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戰敗到發動二戰,短短時間裡德國哪來那麼多錢發展軍工?

用戶51542478528


說句不好聽的話,戰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金融危機,發展經濟。

一戰戰敗後德國有多慘

在縱橫看來,一戰和二戰爆發的原因都是新興的大國與老牌大國之間的矛盾,新興的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迫切需要得到與其自身相匹配的國際地位,增加話語權。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快速崛起卻一直和英法尿不到一個壺裡,那就打一架吧,事實證明如果美國出手,法國即使能抵擋德國的進攻,戰後也是一片廢墟,法國政局從大革命開始就一直動盪,不像德國總是能夠團結一致。

一戰勝利後,按照法國人的想法,德國一輩子都別想抬起頭來了,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一勞永逸,實際上法國在一戰後的確過起了安逸的日子,整天花天酒地,但是德國就不一樣了,大量的賠款和來自列強的壓榨,使德國成為列強中的受壓迫國。這一點和當時的中國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我想這也是中德為什麼在二戰前能夠達成合作,這個我們後面還要談。

總之,在一戰後,德國不僅戰死很多人,還要承擔鉅額戰爭賠款,這一點,近代中國相比也是感同身受,戰後德國為了善後大量發行國家公債和紙幣,結果導致通貨膨脹快速上升,1921年德國的物價已經是1914年40倍,到1923年惡性通貨膨脹終於爆發,1921年0.3馬克的報紙在1923年賣家高達7000萬馬克。

這種通貨膨脹對老百姓尤其是人民手中的財富就是一種掠奪,據說當時去酒吧喝酒的德國人都是先給錢再喝,生怕馬克再貶值。

仇恨最終演變成復仇,德國軍工成就德國的瘋狂戰車

估計如果德國再不出現一些改變,德國的政府就將倒臺,1924年的道斯計劃,美國向德國增加貸款,德國將馬克同黃金與美元掛鉤,馬克變得堅挺,德國賠款的壓力也減少,這樣德國的物價才趨於平穩。

但是德國的經濟也並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德國人依舊是過著勒緊褲腰帶的生活,最令德國人所不能忍受的就是一部分德國人反而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大肆斂財,最終造成德國嚴重的貧富差距,中國有句老話“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窮,可以,但是一部分富那就不行了,在戰後的創傷和動盪中,德國人一腔怒氣,最終希特勒橫空出世。

其實希特勒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希特勒是代表了整個德意志民族利益的人,在1929-1933年的全世界經濟危機中,希特勒利用民族仇恨,鼓吹復仇的思想,得到德國人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撕毀《凡爾賽合約》,將所有的欠款都作廢,然後沒收猶太人的資產,將這些錢用於恢復工業生產,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減少失業人口並且生產軍工。

雖然德意志發動戰爭的行為是可恥的,但是當時的德國人真的是拼命的工作,在當時向中國出口了大量的軍火,老蔣想利用從德國進口軍火裝備60個德械師,後來二戰爆發才停止合作,但是軍工生產的確讓德國經濟好轉。

所以,德國並沒有錢,但是德國有軍工基礎,在一戰結束的時候,儘管法國拼命想打壓德國,但是英國認為大陸上不能存在一個強國,如果只剩一個強國了,很可能重演拿破崙時期封鎖英倫半島的事情。

當然,德國生產的大量軍工,最後只能讓德國投入到戰爭當中,投入到復仇當中去才能釋放這些壓力,如果德國在1939年閃擊波蘭之前見好就收,未來的老大真的說不定是誰的,是仇恨矇蔽了雙眼啊!


史論縱橫


德國從一戰戰敗到發動二戰,中間有20年的時間。其中納粹發展軍備的時間是從1933年開始,所需資金主要來自於國際融資和政府債務,部分來自對國內民眾的掠奪。可以說,納粹這頭戰爭巨獸是金融資本豢養出來的。

1933年,希特勒成為內閣總理,納粹開始正式執政。從這一年起,德國在經濟上轉向以發展軍備為主,最後走向了戰爭。

一、國際貸款

希特勒的上臺得到了華爾街金融資本和德國國內工業巨頭的支持,而將華爾街金融資本和德國工業巨頭聚合在一起的人就是亞爾馬·賀拉斯·格里萊·沙赫特。正是沙赫特一手締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體系。

