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李新方

我們看到修習多年而有大成就的太極拳家,大多同平常人一樣,既不是很胖,也沒有明顯多於常人的肌肉塊,更不像武俠小說和影視劇,所描述的武林高手那樣“目光如電”,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正是中國醫學所追求的人體健康之最佳狀態,叫做“君子貴平不貴強”,也是中國武術所追求的高級境界,即無形無相。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儒門事親·推原補法利害非輕說十七》雲:“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君子貴流不貴滯,貴平不貴強……強中生百病”。《儒門事親》的作者張從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著名醫家,他的這一論點,在醫學史上影響深遠。

而這一論點正是《黃帝內經》有關養生理論的發展,其中早有“平人者,不病也”(《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等論述,與道家的“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老子·七十六章》)的看法也是完全一致的。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但要真正做到並長葆平人是很難的,按照陰平陽秘的標準,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完全健康的人,張從正只是針對用藥和飲食來講的,還沒有找到其他更有效的養生方法。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而王武李論和經典太極拳在健身方面的作用和具體方法,正是從《黃帝內經》到《儒門事親》的醫學養生思想與武術健身,以及丹道修煉相結合而達到的更高境界,因為太極拳的“耄耋能御眾”,已遠遠超過“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的要求。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過去許多人以為肥胖是健康,看見胖子大家都羨慕,後來都知道了這不是健康狀態,但同時又有不少人走入了另一誤區,以為肌肉特別發達是健康,體能訓練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追求“肌肉體積”。

其實,過多的肌肉同過多的脂肪一樣,都會加重心藏等重要器官的負擔。所以“強中生百病”的強,只是表面的,很可能早已得了大病,自己還以為是好事,有些看似十分強壯的人突然暴病而亡,英年早逝,其中不乏武界名人,大多是強中生百病造成的。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靈樞經·壽夭剛柔》說:“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肌肉過分發達同過度肥胖一樣,都是血氣經絡不勝形,內藏功能在維持過分強壯的軀體之代謝的過程中,經代償和失代償之後而衰竭,最終導致陰陽離決而夭折。

反過來,又有許多人追求瘦身,如果適度並且方法得當,那是可以的,但如果過度或方法不當,同樣是危害健康的,故《靈樞經·壽夭剛柔》又云:“平人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某些大病的晚期,惡液質,大肉盡脫,這種病而氣勝形,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如果為了瘦身而付出失去健康的代價,甚至搭上性命,那就得不償失了。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而太極拳的練法是,“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武禹襄《太極拳解》),所達到的健身效果是雙向調節,不僅可以使過度肥胖者很快瘦下來,而且在瘦的過程中增強體質,使肌肉體積過大、外強中乾的人達到真正的健康,也使瘦弱的人很快達到真正的強壯,總之都是陰平陽秘,無過不及,恰到好處,都是心和身、氣和形的高度統一。

如果是為了健身,過度追求肢體的柔韌度也是病。某些運動對肢體的柔韌度有特殊要求,如雜技、競技體操、現代武術的自選套路等,這是完全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而中國傳統武術以實戰為主,腿的進攻範圍一般高不過膝,最高也不過小腹,因為小腹以上,腿再快也不如手快,傳統的太極拳也是如此,對肢體的柔韌度雖有要求,但遠不能與雜技、競技體操和現代武術的自選套路相比。

就健身而言,適當的肢體柔韌度也是身體健康的一個方面,但如果過度追求,難免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近三十年來,國外的一種運動引入中國,有人為了廣告宣傳的需要,說什麼“筋長一寸,壽增十年”,這不論是從中醫還是西醫來講,都是毫無科學道理的,不少人把身體練壞了,屢見於媒體報道。以健身為目的的太極拳習練者也存在這種問題,特別是“光師父的徒弟”。因為錄製光盤、視頻的人,大多是自選套路出身,幾歲時就開始專業訓練,後來才從事太極拳競賽套路,而以健身為目的的太極拳習練者,大多是中年以後才開始學拳的,看光盤盲目模仿專業運動員的表演,把自己的身體練壞了,當然是難免的。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太極拳對肢體柔韌度的正確要求,也是貴平不貴強,“無過不及”(王宗嶽《太極拳論》),具體地講,就是比肢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略高一點。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武術向有“下乘練肉,中乘練筋,上乘練骨”之說,太極拳正是以練骨為主,而且更要求氣斂入骨,技擊、養生、修道融於一體,是內功修煉的最高層次,在練骨練氣的同時,筋和肉自然而然地得到適當、安全而有效的訓練。

精神過強也是病。同樣,這個強也表面的強,叫做“精神外露”,是大病。故《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躁動就是精神外露,所以這種表面強也是暫時的,必然會使精神逐漸耗散。

而精神乃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同上),而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只有“精神內守”,“形與神俱”,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但要做到精神內守並非易事,如遁隱山林,不問世事,追求“心死方得神活”(王重陽《坐忘銘》),縱得高壽,也社會意義不大,只有按王武李論的方法,練好太極拳,才更積極,更有效,更有社會意義。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練太極拳要求“身雖動,心貴靜”(武禹襄《太極拳解》),“神宜內斂”(武禹襄《十三勢說略》),“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武禹襄《太極拳解》),在運動中做到恬虛無,精神內守,用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追求健康長壽的目的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加充沛的精力為人民服務,而且要通過學拳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更要通過教拳讓更多的健康長壽。

所以然者,正是因為太極拳抓住了君子貴平不貴強這條醫學養生的最重要原理,並發展到極致,能夠在運動狀態下做到“全身意在蓄神”(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而單純的靜功或動功,都難以達到“神氣收斂入骨”這一內功修煉之高級境界的。

太極拳:一條最重要的醫學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