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美军为什么不像其他国家一样大量装备轻机枪呢?

小仇同学1


轻机枪的作用,及二战中大量装备轻机枪的国家

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步枪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战中要求步枪射击距离远,精度高,因为步枪火力上的不足,因此出现了重机枪,因为一战都是堑壕,所以这种重型机枪在一战中成了杀器,比如德国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战就打死英国六万多名。

然而到二战中,因为装甲坦克的崛起,使得战争的形态发生了转变,重机枪因为机动性太差很容易受到火炮的打击,因此轻机枪在二战中得到快速发展。轻机枪威力虽然没有重机枪大,但是便于移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而避免被炮弹击中。

而且轻机枪只要两个人就能够编成战斗小组,这一点可比重机枪需要四个人节省了不少人力,正是因为种种优点,轻机枪成为新兴的宠儿。

即使是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也购买和仿制了大量的轻机枪,以捷克式轻机枪来举例,国军配备了超过十万挺,在亚洲战场上无论是国军还是日军,都是将轻机枪配备到最小作战单位。

美国步兵是没有轻机枪,胜有轻机枪

问题是,轻机枪既然优点这么多,美国为什么没有装备大量的轻机枪呢?美军的装备中其实也有轻机枪,比如M1918自动步枪其实就是轻机枪,但是数量不是太多,美国大兵基本是步枪加冲锋枪。

战场上的火力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炮火,一种是枪火,炮火的话任何一个国家在二战时期都不可能和美国的炮火相比,枪火的话,也是如此。

尽管美国没有装备大量的轻机枪,但是美国步兵的基本武器,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都比正常的步枪火力要强。为什么中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迫切需要轻机枪或者重机枪这样的高火力枪械,根本原因就是步枪火力太弱,比如日本的三八大盖,德国的毛瑟步枪等,都是拴动步枪,打一枪拉一下,一旦火力跟不上,人就可能冲上来跟你拼刺刀。

但是半自动步枪,其实也是现在突击步枪或者冲锋步枪的过渡阶段,比如美军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一个弹夹可以装备八发子弹,不用打一枪拉一下,火力很强劲,除此之外班用的勃朗宁自动步枪,虽然叫步枪,实际上火力也和轻机枪差不多了,再加上几把冲锋枪,美军一个最小的作战单位的火力绝对是够用的。

可能美国人考虑的问题是,如果用两个人来操控一把轻机枪,拿两把半自动步枪更实在。

美军的战斗形态并不适合使用轻机枪

在二战中,美军的主要战场一个是太平洋战场,一个是欧洲战场,其实在大规模的战斗中对轻机枪的需求并不是太多,比如太平洋战场上对抗日军,基本都是登陆作战和攻坚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重火力的话有重机枪和火炮,需要轻火力,半自动步枪就上了。在诺曼底登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快速冲上岸,轻机枪相比步枪则有点累赘了。

美国的兵种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单一全是步兵,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等,对武器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空降兵主要还是使用轻一点的冲锋枪好一点,也就是单人可携带的武器,很明显轻机枪有点重。

当然,轻机枪的作用也并不是因为你的步枪厉害就能替代的,在二战中美军听到德军的MG42机枪心里也嘚瑟,将其称为“希特勒的电锯”,说明步枪还是打不过机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将M60通用机枪列装美国军队来看,机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具有重大价值的。


史论纵横


那得看你怎么定义“轻机枪”了。如果你认为BAR和M1919A6不属于轻机枪的话,那么你甚至可以说二战美军压根儿就没有装备过轻机枪。


但这样武断的话似乎也不太符合事实,你可以说M1919A6不是轻机枪,毕竟不装弹还自重30斤的“轻机枪”还是不多见的。可BAR怎么就不是轻机枪了呢,虽然它是自动步枪出身,作为轻机枪不够根正苗红。但人家的改进方向和在二战的使用情况确实是奔着轻机枪去的。不管是百科词条还是各平台的军迷交流中都将BAR作为轻机枪看待。你非要把它和STG44、AK47归为一类,反倒有些不伦不类了。

而如果把BAR视为轻机枪的话,那就有的说了。二战美国陆军每个步兵班配一挺BAR,与各国陆军每个步兵班配一挺轻机枪相同。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43年4月15日公布的新编制将每班的BAR增加到两挺,1944年5月的新编制又增加到每班三挺。