沙赫特的父親是德裔美國人,在紐約公平信託公司工作了將近30年。沙赫特出生在特因利夫(原本屬於德國,現在屬於丹麥),因此沙赫特就成了德國公民。沙赫特22歲就拿到了經濟學博士的頭銜,然後進入了德累斯頓銀行。憑著出眾的個人能力以及父親廣泛的人脈關係,沙赫特迅速成長為金融精英。1923年,沙赫特出任德國國家銀行總裁,成功遏制了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他因此名揚世界。

1929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爆發,德國損失慘重,一戰賠款已經付不出來了,於是沙赫特率團前往巴黎參加賠款問題磋商。沙赫特希望廢除凡爾賽和約,取消對德國的軍事限制。但賠款委員會弄了個楊格計劃,繼續維持凡爾賽和約,只是將賠款支付延後了而已。沙赫特予以反對,但是魏瑪政府接受了,沙赫特於是憤而辭職。

依然奉行自由主義經濟的魏瑪政府,面對大蕭條毫無辦法,德國的失業率高達40%,戰爭賠款加劇了危機,工人的持續罷工也讓德國工業巨頭惴惴不安。1931年,興登堡總統就表示因為財政困難,不賠錢了,當然以後也再也沒有支付過賠款。

在這個時候,希特勒提出的口號吸引了一批人的注意,而之前根本就沒有人理會希特勒。1931年,沙赫特秘密會見了希特勒,很快就決定扶持希特勒上臺。在沙赫特的運作之下,德國工業界和金融界巨頭們都站到了希特勒一邊,並且在1933年總統競選中提供了高達300萬馬克的競選資金,希特勒競選上總統後,這筆錢都沒花完,還剩下60萬馬克。作為回報,沙赫特重新出任德國國家銀行總裁,同時還被任命為經濟部長,全權負責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希特勒一上臺後,宣佈廢除凡爾賽和約,突破軍事限制,重新武裝德國。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經濟動機,沙赫特的整個經濟政策都是圍繞軍工展開的。應該說,發展軍工業就是德國走出大蕭條的秘訣。大致的原理是這樣的:沙赫特憑藉德國的國家信用從華爾街獲得貸款,用這筆貸款去購買華爾街控制下的工業托拉斯的軍火和技術,得到的利潤用來擴大德國的軍工業和相關配套的基礎建設(公路、機場、港口等等)。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鉅額訂單,杜邦向德國提供了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美孚提供了坦克潤滑油技術,摩根控制的電話電報公司參與了德國新型飛機的研製,亨利福特更是由於與納粹的合作獲得了十字勳章。

軍工業及其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其實就成了德國的支柱產業(類似如今的房地產)。軍工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德國的經濟問題,包括就業問題。還有效緩解了美國的經濟問題,因為貸款獲得了大量訂貨也保障了美國重工業的繁榮。當然了,英國作為當時的國際金融中心,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美國掙錢,他們競相給德國軍工注資。這也是為什麼納粹突破軍事限制的時候,西方國家都無動於衷的原因。幾乎可以說,納粹軍隊幾乎是由美英的資本武裝起來的。

二、發行債券

德國的軍工體系建立起來後,所需要的資金更加龐大,原來的國際貸款已經不夠用了。到了1935年,沙赫特秘密發行了梅福票。梅福票表面上是一種5年期的債券,由國家保證,專門用於支付軍火商,由銀行秘密貼現,不計入財政。實際上梅福票是另一種形式的印鈔,只不過它印的是明天的錢。

只要印鈔,不管印的是馬克還是梅福票,都會引起通貨膨脹。為了防止物價上漲和匯率變化,沙赫特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所有的銀行券全部用於軍工和基建。

其次,控制物價。為了控制物價,德國組建了很多個卡特爾,一種壟斷組織,嚴格限定價格。

最後,嚴格實施外匯管制。沙赫特制定了嚴格的法律,私藏外匯者會被處以死刑。德國對工業原料非常缺乏,必須依賴進口,為了不用外匯,沙赫特在跟很多國家進行貿易時,選擇了物物貿易,用德國的工業品換取對方的原材料。為了防止外匯流出,沙赫特甚至不惜在進口商品之後阻撓付款,他因此被華爾街的老朋友指責為“金融強盜”。

