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這5種孩子最有出息

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同齡人中更優秀。但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了缺乏自信,拒絕表達,沒有主見的表現之後,家長應該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偏差。

那我們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教出出色的孩子?


孩子的獨立性

很多時候我們看電視,看到電視裡的孩子非常獨立,遇到事情的時候非常勇敢,敢於跟別人溝通,敢於做出自己的決定,那麼平時又該怎麼培養我們孩子的獨立性呢?

10年後這5種孩子最有出息

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具備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前提。

安全感被滿足的孩子,會表現出信任、熱情、滿足、自我接納等特徵,所以更喜歡去面對未知,面對獨立,而逐步的走向獨立。

但往往父母急於想讓孩子學會獨立,會採取強硬分離的措施。

適度放手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阻礙了孩子長大。

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很多父母困守於孩子的吃喝拉撒的日常裡。

正是我們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才延遲了孩子走向獨立的腳步。

尊重孩子的選擇

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另一個關鍵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們常常會倚仗著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指點和包辦孩子的人生,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孩子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也不能確定我們策劃的前途是否正確。

自信堅定的孩子最陽光

自信是一種強大的氣場。

生活中, 其實也不乏自信的孩子。那種能在任何場合肯定自己,說「我能行」的孩子,都是自信力爆棚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家長苦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大方得體,充滿自信,我們家的孩子就唯唯諾諾,瞻前怕後呢?

其實,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的是後天習得的。

心理學認為,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父母起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自信心是人對自身行為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和充分估價,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影響著整個人格的健全發展,是兒童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和發展的標誌。

一個人失去自信,就像花兒失了養分,鳥兒斷了翅膀一樣。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出一個自信力滿滿的孩子呢?

10年後這5種孩子最有出息

尊重讓孩子有底氣

約翰·高而斯華餒說:

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英國文學家培爾辛說: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信心了。

被愛著的孩子更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6歲前,安全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它是一個人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礎。

而安全感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父母的愛,一個有父母的愛做後盾和支撐的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是無所畏懼的。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也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及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那麼,自信的孩子一般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呢?

父母肯花時間陪伴

沒有自己父母的陪伴,而是被身邊親人帶大的孩子,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的陪伴,不到萬不得已,是錯過不得的。

林鄭月娥--香港首位女特首,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一個政治女強人。誰能說她的工作不忙?

可是她同樣是一位優秀的母親,她的兩個兒子雙雙考入了劍橋大學。

她曾在在專訪中說過:“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在她心中事業固然重要,可是對於孩子的陪伴也是容不得半分的疏忽,當孩子考到英國時,她便向上頭申請調到倫敦工作,一家人都在倫敦生活,更好地照顧到孩子。

擁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都是強大且優秀的!

家庭氛圍和諧

有句俗話說:家庭和諧,再窮都能發家!

家庭是土壤,而家庭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它雖無形,卻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家庭氛圍緊張,而導致性格缺陷的孩子,比比皆是。

有人因為父母關係不和諧,從小就很焦慮,做事小心翼翼,也非常自卑,長大後更是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感關係。

有人因為父母總是吵架,在家待得很壓抑,總是一有時間寧願出去上網打遊戲,等到考大學,志願填到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能不回家儘量不回家!

家庭氛圍不和諧,孩子會極度沒有安全感,變得內向自卑絲毫不讓人意外,而和諧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總是陽光開朗,也樂於溝通。

懂得尊重孩子

周國平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尊重,意味著將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不要居高臨下地去批評孩子,否定孩子。我們也可以聽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有良好金錢觀的孩子

樹立孩子良好金錢觀的第一步,就是告訴孩子金錢的來源。

“寶寶的零食、衣服、玩具都是需要花錢的,而錢是爸爸媽媽白天辛辛苦苦工作才能賺來的。”

“寶寶,爸爸為了賺錢養家很辛苦,一會他回來了,你可以幫他拿拖鞋嗎?”

