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一場短暫煙火

吳國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吳國相較於其他諸侯國,雖然建國比較早,但戲份卻比較少,一直偏安東南籍籍無名,它的興起和衰落都比較突然,就像是一場短暫的絢爛煙火。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一場短暫煙火

1. 民心歸附,自成一國。

吳國雖然身處蠻夷之地,但卻與周王朝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吳國的開國之君吳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當時太伯、仲雍和季歷都是周太王的兒子。因為季歷比較賢能而且還有一個優秀的兒子姬昌,所以周太王就想將王位傳給季歷。太伯和仲雍知道季歷必然推辭,於是就離家出走,跑到了荊蠻地區,自號為勾吳。另一方面,這兩個人對自己也是下了狠手,文身斷髮,讓自己徹底失去了繼承王位和主持祭祀的資格。就這樣,季歷順利繼承了國君之位,之後又傳位給了周文王姬昌。

吳太伯本身也是品行高貴,十分賢能。到了荊蠻之後,當地的人都崇敬他的德義,因而歸附他的有數千家之多,並且擁立他為吳太伯。太伯沒有子嗣,死後傳位給了弟弟仲雍。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大封天下諸侯,為了表彰太伯讓賢的仁義之舉,想要封其後人為諸侯。當時吳國已歷經四代,仲雍的重孫周章已經君吳,於是武王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到了北方,建立了虞國。虞國後來被晉國滅亡,而吳國卻越發的發展壯大。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一場短暫煙火

2. 舊戲重演,“名”比國重!

吳國到了壽夢時期,已經成了東南大國,並且開始稱王。正所謂“飽暖思淫慾”,“偏安東南”的政策已經不能滿足吳王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於是,吳王將目光盯向了離他最近的鄰居,久病纏身的楚國。

楚國經過夏姬之亂,君臣乖離,拉開了“楚才晉用”的序幕。被族滅的申公巫臣逃亡到了晉國,並被重用,楚晉這兩個老冤家可謂是水火不容,為了進一步打擊楚國,晉國派巫臣出使吳國,並結成了晉吳同盟,吳國也揭開了對楚國積極進攻的序幕。此時的楚國雖不及莊王時期,但好歹也是個大塊頭,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積怨日深。

吳國對外採取新政策,積極進攻,對內卻翻出了老劇本!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和季札。季札不僅才智過人,為人也是品行端正,於是壽夢就動了傳位給季札的念頭。季札表示堅決不接受,並以離家出走相威脅。吳王無奈,便將王位傳給了長子諸樊。諸樊繼位後下令“兄終弟及”表示“必至季札而止”,還是想要秉承壽夢的願望。諸樊死後,餘祭繼承了君位;餘祭死後,傳位給了餘昧。但是餘昧死後,國人試圖擁立季札,季札卻逃跑了,這讓大臣們犯了難,無奈之下立餘昧的兒子公子僚繼承了國君之位。

季札好“名”而不好國,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他的舉動就讓公子光十分不爽。公子光是諸樊的兒子,得知王僚被擁立後的公子光憤憤不平“兄終弟及,至季札而止是我老爹的遺願,如果季札繼承了王位,我也無話可說,現在季札堅辭不受,還逃跑了,那這個位置難道不該是我的麼”?於是就為專諸刺王僚埋下了伏筆。吳國的這次讓位可謂是翻出了老劇本,又加了點新元素,但結果卻大相徑庭。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一場短暫煙火

3. 同是天涯淪落人,一人興國,一人亡國!

楚國的內部鬥爭不斷,伍子胥和伯嚭作為流亡之人被吳國收留,然而,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兩個人,卻將吳國的命運引向了兩個極端。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伍尚被楚平王誅殺後,一路輾轉,最後流亡到了吳國。伍子胥一心想為父兄報仇,不僅舉薦了專諸,幫公子光奪得了王位,還盡心盡力為吳王獻計獻策。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將,聯合唐、蔡攻打楚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當時的吳國因為重用伍子胥,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吳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伯嚭是楚國大臣伯州犁的孫子,跟伍子胥一樣因為政治迫害來到了吳國,被伍子胥收留,而後舉薦給了吳王闔閭。伯嚭貪殘好色,溜鬚拍馬,卻深受夫差的寵愛,夫差一繼位就拜伯嚭為太宰,可謂是地位顯赫。然而,伯嚭卻將吳國引向了另一個極端。

伯嚭收受勾踐的賄賂,為其美言,保留了越國。為了爭權又多次在夫差面前詆譭伍子胥,最後將其逼死。還為了滿足夫差的虛榮心,大肆鼓勵吳王北上爭雄,勞師遠征齊魯,並與晉國爭奪霸權,使得吳國國力日益疲弊。正所謂此消彼長,與此同時,越國的國力卻在不斷的恢復和發展。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兵北上會盟諸侯,同晉國爭奪盟主,越國趁吳國國內空虛偷襲吳國,俘虜了吳國太子友。夫差無奈與越國媾和。

公元前478年,越國更加強大。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

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前475年,越兵圍困吳國。此時的夫差才幡然醒悟,後悔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滅亡越國,於是拔劍自刎。吳國從此退出了春秋戰國爭霸的舞臺。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一場短暫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