但是沙赫特再怎麼玩花樣,5年之後,梅福票終究是要換成錢的。可是納粹財政根本就支付不出來,於是納粹只好在1939年,梅福票到期之前,突襲波蘭。因為不這樣做的話,納粹德國就破產了。

三、掠奪

直接掠奪是解決資金來源的一個手段,在戰爭徹底爆發前,納粹在國內對民眾進行了掠奪。

1、直接搶猶太人

猶太人一直是納粹針對的目標,納粹上臺後,大量猶太人遭到迫害,財產被直接沒收。這些錢當然被用來發展軍工。不過令人深思的現象就是,華爾街的猶太資本幫助納粹德國恢復了軍工業,而納粹用這些武器去迫害德國的猶太人。由此可見,金融資本是毫無人性可言,他們絲毫沒有顧及自己的同胞。

2、制定工資政策

納粹上臺後,制定了一系列法案,包括勞工法案。工資是固定的,雖然表面有上漲,但相對於隱秘的通貨膨脹,實則是下降了,只不過納粹通過價格管制,讓民眾感受不到。通貨膨脹其實就是對民眾的隱形掠奪。

3、限制消費領域的投入

納粹雖然制定了一系列要自給自足的計劃,尤其是農產品和原材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於軍工業的畸形發展,消費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本來應該拿去發展消費的資本都進了軍工業,也就是所謂的“要大炮不要黃油”。(如今的“要房子不要生活”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對國內民眾的掠奪,納粹在戰前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到期的短期銀行券,緩解了危機。


納粹的最終目標就是用武力征服全世界,奴役全世界。在世界大蕭條下,金融資本為了謀利豢養了納粹,但隨著納粹自身的膨脹,金融資本差點被反噬。然而金融資本從未汲取教訓,至今依然在世界上肆虐。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拋磚引玉之言,歡迎關注評論。


迷蝶夢文史社


德國一戰之後,其實混的是很慘的。一戰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德國戰死200 萬,150萬人傷殘,100萬人死於飢餓。軍官大量死亡,國家精英損失重大。國土面積也由戰前的七十多萬變成五十八萬。


其實,一戰後,就連英國等戰勝國都是損失慘重,就別說德國了。那麼,德國是如何用短短20年的時間發展出如此龐大的軍事實力的呢?

從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德國一共有二十年的恢復時間,在前十年,德國通過向美國借貸緩和了一部分危機。但國內發展依舊十分緩慢。 而且伴隨1929——1933年的大蕭條,德國人日子過的是相當艱難。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人,希特勒,還有他的納粹黨。

1934年,魏瑪共和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急忙通過了一項法案,把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業結合為一體(希特勒當時是總理)。隨後3000萬德國人投了贊成票,希特勒正式掌控德國軍政大權。

希特勒登臺後,開始努力振興德國實業。凍結物價。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我在以前有篇問答裡說過,德國有許多數百年的重工企業。像什麼克虜伯,萊茵,蔡司,這些大企業,雖然大蕭條一蹶不振,但是國家一出手干預。立刻就轟轟烈烈地幹了起來。這樣做,創造了許多的就業崗位。要是實在找不到工作,那麼德國軍隊歡迎你。

不僅發展軍功,希特勒也特別重視普通人民的生活也十分重視。希特勒上臺時,曾誇口讓每一個民眾都有自己的汽車。隨後就出現了“大眾”這個品牌。希特勒在位期間,普通民眾能看到價格十分低廉的舞臺劇和歌劇,音樂會。而且德國民眾的工資也由以前區區每週7馬克漲到每週35馬克。

就這樣,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迅速走出去戰敗和大蕭條的陰影,經濟迅速好轉。逐漸走向強大。

但是這樣的國家,為了報二十年前的仇,不惜一切,悍然發動了二戰。


守仁看劇


德國從一戰到二戰,短短20年間怎麼能發展起來,再次挑起世界大戰?究其根本原因三點。一,德國底蘊雄厚;二,各國援助貸款;三,國民經濟軍事化。

圖為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社區。

1918年各國在法國巴黎簽訂《凡爾賽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雖然德國作為戰敗國割地賠款,經濟、軍事諸多限制,但這些僅暫時削弱了德國實力,它的資產階級根基沒有絲毫動搖,軍事和經濟能力依然存在並繼續運作,只需等待機會。