父母要從小在孩子心理上建立起勞動和金錢的關係,讓他了解到家庭收入的來源以及父母賺錢養家的不容易,這樣孩子才會懂得珍惜,也會學會心疼父母。

10年後這5種孩子最有出息

在孩子面前正確消費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裡,學在心裡。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在孩子面前理性消費。

購物前制定好計劃。帶孩子一起去超市前,讓他看到你列出的購物清單,然後按照清單共同完成購物活動。

不要有炫耀與攀比心理。在孩子面前,不要和朋友進行物質上的攀比,不要對別人家的經濟狀況評頭論足,嫌貧愛富。

不要過度的“炫富”與“哭窮”。現在有些家長過度嬌貴孩子,覺得我孩子一定要吃最好的用最貴的,生怕孩子受苦,會縱容孩子的不理智消費行為;還有一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懂得節儉,在經濟上嚴格控制孩子,在孩子心裡形成“金錢最至上”的不正確觀念。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在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念時,首先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金錢只是一個等價交換物,人的一生不能受控於金錢,富不可驕,貧不可卑,人的幸福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讓孩子養成儲蓄的好習慣。孩子將來要在社會上獨立生活,消費與儲蓄觀念的形成必不可少。父母要從小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儲蓄意識,引導孩子把多餘的零用錢存儲到自己的“零錢罐”裡,養成節省的好習慣。

逆商高的孩子

10年後這5種孩子最有出息

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這說的就是逆商。逆商,全稱逆境商數,英文是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

逆商是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也稱挫折商或逆境商,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爸爸去哪兒 1 》裡有一場小豬賽跑的比賽,林志穎的兒子 Kimi 曾因怕輸而不敢參加比賽,甚至因此大哭不止。

現在很多的孩子缺少逆商,總結了下原因大概有三個:

一個是生活太平順。孩子們被家裡保護得太好,養出了小公主小少爺的毛病,容不得不順自己心意的事情;生活過於平順的人,如果突然遭變故,也容易無法面對挫折。

二是缺乏釋放情緒的方式。如果家裡氛圍過於沉重,父母過於嚴肅,孩子就容易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來,或者把消極的情緒都隱藏起來。外界輕微的刺激,都能觸動孩子最敏感的神經,也許是成績,也許是家庭變故,也是隻是父母或者老師一句不入耳的話,都能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是缺乏生命教育。我們和父母這輩的人,很多是吃著苦長大的,努力活著就很不容易了,對自己的生命十足愛惜。現在的孩子,物質雖然豐富,但精神世界匱乏,對自己的生命總覺得無足掛齒,不懂得自己的生活的意義,容易走上極端。

每個孩子的成長裡,總會有困難要面對,如何在逆境中生存、進步,也是孩子需要上的一課。

只有逆商高、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能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

10年後這5種孩子最有出息

一直到上小學,孩子大腦中主管情緒的那部分都在快速發展之中,而情緒一旦被激起,就很難控制住——大腦中負責理性行為和解決問題的那部分,一直要到成年期,才會逐漸發展成熟。

所以,指望孩子能夠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去理性地思考問題,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首先,我們做父母的需要對自我情緒有一個感知能力。

接納父母自己的情緒

還有一些家長,他們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他就坐立不安,就想馬上制止孩子,也多半因為這個原因。

其實,哭不過是孩子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大人也會情緒失控,我們也會痛哭流淚,會大發脾氣。我們只有接納了自己會有各種情緒,才可能去覺察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很多人為管教孩子時情緒失控而自責,但其實,比起自責,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及時修復關係。比如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認真地告訴孩子,發生這個情緒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

這樣不僅可以跟孩子重新建立情感連接,還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如何處理後悔、傷心等情緒的榜樣。

看到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發生情緒問題的時候,也恰好是我們和他談情緒的最好時機。

這個談情緒,不是制止他發洩情緒,也不是轉移他的注意,而是引導孩子去理解他此刻的情緒。

幫助孩子理解和梳理情緒

能夠理解情緒,是孩子獲得社會參照力的基礎。

社會參照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孩子能夠通過身邊的人(通常是媽媽)的一些表情作為參照,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媽媽開心,他就會覺得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很好;那如果媽媽不開心,她就會警惕,是不是要規範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孩子七八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對大人的面部表情非常敏感。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經常和孩子做一些情緒的表達,如,媽媽笑了,因為很開心;寶寶笑了,你一定很開心。

除了這些開心、傷心這類簡單的基礎表情語言以外,我們還可以設置激動、沮喪等更加複雜的情緒語言。這樣,孩子到1歲半左右,就能夠清楚地識別父母的表情了。

幫孩子劃清兩條界限,解決問題

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劃清界限。

一是,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要劃清界限,即孩子所有的情緒,媽媽都是認可的,你有任何情緒都可以跟媽媽表達出來,但是你的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二是,大人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要劃清界限,我們不要將自己的情緒撒到孩子身上,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拿孩子出氣。

VX公&眾&號&美芽美媽親子游會持續為您推薦更多適合您的旅行地點、親子知識,期待您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