这应该足以称得上大量装备了吧?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首先,二战中美军是装备了轻机枪的,虽然说数量不是特别多。


二战中美军的主力轻机枪是——勃朗宁M1918A2轻机枪。其实早在1917年,这款武器就投入了使用。


这款武器长得并不像机枪,而且,最早也是被当做自动步枪来设计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时候用的还是英制武器,主要是李·英菲尔德步枪,后来有了M1903春田步枪,然而在欧洲环境恶劣的堑壕战,狙击战中,美国人发现他们缺乏密集的火力。


1917年,约翰·勃朗宁设计了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的步枪,由于弹容量,射速大于普通步枪,很快被军方关注,正式命名为M1918,迅速投产,由柯尔特专利枪械和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及其他武器厂商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从1917年一直服役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


勃朗宁自动步枪诞生之初虽名为自动步枪,但在使用时却往往作为轻机枪来使用,这支枪因为是按照自动步枪来设计的,所以重量只有7.4公斤,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轻机枪。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十万支勃朗宁M1918就已经投入战场,凭借其高射速,高可靠性,深受前线士兵欢迎。


二战中,这支枪也成为了美军制式班用机枪,每排三支,主要用来构建火力压制点。二战中有20万支勃朗宁轻机枪投入使用。


无论在欧洲大陆——


还是太平洋——




朝鲜战争期间,这款武器依然在使用,大概有6万支投入战场,但是因为枪管容易发热,弹容量较小,不符合当时的环境,到1950年代末,发射7.62×51毫米NATO步枪子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列装美国军队后,勃朗宁自动步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拯救大兵瑞恩》里面,陆军游骑兵一等兵理查德·雷本(Private First Class Richard Reiben)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支勃朗宁M1918A2,他的任务就是随时为这个小队提供火力压制,也只有他活到了最后。





《兄弟连》——





相对来说,勃朗宁轻机枪不是很多见,是因为美军很快就有了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M1919 Browning machine gun),俗称(Browning Machine Gun,30 Cal )。



这是约翰·勃朗宁在一战后设计的机枪,主要是把水冷式M1917改为风冷式,采用.30-06 Springfield 步枪弹药。

这支枪的优点是载弹量大,射速快,但是,比起M1918A2来说,重了很多,需要两名射手,但是对于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美军部队,在威利斯吉普,各种装甲车的基础上,这支枪可谓是大显神通。




这支枪的出镜率相当高,在《血战太平洋》中,战斗英雄,枪炮中士约翰·巴斯隆最后在硫磺岛牺牲的时候,就正在指挥一个机枪班打开缺口。他发明的带枪移动战技也算是美军兰博的标配——




HannibalLecter


因为美军广泛装备(在整个二战中差不多装备有20万支)的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在战场上就已经替代了轻机枪的位置,因此美军自然不需要发展轻机枪。不过,从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的各项数据和性能来看,它与二战同时期广泛装备于欧洲军队的轻机枪(比如ZB-26、MG34等著名轻机枪)并无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属于轻机枪的范畴;只不过美军更习惯将它称作自动步枪而不是机枪,因此才会出现“美军在二战中并没有装备轻机枪”的错觉。值得一提的是,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在《战地1942》《使命召唤5》等游戏大作中的定位也都是轻机枪。


其实,美军之所以不将其称为轻机枪,其原因就是没想让这把枪向轻机枪方面发展,这和美军的作战理念和装备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栓动步枪的火力输出不足,因此才陆续出现了负责集中火力的重机枪和更加轻便但是威力相对而言更弱的自动步枪和冲锋枪;这种情况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轻机枪的出现说白了是一战战术的延续和改进,是为了能够更快的建立密集火力出现的产物。因此在二战中,步兵班往往是以轻机枪为火力核心,而步枪手则围绕着这个重火力核心的掩护来进行运动作战,同时为机枪手提供保护。例如德国就是以MG34/MG42为火力核心,其他步兵单位则进行掩护和运动作战。(德国是这一战术的狂热支持者)


而美国早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普及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由于M1加兰德可以连续射击,因此在火力输出方面就有着明显的提高(每分钟180发左右的射速)。而在火力输出方面,两支M1加兰德并不比需要两人使用的轻机枪相差太多,并且相比轻机枪更加轻便;这也就使轻机枪一直处为较为尴尬的地位,因此美军才没有普及轻机枪。不过由于美军在战场上并没有便携式的支援火力,因此才将勃朗宁M1918当做单人可使用的便携式集中火力。