30年代柏林街頭。

在對待德國賠償的問題上,英國為了抑制法國獨大,採取了扶德抑法的政策,20年代全球爆發經濟危機,被各國打壓的德國經濟瀕臨崩潰,德國馬克貶值了近萬倍,僅1923年馬克兌換美元比例為40億:1,法國不但獲得賠款落空,還在佔領區支持龐大的軍費和各種開支。

30年代柏林火車站,三個路人。

在這種情況下,英美兩國著手整頓德國經濟,1924年開始實行“道威斯計劃”,到1929年,以英美為首的外資援助德國達210億,1925年德國工業就開始大漲,1927年就恢復到了一戰前的水平。1929年開始從美國蔓延開的第二次全球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歐洲各國,但德國發展繼續高漲,1929年工業總量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居民聚會。

持續時間較長的二次經濟危機也在1931年蔓延到德國,不僅1918年“德國革命”呼聲再次上演,用對內實行法西斯,對外軍事手段才能打垮英法在歐洲霸權,擺脫危機,於是納粹黨應運而起,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同年8月希特勒提出了“大炮換黃油”的口號,將德國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從此德國的整個預算和支出大部分用於軍事開支,集一國之力只為一件事:擴軍備戰。


圖文繪歷史


從一戰到二戰短短的20年的時間裡,德國就能夠從戰爭中恢復過來,並迅速實現強軍計劃,這是與當時的德國總體實力是有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此外納粹領袖希特勒的崛起,也導致了德國迅速走上軍事革新,實現了德國軍事上的崛起。

一戰中的德國,是勝利了的戰敗國,這就使得德國的軍工體系被完成的保留了下來。

但凡是看過一戰歷史的人都很清楚,在一戰中,德國雖然最後承認戰敗,但是從軍事角度上看,德國無論是在和英法作戰時,又或者在與俄國作戰時,事實上都保持著軍事上的優勢的,關於這一點,從當時的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陣亡比例上就可以看出來。

在一戰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亡了約338萬2500名士兵,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 549萬7600名士兵,雙方相差超過200萬名士兵的傷亡。

而當時同盟國最終承認戰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德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中戰敗,從此失去戰略主動權;二是美國及其他27個國家,紛紛加入協約國,讓德國感到大勢已去,最後為了避免戰火燃燒到德國本土造成更大的損失,才最終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因此從一戰的整個里程來說,表面上看德國是戰敗國,但是從軍事角度上看,德國事實上並沒有失去一搏的實力,所以在一戰中,德國實際上是一個“勝利的戰敗國”。

因此在德國戰敗時候,雖然依照戰敗協定銷燬軍艦、削減部隊,但是德國的軍工業體系卻並沒有因為戰爭而遭受多大的破壞,因此二戰初一爆發,德國軍工業就立刻啟動,能夠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大量的武器裝備,供給德軍使用。

希特勒納粹思想在德國的風靡,讓德國迅速轉向了軍國體制。

一戰結束之後,歐洲國內民粹主義開始風行,而當時的德國因為戰敗,不得不被迫簽下大量的賠償條約,在沉重的債務壓力下,德國經濟迅速崩潰,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1年增長了40倍。

這就導致了德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同時使得德國國內出現了激烈的變革的聲音,而伴隨著這股聲浪崛起的,就是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使希特勒從一個普通的德國軍官快速成長為國家領袖,而這一過程中所伴隨的就是德國在希特勒的鼓吹下,快速向軍國體制轉變。而在這一過程中,希特勒做了兩件事情:

一是撕毀《凡爾賽合約》合約,拒絕償付應該賠給英法等國的戰爭賠款,這等於是解脫了勒在德國脖子上的繩子,讓即將崩潰的德國深深的鬆了一口氣;二是將目光瞄向國內富裕的猶太人,通過迫害和屠殺猶太人,搶奪他們的財產,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讓德國獲得了戰爭經費,從而走上了戰爭的快速通道。

德國在為什麼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實現軍事崛起,主要還是由於希特勒利用仇恨宣傳,將整個德國人的精神武裝了起來,並集中德國最後為數不多的一點資源發動戰爭,去為德國博取一條崛起的生路。

這和一個即將破產的壯漢,把家裡最後一口糧食倒出來吃飽,然後拿起刀槍去鄰居家搶劫是一個道理。反正是死,與其窩囊的餓死,還不如死在搶劫的路上,當然了但搶劫犯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在經過數年苦戰之後,窮困潦倒的德國最終還是倒在了美國這個有錢人的面前,為自己的戰爭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落下m


德國的發展一直都沒停止過!由於德國在一戰的戰敗,他欠下了鉅額的債務與戰敗賠償金!這些錢都是需要償還的!所以,從1919年開始到1928年期間,德國的工廠都是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幹活的。只是這些物資沒能轉換為財富而已!他們都被輸送到英法抵償戰爭賠款!而英法此時不僅享受德國免費代工的福利還發展起金融產業,英法國內經濟迅速從一戰中恢復!

