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评郡主
在《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部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在五丈原一带对峙,司马懿为拖垮蜀军,坚守不战。而诸葛亮知道自己粮草不继,所以想速战速决。为了刺激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一套,意思是你司马懿堂堂魏国大都督,怎么就像个娘们儿一样。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心中虽然大怒但表面上却看不出来,他不仅接受了这套女装,并且还厚待来使。司马懿问蜀国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很实在,也可能是没看透司马懿的意图,居然如实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矣。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于是对众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据说使者回报孔明,诸葛亮叹道:“彼深知我也。”
魏国大都督司马懿
《三国演义》终究是小说家之言,让我们看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晋书·宣帝纪》中这样写道:“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中的“宣帝”即司马懿,是被其后人追封的。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内容基本相似,只是诸葛亮每天吃的食物数量不太一样,一个是“数升”,一个是“三四升”,但也大体差不多。这三四升究竟是多少粮食?据说有人曾经考证,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今天看来,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物应该在二斤上下,按照这个标准,诸葛亮吃的实在是太少了。
除了饭量小,诸葛亮还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作为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军首脑,应该集中精力去处理主要事务,这些细枝末节的具体事务交给各级分管官员办理即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诸葛亮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自己的健康,而这一点恰恰被司马懿一眼洞穿。
五丈原诸葛殒命
睡得少,吃的少,事情多,肯定活不长。正如司马懿所料,不久诸葛亮即在五丈原一命归天。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涌现了无数的乱世英雄,前期是刘备、曹操、袁绍、孙权等大佬们打得不亦乐乎,而到了中后期主要成了蜀国和魏国的对决,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佬相爱相杀,虽然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但最终司马懿还是耗死了诸葛亮。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蜀国使者给司马懿送女装,但被司马懿算计,暴露了这两个秘密,让司马懿马上就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这真可谓神乎其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百日,面对蜀军的挑衅,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但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的近况。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关于司马懿的问话,绝非是一般的客套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别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闲谈中抛出的两个问话,看似是在关心诸葛亮的近况,实则在探究对手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通过蜀国使者的回话,从中发现了两个细节,从而司马懿大喜,判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过三四升米,三国时候的“三四升”换算成现在就是1斤左右。俗话说:“身体好,吃嘛嘛香!”当年老将廉颇暮年一顿吃了一饭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看来在古代吃饭吃得多,是身体好的一个重要指标。诸葛亮一个成年男子一天还吃不到1斤米饭,只能说明他身体不好,甚至已经病得不轻了。
二是“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也就是说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诸葛亮都亲自批阅。连处罚将士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这样的小事,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由此,可见凡是蜀军的大事小事,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当时,蜀军北伐人数众多,一天得有多少烦心事需要诸葛亮来操劳,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综上所述,司马懿通过使者的回话,发现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东西,身体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亲,可谓雪上加霜,早晚为累死诸葛亮,因此司马懿猜出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真是践行了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那么,诸葛亮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密探零零发
司马懿很会来事,平常闲话中就套出了重大军情。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五丈原,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求战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给司马懿,想激怒司马懿。
司马懿倒也不客气,蜀锦不错,穿戴齐整后,再与使者搭话,寒暄道:“诸葛公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
这蜀汉使者也是实在人,可能是要表现丞相一心体国,说道:“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三四升。”
司马懿顾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事烦”可以理解,诸葛亮事必躬亲,一生谨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过问。按照诸葛亮的话说,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权与诸葛亮年纪相仿,一生都对诸葛亮敬服有加,但称丞相,不提名讳,尤其推崇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贵品质。
“食少”这个数该怎么算?
以四升粟米饭来算,魏国一升大约相当于200毫升,那么四升饭就约等于600-800毫升饭,以密度0.8g/ml来计算,大约是480g-640g粟米饭。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约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饭,粟米姑且也用这个数。那么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当于半斤到八两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热量来计算,诸葛亮每日摄入热量为866卡-1155卡。而诸葛亮是一个成年人,常年戎马倥偬,体力、脑力劳动兼备,日需要热量少则2600卡,多则3000卡,所摄入热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热量摄入不足,必然体虚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况诸葛亮不是在减肥,而是在领兵作战。渭水之战时,诸葛亮只能坐着轮椅出现在战场上了,可想而知身体状况差到什么程度了。司马懿可还长诸葛亮2岁呢!
