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故事教會自閉症兒童打招呼

自閉症學生通常在社會互動上有的缺陷,包括:

(1)無法適當使用非語言的行為;

(2)無法自發性尋求與人分享情緒;

(3)難以瞭解及解讀別人的感情、表情、動機;

(4)無法選擇適當的環境線索(判定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據以做出正確選擇;

(5)行為表現無彈性,堅守不變的生活常規與模式等。由於社會互動障礙會持續影響至青春期,甚至成人之後的發展,因此,改善自閉症者的社會互動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社會故事」是近年來新興的訓練方案,由父母或老師針對自閉兒的學習需求撰寫簡短故事,描述一個社會情境,以及在此情境中涉及的相關社會線索及應表現的適當反應(應對的方式與技巧),整篇故事由四種類型的句子組成:

(1)敘述句(描述故事發生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及原因)。

(2)觀點句(描述他人的感受與反應)。

(3)指導句(以觀察者的立場告訴自閉症者接收到刺激後應有的反應)。

(4)控制句(以自閉症者的觀點,藉由其它物類或事件來比喻一個相似的動作或反應)。

社會故事的內容以敘述句和觀點句為主(每個故事要有二到五個敘述句和觀點句),指導句和控制句為次,內容要視自閉症學生的能力來撰寫。

教學步驟:

(1)選擇目標情境及技能(不適當行為所發生的情境)。

(2)觀察(自閉兒既有的行為表現)。

(3)撰寫社會故事。

(4)發展支持性系統(包括:發展穩定而持續的複習計劃、隨時提醒應注意事項等)。

筆者從實際教學的經驗中,提出關於進行社會故事的建議:

一、內容應符合學生能力:應符合自閉症學生的識字程度和學習能力,並求簡明扼要。

二、不限文字,可大量運用可視化教材:除了文字敘述,也可配合圖片、影片等,以符合自閉症學生用視覺學習的特性,讓自閉症學生清楚知道要做的事務及應表現的行為。

三、訂定學習步驟:訂定明確的學習步驟,減少學生面對情境過度焦慮及無所適從的現象。

四、跨情境應用:儘量讓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都可使用,以達跨情境類化效果,同時也可教導他隨身攜帶,以利於類化。

五、可隨時修正:內容可隨時修正,以反映學生學習需求。

從目前既有的實證研究可知,運用社會故事策略,能有效增進自閉症學生的社會互動和問題解決技巧,顯示社會故事策略的可應用性,惟自閉症的成因和學生特質具有異質性及個別化,在從事實際教學時仍應考慮個別差異並做適當的調整。

單元名稱:我會打招呼

(1)向別人到招呼

A 在學校中,同學、老師、校長、工友都是經常會遇到的人(敘述句)。

B 我們通常會和認識的人打招呼(敘述句)。

C 當我們對認識的人打招呼時,他會覺得很高興,也會覺得您有禮貌(觀點句)。

D 如果面對看到認識的人,我可以跟他打招呼(指導句)。

E 打招呼的方式有多種(敘述句)。

F 我可以對我看到的人說:“你好”或“嗨”(指導句)。

G 我可以對我看到的人微笑(指導句)。

H 我可以對我看到的人揮手(指導句)。

I 當我跟別人打招呼時,對方有時候也會向我微笑,或說:“你好”(觀點句)。

J 當我跟別人打招呼時,對方有時候會因為心情不好或沒有看到,所有沒有跟我微笑、點頭或說:“你好”(觀點句)。

(2)別人向我打招呼

A 在學校裡,有些人會和我打招呼(敘述句)。

B 有些人看到我會對我微笑(敘述句)。

C 有些人看到我會對我點頭(敘述句)。

D 有些人看到我會對我說:“你好”、“嗨”,或叫我的名字“XXX”(敘述句)。

E 別人和我打招呼,通常是因為很高興看到我(觀點句)。

F 別人和我打招呼,通常是因為他們認識我(觀點句)。

G 當我看到別人對我打招呼時,我可以對他微笑(指導句)。

H 當我看到別人對我打招呼時,我可以對他點頭(指導句)。

I 當我看到別人對我打招呼時,我可以對他說“嗨”或“你好”(指導句)。

J 如果別人對我打招呼,而我沒有對他微笑、點頭或說“嗨”時,他會覺得心情不好(觀點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