不过由于美军在战场上多样化的的需要,其海军陆战队才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不久才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轻机枪(还有被称为魔鬼师团的美军第一特战军团),这把枪就是M1941强生轻机枪;相对于同时期的轻机枪来说,强生轻机枪要更加轻便(它的重量只有大约12斤左右)一些,分解拆卸维护也更加容易,操作难度也不大,备受美军喜爱。不过这把枪在整个二战中仅生产和装备了约9500支,远远不及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


同样,由于重机枪火力并不能在一些地区使用(比如丛林等一些较为狭隘的地区),而为了弥补这一情况,美军便在1943年装备了由勃朗宁M1917重机枪修改后的M1919A6式轻机枪,这把枪最大的特点便是既可以当轻机枪使用,同时也可以将其装上三脚架当作重机枪来使用;因此它也被称为是通用机枪的鼻祖。由于在设计上的原因导致该枪非常笨重(30斤左右的重量),并不太适合官兵使用;而且枪管在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开始出现发烫的情况,并且更换枪管等零件往往需要几分钟之久(马克沁重机枪都比它快。。。)因此并不受欢迎。但是尽管如此,这把枪还是在二战期间生产和装备了大约4.3万支。并且这把枪也曾在《使命召唤5》当中出现过。


二战吐槽君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太平洋地区东南亚战场上的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主要是以7.62毫米M1903式春田栓动步枪为主,配上少量笨重的M1919A4式7.62毫米重机枪,勃朗宁M1918A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所以在与疯狂的日本陆军对抗时,美军步兵手中的枪械其实并不占什么优势。

(M1903式春田步枪)

但1942年夏季开始,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始大换装,M1903式春田步枪、M1919A4式重机枪大量撤装,换上了M1加蓝得7.62毫米8发漏匣供弹的半自动步枪、M1式20/30发直弹匣供弹的11.43毫米汤姆森冲锋枪,M1式7.62毫米15发弹匣供弹的卡宾枪,以及M1919A6式7.62毫米重机枪等,1943年秋季,又装备了M3式11.43毫米冲锋枪,也即民间俗称的“黄油枪”。

(M1式卡宾枪)

以美军12人的步兵班为例,拥有1支M1式冲锋枪、1支M1918A1自动步枪、1支M1903式春田狙击步枪、2支M1式卡宾枪、6支M1加蓝得步枪,对日本陆军步兵班1挺大正十一年式6.5毫米30发漏斗供弹的轻机枪,其他都是6.5毫米三八式5发弹仓供弹栓动步枪形成了火力上的绝对碾压。

(勃朗宁BAR自动步枪)

纵观整个二战,美陆军就没有装备过一挺真正意义上的轻机枪,事实上军迷所说美军的轻机枪,就是那挺出自枪械大师勃朗宁之手的BAR自动步枪。

(M1919A4式重机枪)

此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完成,并且少量装备了远征欧洲的美国陆军,但在战场上没起到大的作用,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M1式加蓝得步枪)

BAR自动步枪,采用20发直弹匣供弹,本身设计时就是一把供步兵用的自动步枪,重达15斤,重上20发弹匣后,更是重达18.5斤,显得非常笨重。

(M1式汤姆森冲锋枪)

由于发射大威力步枪弹,射击时后座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就在枪管前段安装了两脚架,仅从外观上看,貌似一挺粗壮结实的轻机枪。

(M3式“黄油枪”)

综上,二战期间,美国军队事实上并没有装备严格意义上的轻机枪,装上两脚架的M1918A1式轻机枪,只是外界的叫法,实际上却是一支专为步兵设计制造的自动步枪。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对本文有不同意见,欢迎参与讨论,发表你的高论。


国平军史


首先了解一下二战美军步兵班的编制和装备。


以1943年七月公布的步兵师编装表为例:每一个步兵班员额12人,配备10枝M1加兰德步枪(有些会配备M1卡宾枪)、1挺布朗宁自动步枪(BAR)和1枝M1903春田狙击枪,士官或班长配备一枝汤姆逊冲锋枪。步兵连编制员额为193人,由三个下辖三班的步兵排加上一个兵器排构成,兵器排中编制2挺.30轻机枪、3门60迫炮、3部火箭筒与1挺.50重机枪。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这些装备。