呕心沥血,心事百结,北伐大业,国家兴亡,全系于一人。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板也是如此,他们挑剔属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亲,最后所有的事都等着老板来做决定。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位置,价值感和存在感体现了,可是公司经营大大小小的事那么多,怎么可能什么事都管呢?所以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会觉得学不到东西,纷纷选择跳槽了。最终,老板越忙,企业经营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业是国之大计,魏延说的对啊,怎么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计?刘邦在攻打项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图上挥斥方遒,举以予人,反正都是项羽的地,刘邦可劲的封,然后再带着他们去攻城略地。这些人都在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团队成员持股分红。
(刘邦团队全员持股)
诸葛亮带着的,只是一帮职业经理人,如果将蜀汉以现在的企业文化来匹配的话,也应该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团队,克复中原的上市目标太过遥远,苦大仇深终于让蜀中人物难以为继。
蜀汉的使者送来了女装衣服,司马懿心态好,估计回去还会让张春华改小一点,毕竟是诸葛亮送的蜀锦,来之不易。这使者无意间说的话,却透露了太多的军机。当司马懿笑着转头看使者时,使者自知说错了话,兀自战兢不已。
月余,亮果亡。
而知而行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公元234年,蜀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形势开始对诸葛亮越来越不利。对蜀军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粮草不足或魏军避战,而是统帅诸葛亮的健康。
这些年来,诸葛亮呕心沥血,忘我工作,身体健康大受影响。这次出征,又爬山涉水,风吹日晒,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他有点预感到生命的烛火将燃尽,希望在死之前,能够大破司马懿,为国家争夺生存空间。他派使者前去羞辱司马懿,企图激怒他,但没成功。不但没成功,反而让司马懿抓住机会,从使者口中套到一些话,进而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司马懿对使者闭口不谈军情,只旁敲侧击诸葛亮的病情。他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睡多少觉,办多少事。使者说,诸葛亮吃的就只有区区几升;晚睡早起,睡眠时间很少;军中责罚二十杖以上的事,都得他亲自处理。
使者走后,司马懿笑道对身边的人说:“吃的少做的多,他还能活多久哪。”
诸葛亮是十分勤政的丞相,事无巨细,凡事亲躬。你可以说这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人不是机器,又没有三头六臂,怎么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做呢?特别是当到丞相这一级别,更要学会抓大放小。
从诸葛亮掌权开始,这个毛病就没法改掉。比如说日常工作,不仅要亲自批阅大量的公文,甚至还亲自检查帐目,每天挥汗如雨。政府部门的人那么多,为什么要事事躬亲呢?只能说不信任别人,觉得别人可能做不好,或者会刻意隐瞒。
时任主簿的杨顒警告他说,所有事都一个人做,结果什么事也不会做好,事情一定要有所分工。三公的责任是思考国家大事,具体执行就由下一级去做。两汉名臣丙吉、陈平都是抓大放小,对于具体细节,他们说“自有人负责”。他劝诸葛亮不要亲躬核算帐目这些小事,不然就会累趴下。当时诸葛亮对杨顒所言甚为欣赏,只是性格如此,想改也难。
按《晋书》所载,诸葛亮的饭量是一天三四升,我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汉代的一升约等于现在200毫升,按三四升算,约是现在600毫升到800毫升左右。平均下来,一顿只吃200-250毫升,相当于半瓶可乐的量(500毫升装),确实是少。还有一种说法,两匊谓之升,“匊”就是两手捧的量,那么诸葛亮一顿就是吃两捧饭,基本上就是扒几口。行军作战对体能消耗是很大的,吃这点显然身体营养是跟不上的。从饭量及工作的细节上,司马懿准确地判断诸葛亮活不长,应该说此公的眼光极为毒辣。
果然,不久后,蜀国一代名臣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君山话史
司马懿判断诸葛亮身体状况的记载,以《资治通鉴》里的这段记述最全面: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大军对垒,双方主帅的一举一动、包括生活细节都是军事机密,从中可以判断出许多有用情报,司马懿很贼,看似“拉家常”的一席话,套出了两项有关诸葛亮的重要信息:一是工作量,二是饭量。
从工作量上看,诸葛亮当时已处于严重饱合状态,每天都没黑没夜地工作,十分劳累,对身体健康自然造成了很大伤害。
从饭量上看,诸葛亮每天的饭量不到10升,也就只有几升,这是什么样的饭量呢?
