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医院汪德清:血液网旨在解决中国“血荒”难题

  【环球网科技 记者 林迪】“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在人均血液用量、公民的献血仪式以及临床输血的数据研究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就急需一个平台可以来共享血液和临床资源,从而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促进该领域基础研究和我国行业标准的自主制定。”近日,北京301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如是说。

301医院汪德清:血液网旨在解决中国“血荒”难题

  9月15日,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尔生物医疗共同发起“中国临床输血联盟暨血液网平台生态”启动仪式。据记者了解,该联盟成立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输血多中心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面推动输血医学事业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为此,环球网科技记者就当前临床输血领域以及该联盟的相关情况对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输血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301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进行了专访。

  血液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据媒体此前报道称,曾在2010年底,中国十余个大中城市几乎同时出现血库告急的情况,血荒一度成为全国性话题。另据官方2012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只有9‰。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的水平,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

  汪德清首先指出,目前中国人口献血率达到11‰左右,而且呈现连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40‰甚至50‰的献血率还有很大差距,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献血率仍然处于中下等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人均用血量只有3ml,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30ml,这就在临床输血的源头上带来了障碍。

  他认为,造成献血率低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而且鉴于研究成果以及现实的临床需求,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的空间还很大。

  第一,献血频次上,最新国际研究显示,根据大量数据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男性两个月就可以献一次(全血),女性是三个月可以献血一次,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而目前我国的献血法规定是半年献一次血。

  第二,在年龄跨度上,我国规定的可献血年龄是18—55岁,现在最新科学研究结论是是可以到60岁,而国外是15/16—65岁都可以献血。

  第三,在单次献血量上, 我国目前控制在200—400ml,根据研究显示,献血量是可以增加到300—500ml的。

  精准输血的现实需求是一个战略难题

  “虽然我们存在血液短缺的问题,但依然要把有限的资源做到高效的利用。如何把血液在最好的时机给最需要的人用,这就需要做到‘精准输血’,这无论是对输血科还是患者的治疗来讲,都有很大的影响。”汪德清对环球网科技记者表示。

  他还建议,在现实的临床环境中,一方面,能不输就不要输血,输血能救命也能致命;另一方面,最好是输自体血。

  他进一步解释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完全排除传播性疾病,已有可统计的因输血引发的传播性疾病就有60多种。另外,输血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疾病的死亡率有的甚至高达90%。”

  “正常状态下,术后血流失500—600ml其实相当于献一次血,不影响健康,可以不输血。只有在真的超过这个量或本身处于贫血状态时,我们才考虑输血。而且,一般会建议患者使用自体血(即术前储存的自己的血液),因为自体血本身具有造血功能,还可以有效解决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重要的是还节约了血液资源。”

  他还提到,要做到临床输血的“降低风险、提高疗效”,更需要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来决定输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的精准匹配,而这就需要多方协作来解决这一战略难题。

  血液网平台生态:可用好每袋血

  “行业发展需要一个大的平台的推动,需要更多关心血液问题的组织的参与,‘中国临床输血联盟暨血液网平台生态’就这样应运而生。”他表示,“我们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培养临床的精准输血,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研发新产品,推广新理念、新技术,培养新型人才,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良效,节约输血资源。”

  据汪德清介绍称,目前,临床输血领域的设备和标准参考基本是引进国外,但中外的现实情况存在差异。他举例称,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如术前贫血调查就缺少数据搜集和课题研究,这就对我们自主制定血液标准和指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要把事情一件一件的做扎实,为我们中国人群的共识和标准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对学科发展也很有帮助。临床上的贡献就是可以把血液用好,提高输血的疗效和风险的降低 。宏观管理来讲,可以从整体把握输血的状况,如血液短缺、感染情况可以一目了然。具体到医院来讲,通过调剂可以缓解血液短缺的问题,可以用好每一袋血。”汪德清解释道。

301医院汪德清:血液网旨在解决中国“血荒”难题

  他还透露,目前医院之间是不互通的,这样就把有效的血液资源做不到有效的利用,从而造成人为的临床缺血,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提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追溯每袋血的具体情况,避免了之前“出库血不能再入库(存在质量下降、外界感染的风险)”的难题,减少浪费,是一大贡献,而这在过去是解决不了的。现在,血液被送到临床,如果不用还可以收回来,质量可控不存在这个问题。

  据了解,联盟的启动以及临床用血成果的落地,意味着海尔生物医疗血液网平台生态转型的实践,由与青大附院的共创开始,到医院、血站、行业、政府、产业、金融等六大攸关方的链接协同,血液网平台生态正在打造物联网时代下全球引领的血液共享生态品牌。

  其实,血液网平台生态的搭建只是海尔生物医疗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另外,在海尔生物医疗打造的盈康Life物联网生命共享平台上,孵化出了血液网、疫苗网等围绕大健康的生态品牌。从出生时的细胞存储到儿童成长阶段的疫苗接种,到患病时的输血救治,到衰老时的康养护理,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终身护理生态圈,实现生命健康终身服务。

  最后,汪德清主任对记者表示,在这样的平台支撑下,目前正在着手准备的一个研究项目是,提取和储存日常血液里的不同免疫细胞,把不同成分分别开发出来,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