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贵州疾控:你的盐吃对了吗?

,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有“

智力元素”之称,对人体大脑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世界上分布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疾病却是因为“碘”引起的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因缺乏碘元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或危害。

5月15日,是我国第25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碘’亮智慧人生,共享健康生活”。

碘缺乏病

一种世界性地方疾病

碘作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却只能依赖食物和水提供,而存储于人体甲状腺内的碘只能够维持机体2~3个月的需要。

如果不补充,很快就会加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病患军团——

碘缺乏病大军。

为什么碘缺乏病流行如此之广?这是因为整个地球大部分都缺碘

从第四纪冰川期开始,大量富碘的成熟土壤被冲进了大海,而新土壤中的碘含量仅为原土壤的四分之一。

再加上洪水泛滥,植被破坏,就造成更多的碘量碘量流失,这种现象在山区更为明显。

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土壤缺碘导致植物、动物缺碘,而人体需要的碘又主要来源于食物。

所以,当人们长期吃的食物都缺碘时,人体就会缺碘,继而患上碘缺乏病

据贵州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王娟介绍

碘缺乏病除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也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等,但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碘缺乏的危害已不单纯是一个病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患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人,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会压迫到食管和气管,影响吞咽,甚至影响呼吸导致窒息。

碘缺乏最严重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胎儿期和婴幼儿期(1~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若妈妈在孕期严重缺碘,造成胎儿碘摄入不足,就会出现流产、早产、死胎、先天畸形、地方性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情况。

地方性克汀病的表现就是呆、小、聋、哑、瘫。

相关资料显示: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在我国碘缺乏病病区出生和生活的学龄儿童智商值,比碘营养充足地区的儿童低10~15个点。

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如果不能坚持科学补碘的话,就只能选择变成一条鱼,投入大海才不会受碘缺乏病困扰。

贵州曾是我国碘缺乏病

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外环境缺碘严重,曾是我国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贵州曾有57个病区县和2113个病区乡,其中重病区县30个,占病区县的52.6%,病区主要分布在省的东南部以柴草为燃料的山区。

据贵州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王娟介绍:

碘缺乏病防治前的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省人群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在25%-60%之间,全省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209万人,典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2.1万多人,是我国当时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中央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碘缺乏病专家组组长朱宪彝等人到贵州省考察,开始了合作研究并在病区推广以供应碘盐为主的防治策略,使贵州省的碘缺乏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2000年贵州省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2006年贵州省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10年全省88个县(市、区)均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15年“十二五”规划考核评估,贵州省达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食用碘盐

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佳途径

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补碘。

由于自然环境缺碘是长期存在的,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的原则。

经实践证明,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够长期坚持的优势,是补碘的最佳途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全球有120多个国家或地区实行食盐加碘,其中至少有97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法律、法规或食品安全标准支持食盐加碘,我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1979年国务院以国发(1979)296号文件下发了“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食盐加碘的法规性文件。

1991年,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

1994年国务院发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979年国务院批转的“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1995年,我国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措施,仅用了5年时间,200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011年9月,我国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制定了20mg/kg、25mg/kg、和30 mg/kg(允许波动范围为±30%)三个碘含量加碘水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的病区情况和人群的实际碘营养水平,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

2017年,国务院对1994年发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

贵州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王娟强调:要进一步落实“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防治策略。

30mg/kg的碘盐浓度

对贵州人持续补碘较合适

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必须保证合适的碘盐浓度,才能真正起到防治作用,碘含量过多或太少,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据贵州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王娟介绍:

贵州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本省人群碘营养水平状况,在2011年对碘盐浓度进行了相应调整,我省选择30mg/Kg (21-39mg/Kg) 的碘盐浓度

2015年进行的“十二五”规划碘缺乏病考核评估结果显示,贵州8-10周岁儿童尿碘水平、孕妇尿碘水平、居民碘盐水平、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情况均达到考评标准要求,我省碘缺乏病防治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贵州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王娟表示:

这说明采用碘含量为30(21~39)mg/Kg的食用碘盐统一供应全省,符合贵州实际情况,能较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碘营养需要,使我省继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控制目标。

不同人群每日碘摄入量不同

碘缺乏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和0-3岁婴幼儿脑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是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响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碘摄入量为:

1~10岁婴幼儿为每人每天90微克;

11~13岁儿童为每人每天110微克;

14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每人每天120微克;

孕妇每人每天230微克;

哺乳期妇女每人每天240微克。

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国成人每日最高耐受摄入量为600微克。

科学补碘必须做到不多、不少、因人而异。

补碘的误区

误区一:城市居民补碘过量

现代社会城市人群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以至于补碘过量成为了很多人内心最大的担忧。

但是碘缺乏是由于自然环境所引起的,只要三个月不补碘就会将碘元素耗尽,陷入无限的危害中。

误区二:老年人不需要补碘

碘是婴幼儿脑发育时期的重要微量元素,很多老年人会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不再需要额外补充,而吃太多盐又会带来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就不吃盐了。

其实这种说法很不妥,适量少吃盐并不等于不吃。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更需要注意科学补碘以满足自身的身体机能,多吃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鲜海带、紫菜、海鱼、海虾都会是些不错的选择。

总之,碘是维持机体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任何年龄都离不开。

购买食盐

认清包装上的碘含量标准

2017年1月1日起,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允许盐业企业跨省跨区域经营。由于各省食盐碘含量标准不一,那么外省食盐进入贵州市场后,会对贵州防治碘缺乏病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据贵州省食药监局食盐安全监管介绍: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进入贵州的外省盐业企业有20家左右,其中确实存在碘含量标准与贵州标准不符的情况,不过目前来说,符合贵州标准的碘盐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市场基本安全可靠。

贵州省食药监局食盐安全监管处处长王宏表示:

下一步将严格落实食用盐碘含量标准。根据《贵州省卫计委关于贵州省食用盐碘含量标准的公示》明确“我省食用盐碘含量标准30mg/kg,允许波动范围在21-39mg/kg之间”的规定,要求进入我省的加碘食用盐包装标签上应当标明贵州省碘含量标准。对于不符合我省食用盐碘含量标准的盐产品,不得在我省食盐市场上销售。一旦发现,将严格依法严厉打击,若有不整改的企业,将启动联合惩戒机制,将其纳入黑名单。

《贵州省食盐管理条例》规定:“本省购进盒销售的食盐,必须是符合国家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加碘食盐”。

《国务院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规定:“在缺碘地区销售的碘盐必须达到规定的碘含量,禁止非碘盐和不合格碘盐进入缺碘地区食用盐市场”。

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食用非碘盐的,可以提供医生证明到当地盐业公司咨询,并到指定非碘食盐销售点采购。

一般人在购买食盐时,最好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而且要买小包装的,包装看上去干净整治的,最关键的是要看包装上面的碘含量标准是不是30mg/kg(21-39mg/kg),选择能满足人体碘摄入量的碘盐

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共享健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