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中秋特稿」周晓丽散文:我的月饼“情怀”


「河曲中秋特稿」周晓丽散文:我的月饼“情怀”

【河曲中秋特稿】周晓丽散文:我的月饼“情怀”


河曲视窗网特稿 (特约记者 周晓丽) 昨日中秋节,清早走在去单位值班的路上,感觉清冷清冷的,不由得裹紧了衣服。秋分过后,秋意渐渐浓了。尽管这样,天空却格外蓝,空气也很干净。八点钟的小城像个慵懒的孩子,此刻才慢慢醒来...

踏着小城熟悉的小路,感觉脚下也很亲切,今日的每一寸泥土、每一缕空气仿佛都在诉说着思念和团圆。街上近些日子一直忙着打月饼的烤炉今天也“休息”了,只是那种糖油混合的香甜还弥漫在烤炉周围,路过它的人总能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细想起来,我已在这个小城工作九个年头了,伴随三十多个团圆月,我也在由少年时的懵懂慢慢走向成熟,人生的意境也渐渐有了不同的味道。

小时候,中秋节是父母做的手工月饼的味道。临近中秋那几天,爸妈每天晚上从地里回来,就忙着开始做月饼。生火热锅,和面,拌馅,包饼子,压模子,刷糖水,烤饼子......好不热闹。往往是爸爸在大铁锅边烤饼子,妈妈在锅台边捏饼子,我们姐弟三人在炕沿边上看着锅里慢慢焦黄的月饼,边流口水边等着自己的月饼快点出炉。记忆中的月饼虽然长得不起眼,有时候火候掌握不好还会烤焦,但味道却格外地道,吃起来也特别香甜。

长大后,因上学的缘故,慢慢地离家越来越远,再没有机会体验和父母一起做月饼的感觉。月饼的味道永远定格在了小时候那个暖炕上,那些夜晚...中秋节再回家,父母已经早早托外面专门做月饼的人家做好了月饼,等到我上学走的时候,我的书包会被妈妈塞得满满的,里面除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当然还少不了月饼。但那个时候,“想家”成了伴随我读书生涯的一种苦涩的记忆。从初中到高中,甚至上了大学,每次离家,我的心情都特别沉重,父母说得每一句嘱咐的话,都会戳中我的“泪点”,听到就哭得停不下来。整个青春期,我除了认真学习,就是坚强地和“想家”作斗争。学习带来的快乐让我暂时忘记“想家”,但看到妈妈带的月饼又让我落泪。每次我都不忍心吃掉他们,就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柜子里。想家的时候,看一眼他们,仿佛爸妈就在身边。最后到了学期末,月饼都有了一股油哈喇子味。

上了大学,离家更远了,来到了省城。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慢慢冲淡了“想家”的念头,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连中秋节的月饼都不例外。记得有一次中秋回家,我满心欢喜地给爸妈买了包装精美的大城市月饼---“双合成”,进门就兴冲冲地催他们品尝。不料却遭到爸妈的吐槽:一股色拉油的味道,关键还那么贵!恍然大悟,是呀,怎么能光看表面呢?学习、生活、做人哪样不是这样子的?无论何时,都不能虚荣,要追求真实,不能忘记最纯真的东西。

毕业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回到了小城,谋到了一份安稳的职业,终于不用再受“想家”之苦。后来我成了家,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这其中经历了很多生活留给我的难以言说的苦涩。再加上后来妈妈大病了一场,年过六十的爸爸独自承担那份压力的痛苦与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看着父母日渐老去的容颜,两个孩子天真可爱的脸庞,我深感《散步》里的那句话讲得太贴切了---“人到中年,任重道远,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是的,“父母在,不远行”,所有的一切都坚定了我要留在小城的决心。

与其说留在小城,倒不如说,我守在了父母身边。曾经他们为我遮风挡雨,今后我要替他们分忧。有生之年,以己之力,尽早敬孝,我心安。节假日,我总是尽可能抽出空去陪伴父母,哪怕是给父母买一份礼物,带父母去聚一次餐,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就让我很知足。

如今的中秋节,吃不吃月饼已经无所谓了,每家每户都是象征性地买几个就好。父母年龄大了,已经不再做月饼了,但我还是会尽量给他们买最传统的月饼,帮他们找寻记忆中的味道,或许也是在帮自己找寻一份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