M1903式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田步枪,春田的名字来源是其生产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和日本没有一点关系。自1903年进入美军服役一直到二战之前,春田步枪一直是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二战开始后,美军基本上都换装了M1步枪,春田就成了狙击手和二线部队的装备。此外,美国也将大量春田步枪支援给盟友使用,当时的英国、法国和中国军队都获得了不少春田步枪,这些栓动步枪一直被用到了二战结束。



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M1加兰德是美国陆军在二战时的主力枪械,中国俗称“大八粒”。这是一种半自动步枪,射手只需连续扣动扳机就能在短时间内将枪里的八发子弹打出去,这让M1加兰德在火力上能压制当时各国军队装备的栓动步枪。到二战后期,美军基本上已经完成了M1加兰德的换装,这也是美军步兵班火力强悍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德日军队都非常惊诧于M1加兰德的凶猛火力,短兵相接时经常会误认为遭到了美军机枪的压制。玩过使命召唤5的朋友都应该熟悉它打完子弹退弹夹时"叮"的一声。

汤姆森冲锋枪


汤姆森冲锋枪又称汤米冲锋枪,是美国步兵最喜欢的一种自动武器。它还有许多外号,比如芝加哥打字机、手提机枪等等,但无论那个外号,都揭示这种冲锋枪的最大特点——射速快、火力猛!在美军步兵班组中,通常由正副班长各携带一只,这让美军基层单位在近战时火力密度大增。但汤姆森冲锋枪也有缺点,那就是结构复杂且价格昂贵,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军也有些吃不消,所以后来美军又开发了廉价的M3冲锋枪用以代替汤姆森冲锋枪,但对M3冲锋枪并不买账,还给它取了个“注油枪“的绰号。

勃朗宁自动步枪(BAR)


二战时,美国陆军中没有装备轻机枪,故而勃朗宁自动步枪(BAR)有时候就客串了轻机枪的角色。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可以采用半自动和全自动发射方式,用于支援步兵在行进间的战斗。与当时其他国家装备的轻机枪相比,BAR并不算出色,它射速低,弹容量也只有20发,但这种自动步枪是配属到班的,一个美军步兵连队中可能会有十几支BAR,所以虽然美军没有轻机枪,但步兵支援火力却并不弱于装备了轻机枪的德日军队。几枝加兰德步枪齐射就可以压制住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而德军大多时候是毛瑟98K拴动步枪提供远程火力和MP40冲锋枪提供近战火力来围绕MG系列机枪来进行战斗(STG-44突击步枪的后期的出现解决了步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划时代的发展)。
以上就是美军步兵班组的主要武器配备。可以看出,相对于德日军队,美军基层单位中的自动武器比例较高,这也是美军步兵班组火力凶悍的原因。想要拥有令人艳羡的火力,就必须耗费大量资源,后勤压力也会更大,但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国来说,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美军火力对轻机枪依赖不高,再说也有bar客串轻机枪角色。



左手枪炮右手玫瑰


不请自来!觉得有趣多说几句!

第一、在二战期间美军的战斗班组里是配有轻机枪的!是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

只不过在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中觉得美国士兵手里的不是轻机枪而是一把重型突击步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自古以来的一条真理!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忽视了这一点,在发现后也未作及时的补救!

二战中美军的班用机枪被美帝的官僚上层给忽视甚至是摒弃了!

第二、美军在1936年初开始大量的装备M1加兰德步枪,M1加兰德步枪是正式列装的一支半自动步枪,它替代了M1903栓动式春田步枪,能过实现一次装填8发子弹,每扣动一次扳机就实现撞击发射,开膛,抛壳、上弹、闭锁的自动机械操作,直到扣动8次扳机发射完弹仓的子弹为止!

这样的半自动步枪在当时可谓是“高大上”的尖端武器,较之世界各国军队的制式武器是领先的很多很多的!

这就使得自来都是以火力致胜的美军在战斗班组一级实现了高火力压制的效果。

更使得美军高层决策者乐观的放弃了新型班用机枪的研发列装工作!