但是金融是有泡沫的!這種泡沫在金融危機中爆發,英法頓時陷入產能過剩的局面!而這時候他們還得不斷接收從德國運送過來的物資,這更加加劇了金融危機的波及。他們不得不向德國欠原料款!(戰爭賠償只是壓縮德國企業利潤,原料錢也得付的)德國沒錢進口原料,德國工業也陷入癱瘓,這是德國在當時也被波及並導致大量下崗工人的主因!

希特勒就是在這個時候上臺了!希特勒做了一件事立馬改變了這種局面!希特勒上臺後立馬宣佈廢除賠償條款,德國不再向其他國家免費供給物資,他以國家的名義向這些企業下訂單,然後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律由德國自己消費!德國的基礎建設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發展的,比如,高速公路!而英法等國一直享受德國的免費供給,突然間少了這麼一頓午餐肯定適應不過來,他們不得不付高額的價錢從德國購買原本屬於賠償的物品!


優己


這個問題,當時歐洲大陸諸國、英國、蘇聯和大洋彼岸的美國,都需要深刻反思,當然還有德國人民。如果說納粹是一個惡魔,那麼這個惡魔如何在10年內取得了德國的最高統治權,並有能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戰勝諸國對德國的過分掠奪。20年代席捲世界的經濟危機,讓各個國家都不好過,因而不得不實行綏靖政策,面對德國對他國的侵略不聞不問。單說納粹能籌齊發動戰爭所需要的錢,美國的銀行家們就難辭其咎。

眾多知名的美國企業、銀行家都資助過希特勒,這早已不是秘密。如標準石油、洛克菲勒、通用汽車等,他們有的是直接為希特勒提供競選資金,助他登上權力之巔,以換取其在德國的市場;有的是助他重整軍備,助他獲得糧食和能源,等等。

一戰之後,華爾街的一些大亨,及德國的鋼鐵大王和實業大王們一起,籌備建立了美國聯合銀行。聯合銀行有7個股東,其中一個叫弗裡茨·蒂森,擁有德國最大的鋼鐵和煤炭企業,身兼德國鋼鐵和煤炭兩大聯合會的會長,是德國企業界的實權人物。

他以聯合銀行為平臺,代表希特勒與美國的銀行家們談合作,充當希特勒的“白手套”。 1926年,在聽了希特勒的一場演講之後,蒂森成了他的狂熱崇拜者,當即捐給他2.5萬美元。後來,他又買下慕尼黑的一棟大樓送給希特勒,作為納粹黨的總部。

蒂森編織了一個龐大的國際金融網絡,美國聯合銀行正是這個網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雖然後來蒂森長期居住在瑞士,但他建立的這個網絡,向第三帝國源源不斷地流去金錢,加上希特勒的其他籌錢方式,保證了德國的戰爭機器能連續不斷地高效率運轉。

在希特勒的默許下,聯合銀行購買了位於德波邊境的西里西亞鋼鐵公司,在德國還開設了多家化工廠、電廠、燃油廠。所有這些工廠,都享受德資企業的待遇,大量免費使用來自集中營的猶太勞工和童工。他們當然也給了希特勒豐厚的回報。

總部設在紐約的聯合銀行,為德國採購並運去了大量煤炭、石油、鋼鐵、糧食、武器,並將納粹掠奪來的財富合法化,或轉成黃金存在不同的國家。希特勒對美資企業寬容而合作,因為他需要美國資本為德國經濟輸血,需要美國企業的產品,更需要美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正式對德宣戰後,根據《對敵貿易法》,聯邦政府確定美國聯合銀行為敵資企業。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第9095號命令,查封了聯合銀行。銀行中屬於蒂森的資產被充公,屬於其他美國股東部分,戰後歸還給了本人。