汉代的容量单位有升、斗、斛、石、钟等,其中10升=1斗,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中的《秦汉经济史(上)》,汉代1石=2斗,1石=27市斤,1斗相当于今天的13.5斤。
这一点也可以从考古实测得到印证,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汉代容器进行测量,汉代1斗约合今2.7斤,照此推算汉代1升约合今2.7两。
假如诸葛亮每天“啖食”量为5升,那么约合今1.35斤,如果指的是粮食的话,那这个量绝对不低。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高中学生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才33斤,居民是28斤,职工约30斤左右,诸葛亮的“定量标准”是40斤,不仅够吃,还能吃得很饱。
但使者在这里所指应该不是粮食,而是由粮食等做成的食物,以诸葛亮的身份,大概没有人专门去计算他的粮食定量是多少,大家能看到的是他每天“啖食”了多少东西,既包括主食,也包括菜、汤、水果什么的。
粮食与食物制成品之间有一定的折算比例,比如1斤米蒸出来的米饭约2—3斤,50斤面蒸出来的馒头约70—80斤,这样算起来诸葛亮的“定量标准”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还是主食,如果扣除喝的汤、吃的菜以及水果什么的,诸葛亮每天吃到的主食实在不多。如果入口的所有食物(不含饮水)都以称重计算的话,一天只给1斤多,那实在是太少了,几岁的儿童都不够。
所以说,不能通过“食不至九升”这句话简单地理解诸葛亮的实际饭量,其实这时诸葛亮吃的东西实在不多,已经处在维持正常生命线以下的水平。
干得活多、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加上饭量不行,年轻力壮的人都撑不了多久,而诸葛亮此时已经54岁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诸葛亮的这个年龄相当于现在的70岁以上。
以上这几个因素叠加,司马懿自然可以判断出诸葛亮的身份状况,知道他可能撑不了太久了。
南门太守
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明显饭量不行了,古代吃不得饭就必然是身体不行了。诸葛亮大小事务事必躬亲,每天呕心沥血的工作,但是却吃不了多少饭,假以时日的话诸葛亮的身体必然跨掉。因此司马懿知微见著,根据诸葛亮饭量大减,断定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古代的百姓当兵打仗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升官发财,建功立业;二是吃饱肚子,不做饿死鬼。行军打仗是十分消耗体力的事,因此当兵的都能吃,出土的兵马俑士卒腹部微鼓,就表明秦国士卒兵饭大,也能饮酒。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一个普通士卒一天能吃的饭量是7升,折合成今天的数量就是2.4斤;威猛的将士一天可以吃20斤左右的粮食。由此可见诸葛亮作为一军统帅才吃普通士兵一半的饭量,很明显是疾病缠身了,工作压力又在,精力消耗又多,所以诸葛亮活不长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就十分的能吃,就算七十多岁了,饭量依然十分惊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派使者去魏国察看年老的廉颇还能不能上战场,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驰骋,表示自己虽老但仍可上战场。廉颇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一顿饭还能吃一斗米(12.5斤米),十斤肉;而诸葛亮才五十多岁的人,一顿饭只能吃3升米,也就是才1斤米,那他的饭量确实是不行了。
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十分有责任感的人,军中大小事物他都亲自过问,可以说是真正的日理万机。据说军中处罚士兵的细小事务,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他每天工作到二更(晚上九点至十一点),可以说是朝兴夜寐,十分的勤劳。
正是因为诸葛亮工作强度大,责任心重,导致了他忧心忡忡,无心吃饭;而饭量小又加剧了他身体的崩溃。所以诸葛亮活不长了,司马懿能从工作强度与饭量上断定!大秦铁鹰剑士
人活着就是一种能量的平衡,有进来的,就要有出去的,这种宇宙规律在人身体上的表现就是“新陈代谢”,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永远不可能有永生不死的人,古代那种追求长生不死的人,不过是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罢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说到长生不死是瞎话,就说诸葛亮勘破自己的生死基本上也在吹牛逼,人都能活到死,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还用脱裤子放屁,掐指一算吗?