第三、实践出真知!德军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不能发展重型武器和远程攻击武器,但是他们没有停止对轻武器的研制和开发!德军陆军装备的武器可以说是非常系统的,就枪械来说可以说是完全的彻底的从上至下的进行了改造升级和研制开发,列装后还在在不断的根据实战效果进行升级改造和创新研发!98K步枪的升级,从MG34到MG42机枪,P38、P40冲锋枪、Gew43步枪、FG42伞兵步枪、STG44突击步枪这些枪械不但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更是影响了战后几十年的武器发展史!

第四、习惯了安逸的美国人在参加二战时,他的装备其实是很落后的,除了M1以外基本上都是落后于德军的!只是美国人在最后关键时刻参战,面对已经穷途末路的德军才占了上风!假设美、德两国在战争之初就相遇,美国绝对是要吃大亏的!正是用“压弯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原则,美国才成为二战的赢家!

第四、看看美军的参战装备。

1、先说这个班用机枪,美国参战时就临时把勃朗宁BAR1918全自动步枪好歹改了下就仓促上阵了,幸好这是勃朗宁老先生设计的东西就是实在、可靠、耐用弥补了很多缺憾。

这支枪太重了,一般的士兵是拿不动的,有30多斤!弹匣只有20发,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后坐力太大,连续射击的射击精确太低!枪管容易发热还很难更换!枪弹威力过小!

也就是在二战中美军班用机枪的严重问题出现后,美军打那以后就开始了绝对领先于世界的轻武器的研发和装备!

2、重机枪:美军在太平战争初期还是使用的是勃朗宁M1917A1式7.62mm机枪是一种水冷式重机枪,老掉牙的一挺机枪,《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英雄约翰.巴斯隆,就是用这挺机枪打退的敌军进攻并立大功的,他还被水冷的枪套严重烫伤了!

后来美军陆续换装了M1919A4式和M1919A6重机枪,并一直用到了朝鲜战场,后来M60替代了他。

德军都在使用冲压件制造的MG42了,美国人还在使用老式的勃朗宁,真实在是打脸啊!《拯救大兵瑞恩》里表现了这挺笨重的机枪的表现,而且它还要使用专用弹药!

3、冲锋枪。美国军队把在黑帮手里的那支汤姆逊改了下就投入使用了,原来嫌太贵,用着了也就无所谓了!

最后不得不说是勃朗宁挽救了美国军队和世界!他设计的武器在二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M1911手枪服役83年(至今还在使用),M2重机枪至今仍在列装!他将导气原理在枪械制造中发扬光大!


天下人评天下事!闲人杂说不喜可评!如果可以请点赞!谢谢!


杜陵闲人


二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步兵的主要装备仍然是栓动式步枪,就是那种开一枪要拉一下枪栓,完成退壳和装弹工作的那种。这种步枪的问题在于射速有限,无法形成足够的火力密度,压制住进攻的敌人步兵。因此,各国把轻机枪作为步兵班的火力核心,依靠轻机枪的射速来弥补步枪火力密度不够的问题。

而美国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普及了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伽兰德步枪的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80至100发,实际战斗射速也可以达到每分钟30至40发,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火力密度,对于轻机枪的火力核心地位需求就没有那么强烈。

而且,美军也并不是没有大量装备轻机枪的,美军每个步兵班都会装备的BAR(勃朗宁自动步枪)虽然名义上叫自动步枪,但其实从性能到定位,都和其他国家步兵班装备的轻机枪颇为相似。事实上,BAR空枪就重达7.5公斤,每个班一般只装备1支,美军对它的定位也是为步兵班提供火力支援,或者全排3支集中使用形成火力支撑点。二战中,美国使用的BAR主要是M1918A2型,这个型号取消了半自动射击功能,装上了两脚架,基本上成为更彻底的轻机枪。

不过,由于BAR使用的20发弹匣供弹,加上枪管容易过热,而且枪管无法快速更换,其火力持续性并不算很好,这也让该枪与真正的轻机枪相比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拥有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步兵班来说,这不算太大的问题,BAR本来也主要是起到支援和补充的作用。但对于没有普遍装备的伽兰德的美械军队来说就很麻烦了。比如抗战时期的驻印军,由于步兵的主要武器为M1903斯普林菲尔德栓动式步枪,火力密度达不到美军的水准,因此驻印军的步兵们更喜欢在自己的班里有一挺布伦式轻机枪,而非BAR。


