,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场景。舞蹈《春种秋收庄稼人》、歌舞《叭一口》充满农村元素,原汁原味草根形态的艺术表演,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景象和丰收后喜庆狂欢的场景。节目中还穿插了各地的农民代表感恩祈福、畅谈心愿等环节,让整台活动充满浓浓的“农耕味”和“丰收味”。 这样的节目内涵与炎帝故里深度契合,弘扬了我国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

亮点二:浓郁的“荆楚味”

“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作为湖北省的主会场,大力营造出“全省农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程丞对黄梅戏选段的精彩演绎,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次庆祝活动还特意邀请的全省东南西北的农民和农业能手代表一起登台,表达对国泰民安的感恩,对丰收的祈福,由十名著名摄影家拍摄的“荆楚百幅农民丰收笑脸”再现了荆楚大地劳动人民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浓郁的“荆楚味”,展现了湖北省的广大农民奋发向上的崭新面貌。

亮点三:浓厚的“随州味”

“炎帝故里庆丰收”活动在节目编排上下足功夫,让庆祝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地方风味。全场齐诵歌颂炎帝功德的诗文,大型歌舞《炎帝大歌》,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始祖炎帝恩泽八方的敬仰和歌颂;歌舞《香菇香,杏叶黄》展示了随州独特的物产和风景;小品《扶贫情缘》生动地讲述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歌舞《炎帝故里醉金秋》和《梦随心飞翔》展示了随州城乡的独特魅力和广大农民美好的愿望;非遗文化传统节目《板凳龙》、《独人轿》等节目的精彩展演,充分展示了随州地区独特的地方民俗和厚重的传统文化。

亮点四:浓重的“喜庆味”

“中国农民丰收节,荆楚农民大联欢”,庆祝活动现场,圆形三层天坛的舞台矗立在谒祖广场中央,与庄严的炎帝大殿和八根炎帝功德柱交相呼应,以农民为主体的观众围坐四周。舞台上欢快的歌舞,舞台下丰富的特产,四周点缀的巨型谷堆和花蓝,还有众多农民书画家、民间工艺家的现场艺术创作,无不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共庆佳节的喜庆氛围。此次活动获得圆满举办,充分地展示出随州市农村的新气象、农业的大发展和农民的新面貌。“炎帝故里庆丰收”活动以特色鲜明、人气旺盛、内容丰富、影响力大和农味农厚的特点给全国的广大农民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提高随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