但是什么时候死,里面的确有有学问了,古代讲究阴阳平衡,,现代人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膳食平衡,说到这膳食平衡,也就与人的一生四大功课――衣、食、住、行中的“食”有关了。
民以“食”为天,吃得饱是一方面,如何吃好,保持身体内在机理最佳的平衡,一直是古人乃至现代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长生不老的目标极其荒诞,但在有限的生命内尽量保持身体能量的平衡,不因为不当的生活作息规律影响折损阳寿,却还是十分可行的。
就司马懿给诸葛亮断阳寿这事,其实主要依据就是人的膳食平衡以及身体内在的能量平衡,吃好固然很重要,只有肚子里面有食,才可能保持身体各部分正常运转。
但是,吃到肚子里是一回事,如何消化吸收又是一回事,诸葛亮是没少吃,但他日夜操劳,事无巨细,其实根本没有消化食物的时间,因此,身体的能量平衡并不因为诸葛亮一天吃了一斤大米就一劳永逸了。
过犹不及,如果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搞这么些大米下肚,不是直勾勾的打破了身体内在的“阴阳平衡”(新陈代谢)嘛,这还能有好,一天两天对于人体的影响还看不出来。
日积月累,这样极折损阳寿的吃饭方式,基本上就是在找死了,事实不也正如司马懿所料吗,诸葛亮还就是死在一个“吃”字上了!
历史三日谈
这说法是错的!诸葛亮没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个两三口而已,这才是司马懿断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归的主因。
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亲躬,比如30两银子以上的事就必须他自己过目审核了。这主要是跟蜀汉的国力有关。蜀汉总人口才100万不到,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总共出兵10万人,这等于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汉中距离产粮中心成都数千里,中间还有大量的山地,汉中再出祁山还有一段500多里的无人区。这使得蜀汉必须再征调30万人来做后勤!基本上就是整个蜀汉能够动的人都动了,这对国家财政的负担之大可想而知。诸葛亮不是舍不得放权,只是因为穷的!
除了国穷之外,责任也是大大的压力!诸葛亮耗费如此之大的代价来进行北伐,有取得成果还好,无功而返的话徒费国力,自己在国内遭到的非议也很大。所以,累能够死人,舆论压力也会死人!
优己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经典对弈经常可以听到三国的爱好者谈论,因为他们最后无论谁赢都是将会造就历史,但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虽然中道崩殂,却因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人所称颂。而司马懿就成了终结者,也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如果再给诸葛亮十年,司马懿还能赢吗?我想未必,因为司马懿很多次都是死里逃生,比如上方谷的大火,所以司马懿关键赢在了时间上。
既然说到了时间上,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桥段就是诸葛亮不远千里北伐,但是司马懿却一直固守不出,故意拖时间,当时的诸葛亮送了一件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没想到司马懿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穿了,就连他的儿子都觉得是奇耻大辱,而也是那时候司马懿敏锐的思维察觉到了诸葛亮已经等不及了,所以故意用这个去羞辱他,后来就有了司马懿打听诸葛亮饭量的事情了。
而诸葛亮的饭量真的像题目中说的诸葛亮一天吃一斤米吗?其实我觉得像诸葛亮这种地位的人肯定有吃不完的酒肉,所以一餐饭有三两米还有肉食,还有菜,我觉得提供正常人的应该是够了的。所以一天诸葛亮根本吃不完一斤米,一般都是忙的到了饭点下人端饭给他,然后吃几口就差不多了,在加上年纪又大了,饭量更加是不行了。
而三国中是这么说的,司马懿问使者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原文中的意思饭量不到一升,那么一升是多少呢,相当于现代的1.5公斤,也就是三斤米,一餐也就是不到一斤米,我想知道现代人有多少可以一餐吃一斤米?很少吧,就算是诸葛亮体型壮硕,已经那么大年纪了,也不可能吃的了那么多。
其次从“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可以得出诸葛亮在军中要管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很多小事情都要过问,加上睡眠又不好,所以司马懿推论诸葛亮命不久矣主要是根据这句话,什么事情都要管,你吃的再多,也会因为操劳过度而死,何况诸葛亮还吃的不多,所以累死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