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五弓合一”原來是這樣練的


太極拳“五弓合一”原來是這樣練的

陳式太極拳主張全身整體勁內外統一性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五弓合一”的。現試述如下:

“一身備五弓”是比喻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 “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命門穴始終用意貫注,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兩腰腎旋轉抽換,帶動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變換虛實。合、虛、吸氣、蓄勢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內氣上行聚於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擴張。命門穴先有微往後撐松沉之意,在提頂(百會穴虛領頂勁)、吊襠(會穴托起丹田), “上下一條線”的身法中正狀態下,使重心穩定下降。在推手運化時能做到螺旋式引進而又“讓中不讓”(不失我之立身中正)的作用。開、實、呼氣、發勁時,小腹外凸,膈肌下降,胃部內氣下行丹,胃部和胸廓自然平復。落胯塌腰,腿勁下沉,而內勁往前透發。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膨脹,衝脈氣旺,命門穴繼有微往後撐之意。啞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而後發之勢。身弓備,則腰部柔韌、中定而下沉,上於“啞門”虛豎,大椎鼓起(即“拔背”“氣貼背”的作用),下於尾骨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內勁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為弓把,用意注於肘節,使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頸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鬆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下沉,腕節柔而不軟,稱作“坐腕”);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有定向的前提。手弓備,則聽、拿、化、發,處處能整而不亂。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弓腿時,前腿胯根松沉而前送,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不可超出足尖),後腿膝關節有力而微前送,而胯根則松沉而又後撐。後坐時,臀部與足跟齊為度。前進後退,臀部之勁要貫到足跟,兩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使能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使能做到勁起腳跟,注於腰問,通於脊背,形於手指。

五弓合為一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並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


太極拳“五弓合一”原來是這樣練的


每站一勢,須檢查五弓是否俱備,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 “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活。

太極拳全身的總虛實在於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於腰脊命門穴。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順遂無滯。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上下相隨而貫串協調。腰脊命門穴是“身弓”中的關鍵。

推手時一搭手即五弓俱備,源動於腰脊,纏繞運轉,勁貫四梢,呼吸行氣,周身勁整。才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動之至微,發之至驟,蓄髮相變,滔滔不絕。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但依著何處,便從何處擊之”。

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勁練法的一種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練拳即為推手,推手仍是練拳。一站勢為靜,靜中觸動,一變勢為動,雖動猶靜。處處時時能“五弓合一”,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條件。

五弓合一歌訣

身是弓身勁似箭,踢打拿跌不鬥力,

內外相合管中線,一身五弓備蓄髮,

黏隨引進走螺旋;離弦莫叫與穴偏。

上下左右中氣先;敷蓋對吞細鑽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