世界真的很大


首先,德國一戰中並沒有沒有受過過大的損失,西線德軍越過邊境,深入法國,狂揍英法聯軍,聯軍始終沒有進入過德國,東線初期在邊境焦灼,很快德軍就深入俄國境內,

德國保存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第二,希特勒有效的利用了大國之間的矛盾

當時,蘇聯崛起,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仇視蘇聯,反對削弱德國,以免把德國推入蘇聯



希特勒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的孤立,交好蘇聯,獲得蘇聯對他的幫助,提供資源,培養了大批的坦克駕駛員,還簽訂友好條約。

他利用英美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的仇視與恐懼,向他們許諾,要在歐洲頂住蘇聯,獲得了英美的大量援助,他們先後向德國貸款8億馬克,而德國只有一部分用於賠款,一部分用於恢復生產。

當時英國還處於金融中心的地位,華爾街為了打破英國的這種地位,非常賣力的向德國提供資金,二戰時希特勒還向美國總統頒發過榮譽勳章,以表彰他對德國經濟的貢獻

英國的基本國策就是離岸平衡手,他不允許歐洲力量失衡,因此在資金技術,裝備甚至軍事力量上大力的支援德國。

在二戰爆發前,希特勒贏得了除法國外的整個歐洲的支持

第三,對內的經濟改革,

1.強制勞動,他利用自己的演講,鼓動大家去無償勞動,大家在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在提供溫飽的條件下火熱的勞動。

2,食物配給,這個熟悉把,就是剪刀差掠奪農業貼補金融與工業,整個德國經濟以20%的速度增長農業卻沒有增長

3,加強對國家經濟的控制與掠奪,以國家信譽,向大銀行家,大企業主借債,盤活企業,為他生產飛機大炮。

4 操控金融,在德國經濟騰飛的情況下,國民相對收入卻在下降,

5 對猶太人的掠奪。

由於納粹是集權主義,他的施政方針跟美國差不多,但卻有效的多,1939年,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都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德國竟誇張的出現了用工慌


百悅軒


戰敗後大量工人失業,還有戰敗賠款,鉅額債務,德國經濟已經崩潰。到1933年希特勒的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上臺,希特勒向全國人民承諾,給他三年時間。三年後德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超過英國法國,僅次於美國,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世界第一,希特勒發明了工人帶薪年休假,工人療養費用國家出,舉辦柏林奧運會,提高國家威望。接著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吞併奧地利。德國是戰敗國,是受國際管制的黑五類,連造戰機、軍艦、坦克的權力都沒有。到了1939年發動二次世界大戰,成千上萬的戰機、艦艇、坦克蜂擁而出,許多歐洲國家都是幾天就被德國佔領,就連西歐最強大的法國,28天就向德國投降了。希特勒的治國領導能力不可思議,難怪德國人民把他當神,跟著他屠殺猶太人。


日暮鄉關35777550


一戰戰敗後,雖然德國遭到了鉅額賠款和限制軍隊規模的懲罰,但這並非是德國發展軍工的最大障礙。對於德國軍工來說最嚴重的阻礙在於凡爾賽體系對於德國軍工生產的嚴格限制。由於德國自身被限制軍隊規模、同時又被禁止武器出口,德國引以為傲的軍工產業一時間“無鍋下米”,很多老牌軍工企業甚至無以為繼。

為確保能夠正常生產,德國的軍工企業費盡心機、採取了多重手段。其中最常見的手法,是通過第三國企業與武器訂購方簽署合同,然後再由第三國企業將生產“外包”給本國企業。

這種辦法比較簡單易行,但易被相關國家發現、並遭到制裁;另一種手段是為其他國家提供設計、由訂購方生產,這一方面在德國與蘇聯的軍事合作中最為顯著,蘇聯紅軍的裝甲兵、航空兵都使用過來自德國的戰車和戰鬥機。通過上述手段,德國軍工企業得以保持了研發和生產能力、並且從國外賺取了利潤,為德國發起對其他國家的侵略戰爭創造了物質條件。

在納粹黨上臺後,德國又採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手段發展軍備,比如以農業拖拉機為名義設計新型坦克的底盤、以為“航空俱樂部”設計運動飛機為名義設計新型作戰飛機。在德國打破凡爾賽體系對其的限制、開始擴軍備戰後,上述手段立即起到了作用,成為二戰初期德軍猖狂一時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