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人爲國產電視劇挑刺,刺刺扎眼

1、題材狹隘

著名編劇高滿堂認為,當代題材,或者稱現實主義電視劇,其魅力在於深刻。但可惜,現在許多國產電視劇正越來越多地在躲避什麼。現在許多編劇在創作現實題材作品時,選材狹窄,喜歡躲進家庭倫理的外殼,造成如今的電視劇常常只聞“嘻哈”,不見苦難。

2、閉門造車

當下電視劇創作有兩種“隔離”,一南一北互不融合,新與舊互不滲透。這些年,北方的農村劇進不了南方,南方的都市劇無法打動北方觀眾,這已然成為中國電視劇文化南北隔離的最大憂思。在時代快速更迭的背景下,電視劇從劇本創作直到播出面世,其間有二三年時間差,如果創作者在此期間閉門造車,很可能造成新與舊的格格不入。

這是編劇缺乏人生閱歷的表現,寫權貴看不到權貴的陰影,寫富麗堂皇看不到背後的混沌。

3、素材老舊

讓王力扶陷入思考的是,在時代快速更迭的背景下,電視劇從劇本創作直到播出面世,其間有二三年時間差,如果創作者在此期間閉門造車,很可能造成新與舊的格格不入。她以自己的兩部劇集《家常菜》與《團圓飯》作反思:“現在來看,這兩部戲已經舊了。因為現在的生活已經不是我原來所想象的那樣。中國這兩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時代,就像此前人人都在唱《江南Style》,如果當時的劇本把這寫進去,今年再播出,顯然已經過時。”

4、劇本注水

中國影人為國產電視劇挑刺,刺刺扎眼

《隋唐英雄5》,本來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卻叨叨個沒完沒了:“這裡有多少同夥?”“這裡是一個人。”“十一個人?”“不是十一個人,而是一個人。”“二十一個人?”“不是二十一個人,其實一個人。”“七十一個人?”“就是一個人?”“九十一個人?”“二百五,是一個人!”“二百五十一個人?”

對於這些注水劇,黃磊說,還是利益在作怪,想要少投入多產出。但讓人奇怪的是,有些爛劇雷劇的收視率非常好,一些公認的優質劇有時候卻收視平平。黃磊解釋說,這也正常,因為收視率不是唯一標準,“首先對收視率就得畫個問號,因為收視率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的調查,並不能代表全部。比如,一些爛劇沒人看卻也高收視率,這也說明收視率不是唯一的標準”。黃磊則認為,電視劇最終靠的還是美譽度、口碑,“有些可能有收視率,但是美譽度很低,大家會覺得這個導演和品牌靠不住,觀眾也會慢慢流失”。當然,黃磊也認為,現在的雷劇還有生存空間,“作為個人,我沒法阻止,但是我可以從自己做起”。此次,黃磊在《嗨,老頭!》中擔任製片人就對電視劇質量方面進行了把控,“最重要 的是 先選 好 題材,題材好劇本好你才能做出好劇。”

5、類型混淆

在一個犬儒和虛無盛行的年代,《潛伏》們展示的“信仰之美”,包括這個信仰在年輕人中間的接受度,在我看來,是我們這個國家青春氣質的源頭。毛尖是電視劇愛好者,準確說是主旋律電視劇愛好者。寫過電影評論集《慢慢微笑》的毛尖,現在談電視劇、研究電視劇遠多過電影

主旋律和偶像劇、時尚劇不可能涇渭分明,尤其近兩年,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這種界限被打破,而且這種趨勢還會越來越彰顯。比如《士兵突擊》就是一例,它可以是革命傳統劇,也可以是勵志劇;然後呢,《士兵突擊》可以勵志,《杜拉拉昇職記》也可以勵志,雖然同時它又是偶像劇、時尚劇、辦公室劇;再然後呢,《杜拉拉昇職記》是辦公室劇,《潛伏》也是辦公室劇,雖然我們更願意在革命諜戰劇範圍內討論《潛伏》。

主旋律在變,偶像劇也在變。我感覺,接下來會是一個主旋律和偶像劇合流的時代,湖南衛視的《恰同學少年》就是例子,做得不好就是《風華正茂》這種快男快女穿軍裝。當然,話說回來,這種合流也不是今天的潮流,半個世紀前,它本就是革命題材影視劇的舊傳統,楊子榮不曾經是我們的偶像?阿慶嫂不也是一代風流?