联合防务


首先大家要明白美军自动武器和半自动武器的换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早,早期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能使用的也就是春田式步枪,在端着三八大盖的日军士兵面前毫无优势可言,不要被国外的抗日神剧里的时空穿越镜头欺骗了你。以M1卡宾枪为例,这款在1940年提出的装备构想(二线部队单兵近战武器)直到1942年6月才开始交付第一批产品,此时美军已经在太平洋失去了半壁江山。




而加兰德步枪也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可以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对抗日本军队的三八式,这种枪在1921年提出但是经过十多年后直到1936年才开始定型,而真正投产已经是1937年的事情了,而大规模生产是珍珠港前的几个月也就是1941年。但是因为当时军方的保守思想和朝令夕改的作风,步枪一直不能得到正面评价,因此生产非常缓慢,菲律宾前线的麦克阿瑟部队根本不可能大批量装备这款武器,因此抵抗日军的菲律宾殖民部队还是以M1903式步枪为主的。



美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装备大量轻机枪来增加活力,主要还是因为该国的武器发展思路和资源状况决定的。首先相比以来捷克式轻机枪的中国部队、依赖布伦轻机枪的英国部队以及MG43的德国部队而言,美军有更多的选择。汤姆逊冲锋枪不便于大批量制造立马就开发出了M1冲锋枪替代补充。



它们充足的经费可以购买更多的重机枪补充火力。实际上一个美军步兵班装备的勃朗宁重机枪数量远不止一挺。充足的重机枪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美军开发轻机枪的热情。



美国部队高管起初没有认识到二战会是一场机动战争,因此不需要部队过分的机动作战,重机枪完全可以弥补火力问题,因此在美军眼中轻机枪并不是很实用的装备,此外美军武器发展思路也妨碍了轻机枪的产生。各国在二战前发现武器都是为了增加步兵活力,可以三发点射的捷克式和布伦式都是被当作半自动步枪使用的,这是无力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国家无奈的选择。但是美军不一样,它们直到1941年还在等待加兰德步枪的大规模列装。可以说从一开始美军就没有打算退而求其次的用轻机枪加步枪取代半自动步枪。



美军不愿意用轻机枪凑活取代半自动步枪还可以从M1918A2式看出来,这款BAR机枪可以被看作是突击步枪的前身,由于它使用了后坐力极大的步枪弹药,射击操作很难控制,它可以被看作是美军的轻机枪,这款武器的出现很大程度的削弱了美军对轻机枪的渴望程度,而等到1942年加兰德大批量列装后,轻机枪就再也没有机会出现在美军装备序列了。总结起来说就是世界各国在半自动武器和全自动武器追逐之路上,美军依靠巨大资源走的最靠前,率先研发出半自动的加兰德和M1卡宾枪,以及可以全自动使用的BAR,一步跳过了栓动步枪步兵班对轻机枪的依赖,



最后请各位军迷不要过分抬高这款STG44型突击步枪的作用,他出现的太晚了很不足以改变而战的历史,也不足以和美军发达的半自动武器系统相抗衡,有关这款武器的悲凉和惨烈请关注本号后续的更新。


兵器世界


二战中的美军不仅装备轻机枪,而且轻机枪的装备数量非常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军术语中,步兵班内的普通士兵叫做“步枪手”(rifle man),轻机枪叫做“自动步枪手”(autorifle man),很有意思,望文生义的话经常容易搞错。从二战时的M1903、加兰德,到现在手持M16A2小口径自动步枪的美国大兵,一律叫rifle man,你不能因为M16A2是全自动的就叫这些士兵autorifle man。

其次,二战时美军的轻机枪手——autorifle man,装备的还真是一支“自动步枪”。当时美国普遍装备的是BAR,正式的名称是“勃朗宁M1918式自动步枪”。这枪研制于1918年,最大的问题是重量太大,显然1918年枪械的轻量化还没到那个水平,BAR用的又是大威力7.62毫米步枪弹。所以,BAR研制成功之后人们就发现它很难作为自动步枪使用,因为一般体格/臂力的人要想两手端起它来射击太难了。

但是BAR是枪械大师勃朗宁出品,故障率低、精度好,不装备还真有点可惜了。解决的办法,就是给BAR安装两脚架,当作轻机枪使用。

美军一个步兵班内编制1挺轻机枪、1支冲锋枪、1支狙击步枪、其他则是加兰德或春田1903步枪。在某些特殊时期战场上甚至出现过一个美军步兵班2~3挺轻机枪的临时编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