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太極拳的“立身中正”一說時常為人所提起,社會上也有諸多解釋和闡述。然則我所見的文章多有所偏頗而失其真。比如說有的人認為“立身中正”是指行拳過程中,百會與會陰要形成一條直線始終與地面垂直,實大誤矣。同時有的人在講解這個時,提出了很多的想法和要求,本來一個很簡單的東西,被他搞成非常複雜,違背了老子的大道自然之理。

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立身中正”的“中”是太極十三勢定、中、守三勢心法之一。中者是太極本始,不棄不離,志氣平和,不激不厲。太極者是陰陽、動靜、升降、高低、上下、開合、前後、剛柔。而想使這些對應的二物不脫離,須有“中”之一勢來守護,才能陰陽之氣交匯,神氣相抱以成太極。這就像我們放風箏一樣,風箏的線要始終抓在手中,才能讓風箏不至於丟失。“正”是指誠心正意,不生邪念。唯心正則氣自正。

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以上所言是心法,身與心為太極之陰陽也。那麼“立身中正”對應的身法是什麼呢?我們在練太極拳的龍行弓步時,你能身體垂直於地面嗎?你一垂直,力到了腰這裡他就別住了。這是武術競賽套路的練法,那不是功夫!你練扇通背時,海底針時,能身體垂直於地面?所以那些說行拳過程中,百會與會陰要形成一條直線,始終與地面垂直的說法,就是瞎扯蛋。

立身中正”在身法的應用上,這種身體中線(百會到會陰)接近垂直於地面的身姿,多應用於鳳點頭和虎坐之時(也就是丁步和虛步)。在實際練習時,身體能中正,只要稍注意手腳的配合則坐姿自成。我以前敘文寫過練太極拳時要重視坐意,就是在鳳點頭和虎坐之時,要有坐的意思,這樣才能把氣沉下來,從而腳能落地生根,小腹能丹田氣暖。而怎麼能感受到坐意呢,只要“立身中正”了就很能做到。

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但是練拳之初則不要過於考慮“立身中正”,因為剛開始學拳,基礎不夠。這時的身姿伸展不開,如果要求“立身中正”,則很難進行鍛鍊。先把要求放低些,允許稍微前傾,而在鳳點頭和虎坐之時有意的往下坐一坐,幫助氣機收斂下沉,這也是為下一步行功養成好的習慣。等筋骨拉伸開了,腰胯靈活了,立身中正的基礎也就打好了。這時就要練一下定式,把原來有些習慣前傾的習慣改好了,改成身姿中正起來,要不練功的效率會受影響。我以前也說過,往下坐的意念打好了基礎以後,要忘而不守,就是因為到後來要“立身中正”,這時是自然而然就有坐之真意出現了。

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可惜很多人以為蹲低些,功夫能長進快些,於是練功時身軀前傾(為了保持身體重心),從現代力學的角度來分析,他的力量是形成了一個向下的力,然後還有一個斜向後下的力。從我的體會來說,這樣做氣就不能沉入丹田和腳底了,從腰這就斷折了。而且如果前傾多些,氣不僅不能收斂,甚至氣會往上衝,這樣對身體就沒有什麼好處了。

功夫呢,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的,有些人跟老師學了一陣子,就以為學全了,不用再學了。不是這樣,剛開始教你的東西是真的,也是對的,但是這是基礎。等你基礎學好了,會有進一步的功夫要學,這時以前教你的東西有些就要改過來。就像我們剛上小學時,一減二是錯的,不允許的,可是到了高年級時,有了負數,一減二就可以了。

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寫這些呢,一個是希望愛好練太極拳的學者能按照正確的方式練拳,能保養元氣,延年益壽;如果身體強壯的,還可以進修技擊。也是讓人們知道太極拳不是純以筋骨鍛鍊為能的功夫,要有真實的內功修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修行的過程中,印證功夫和理論的真偽,我經常勸人多看書,多學習文化,可是那麼多理論,誰真誰假?那就要用自我的功夫來印證!!!當你練出內力之後,在練習功夫的過程中,體內的內力會幫助你進行矯正,使動作呈真。

太極拳“立身中正”的內功鍛鍊機理

這裡再重新說一次練習太極拳“立身中正”的順序:1.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先把動作練開了,舒展筋骨,在練鳳點頭和虎坐的動作之時可以身姿稍為前傾(注:切記不可後仰)。練的時候,記得要有坐的意念。2.身姿展開了以後,用定式矯正身姿,使練鳳點頭和虎坐時身體能保持“立身中正”,以使坐之真意自然而現,此時則不必再有坐的意念,可以自然行功 ,以使周身大用,混元一體。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