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表示,“我個人認為,那些缺乏特色、題材老舊、定位不準的電視劇,容易受到很大沖擊,甚至是賠錢。”

6、資源浪費

《甄嬛傳》《紅高粱》《羋月傳》等等,鄭曉龍導演的電視劇幾乎部部是精品。如何出精品?“少拍電視劇,拍好劇,這兩者是相輔相成。拍多了,一定拍的不好;拍少了,才可能出精品。”以他的經驗,不管做什麼,精力都是有限的,把精力放在一個劇上,有可能拍成好劇。鄭曉龍介紹,國內目前不缺電視劇,一年大概產出1.6萬部電視劇,但全國一年播出電視劇只有8000部,剩下的根本播不出去,浪費了資源。

“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有一種浪費更嚴重,就是題材。”鄭曉龍指出,有些電視劇的題材不錯,如果在製作上再精心點,有可能成為好劇,但因製作匆忙,質量一般。這種電視劇在市場上大量存在。為確保質量,鄭曉龍所在的樂視花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一年只做一到兩部電視劇,如2013年的《甄嬛傳》,2014年的《紅高粱》,2015年的《羋月傳》,集中精力做好一部劇,每一部劇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獲得觀眾的好評,並在市場上產生很好的影響,多年後再播、重播,給公司帶來很大的效益。“少拍劇,拍好劇,才是當務之急。”他表示。

陳曉春教授是國內專門研究電視劇創作和產業的學者,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項目評估研究所所長

電視劇是個暴利和風險共存的行業,拼的是眼力,看準了,大賺,看不準,血本無歸!現如今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大約在15000-20000集之間,衛視黃金檔市場容量大約8000集左右,按每部劇40集計算,也就是200多部,這就意味著有相當多的電視劇是進入不了市場的,每年浪費的資金數十億,就是在播出的劇中,絕大數也是爛劇,真正優秀的劇每年不超過10部,每次參與春推會或秋推會,看到那些劇目,我認為至少有80%的劇是沒有拍攝價值,倘若在拍以前,我們就能給它做個評估,或許每年就能節省數10億資金。

中國影人為國產電視劇挑刺,刺刺扎眼

7、盲目追星

去年,一部《琅琊榜》將國產古裝劇製作水準提升到新的高度。除精彩的故事外,該劇對人物造型、服裝、畫面的精益求精也為業界所稱道。對於目前影視界盲目追求大明星的風潮,《琅琊榜》製片人侯鴻亮認為,電視劇不能靠演員的名氣取勝,而要靠電視劇的品質取勝。“我在選擇演員的時候,我的眼裡沒有明星。拍一部戲,需要演員來飾演角色,首先要考慮的是演員能夠完成這一角色。如果這個演員是明星,那就是錦上添花。但如果這個明星不適合這個角色,不見得是件好事情。”侯鴻亮說。

8、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編劇賈東巖認為:“如果一部戲肯花8000萬元簽下一個明星,那麼這8000萬元裡,至少有6000萬元是為了掩蓋劇本的爛瘡。好劇本找好演員,演員不會開出天價。有些天價,是演員預支的‘名譽損失費’。”

9、天價片酬

國內一線明星的片酬令大洋彼岸的明星都眼紅。易凱資本首席執行官王冉用“泡沫”來形容演員片酬的不合理虛高。他認為,天價片酬背後,實際是中國電視劇市場透支了未來。

“在影視行業發達的美國,其影視劇集製作費用普遍偏高,而演員片酬相對不高,確保了影視作品的製作投入與質量,避免由於演員哄抬片酬、削減製作成本、影視作品粗製濫造而造成惡性循環。”美國影視從業者武加聞介紹。

10、無良逐利

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長高滿堂的疾呼更顯沉重:“韓劇對中國電視劇影響非常大。但韓劇中人物角色和社會角色是分裂的,我們這些亡命之徒卻為了追逐資本利益,對其非常推崇,所以我再次呼籲所有影視製作者在面對市場時堅守自己,給自己留點良知。”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有如此觀點:“今天,中國的影視圈遇上了吸金撈金的花樣年華,這是行業之幸,亦是不幸。資本與阿爾法圍棋類似,可以深度學習,它會在各種錯誤和教訓中逐漸走向理性。

中國影人為國產電視劇挑刺,刺刺扎眼

11、政策擦邊

正因庫存嚴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從去年起將“一劇四星”改為“一劇兩星”,意欲通過限制單部劇集的首播平臺而增加總播出量。無奈,產能過剩的雪球滾了多年,說去就去談何容易。不少衛視甚至拿出“1.5輪跟播”這種“創新”模式,大打政策的擦邊球。李星文認為,“行業‘錢景浩蕩’讓人心旌盪漾,前赴後繼”。集齊大明星、大導演、大公司等優勢資源的精品劇仍是千軍萬馬裡的稀缺品,在廣告投放的重壓下,電視臺為保險起見,競逐熱劇便是首選。

12、收視對賭

難怪華誼兄弟的王中磊會說自己“最焦慮的是人人都成了金融高手”,藝人們越來越有商業頭腦,都想乘資本春風將自身價值推到極致,如此大背景下,電視劇很難不淪為商品。

他談到:“最近《太陽的後裔》大火,很多人就跑到韓國買版權,這是一種精神買賣,讓我非常心痛。”檸萌影業首席執行官蘇曉的觀點更直接:“製作方不懂90後,內容就沒有未來;但如果‘跪舔’90後,內容依然沒有未來。”

在他看來,行業已到了必須釐清創作動機的時候,“巨大誘惑當前,是純粹地實現自己對一個作品思想價值的追求,還是奔著收視對賭的業績而去,這已極大擾亂了從業者的思想定力。”

