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後延續了兩千多年。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佔主導的地位。封建統治階級從皇帝貴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擁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則很少或者沒有土地。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要繳納高額的地租。

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以個體家庭為單位並於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封建政權還向農民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和攤派徭役。農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生活極端貧困。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徵是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秦始皇開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開始,歷朝統治者不斷加強皇權,以統治人民,並加緊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和控制。自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政策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還與佛教道教相互吸引融合,共同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封建統治者同時吸收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實行專制統治。

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突出君權父權和夫權。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一方面鞏固和維繫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另一方面也使其前進緩慢甚至遲滯,並造成不可克服的週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

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出現過一些“盛世”,如漢代“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清代”康雍乾盛世“等。這種局面通常發生在一個朝代的前中期。當時的君主吸收歷史的教訓,能居安思危,政治較清明,輕搖薄賦,勵精圖治。但是,隨著政治腐敗,土地兼併等的發展,階級矛盾日益嚴重,社會發展逐漸陷於停滯狀態,直至迫使農民不得不為求生存舉行起義。這些起義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腐朽黑暗的統治,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世界上最燦爛的文明: 中華文明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地鼎盛時期,但同時也走向了封建社會的末世。刀來鴉片戰爭前夜地嘉靖道光年間,清王朝衰相盡顯,潛伏著許多危機,而且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中國已然已經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