13、攪市圈地

“此次視頻網站高價買下電視劇《如懿傳》的版權之後,單靠用戶付費觀看與廣告收入基本很難收回成本。他們推高電視劇售價的目的也顯而易見,借勢攪亂市場,以此搶佔新一輪的電視劇市場資源,獲取更多的用戶數量,放眼長期利益。”電視劇製片人何弦分析。

14、IP虧損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青年教師朱傳欣認為,“當前IP大熱導致劇作成本攀升,加之觀眾對於IP劇的期待與審美總有上限,更多的IP無法轉化為有影響力的電視劇作品,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僅如此,IP劇如何在實現商業盈利之外依舊保持高品質,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何弦認為,這股IP熱潮需要潑冷水降溫,不是所有的IP都能轉化成像《琅琊榜》那樣受歡迎的電視劇。原著龐大點擊量、演員高顏值必須依託於優質的內容才能閃閃發光,如果沒有好內容作為保障,IP再強大的電視劇也很難受到關注。

15、低劣翻拍

“翻拍率越來越高,翻拍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這種情況下,再經典的東西也會被拍爛。”知名編劇汪海林說,翻拍劇從來不缺營銷話題,因此目前看來大部分翻拍劇的收視率還可以。但長期這樣下去,一旦翻拍成為主流,整個行業肯定會逐步衰竭。翻拍作品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把他人拍過的作品進行新創作,在原作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和創新,或體現在藝術水準上,或體現在技術方面。

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餘飛則感嘆,如果翻拍劇有水平的話,間隔多長時間倒不是問題,“但就我近年來看過的國產翻拍劇而言,其製作水準基本都遠遠比不上原版。一部劇投資動輒幾千萬元,卻沒有提升質量,這不是變相地浪費資金並且壓抑行業的原創熱情嗎?”

16、商品炒作

“‘一劇兩星’的新政策出來之後,大家都在觀望。但是很明顯,現在電視上獨播新劇越來越多,衛視同質化的現象有所降低,播出的國產劇總數量也增加了。總體來說,這個政策對衛視結構和中國電視劇的產業結構發展都是一件好事情。”對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提出的新政策,西北大學影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阿利有一些興奮。談及國產電視劇的發展,張阿利認為:“‘一劇兩星’、獨播劇只是促進的手段,最主要最核心的還是要提高電視劇的質量,要製作出有思想,有感情,劇情緊湊吸引人,藝術品位較高,能反映時代主題,塑造生動人物形象的精品,讓觀眾喜歡、愛看才是硬道理。現在之所以難尋精品,是因為太多人把電視當做商品,只在量和錢上做文章,沒有注重質。”

17、同質嚴重

梅子笑提到,從網絡後臺的IP數據來看,一窩蜂是現實題材電視劇最集中也是長久以來不曾改變的通病。在如今每年國產電視劇達到1.5萬集海量的環境中,如何避免同質化,是行業對編劇提出的極高要求。遺憾的是,每年1.5萬集劇中,至少有70%不合格,未被電視臺播出。即便在已經與觀眾見面的劇集裡,題材雷同的也佔絕大多數

18、缺乏常識

原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醫生、瑞典隆德大學馬爾默醫院外科博士後張頌恩眼中,醫療劇的專業指導並不為國內導演重視。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組曾進駐他所在原醫院拍攝,“剛拍攝沒多久,醫生們就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多餘”。

張頌恩回憶,拍梅婷被家暴後斷了幾根肋骨住院的那場戲,胸科主任坐不住了,“導演啊,這肋骨骨折是要用胸帶固定的,而且病人有明顯疼痛不適感,呼吸受限、患側手臂因為牽拉不易抬起……”“好了,好了,觀眾不懂!”沒等主任說完,導演不耐煩地把話打斷了。

19、工業水準低

當被問到國產電視劇與美劇、英劇的差距時,戴瑩表示

這個差距不僅是與netflix劇集上的差距,包括電影工業,我們整體跟美國差了很大一截,這是整個工業級別的差距。在一個成熟的工業體系下,所有工種的專業性是非常強的。

拿臨近的韓國來說,今天美術指導想要做路面青苔,你沒有完成好,我立馬可以把你換掉,緊接著就會有一個對劇本非常熟悉的人來頂替,這是工業化水平成熟的代表。

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想隨時換掉一個美術?那劇組就必須停工。

20、抄襲成瘋

國產電視劇投資人黃慶說,他知道抄襲對整個行業是非常有害處的,但他也非常無奈:“首先,我覺得這是整個行業缺乏自律,不能都怪在投資人身上,我畢竟沒有那麼博覽群書,怎麼知道哪個故事是抄的。有時候一部劇快拍完了,才有人提醒我這個劇可能涉嫌抄襲,難道我前期投資都撤了嗎?只能是儘量讓他們修改修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觀眾真的很討厭抄襲的故事嗎?那誰能給我解釋一下於正為什麼這麼紅?郭敬明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如果觀眾全部罷看抄襲劇,我想投資人們也會僱傭專業團隊去看一個故事有沒有抄襲。這是整個行業的不健康發展,需要整個行業更多的法規來約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