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本文内容节选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065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梁冬

中国最大民间中医组织“正安聚友会”创办人;

正安中医创始人及董事长、传媒人;

曾任百度副总裁、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及主编;

而今,竟用毕生精力探寻宇宙真理,并以传承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终身使命。

01

同情心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了同情、宽容、共感,那么哪怕他在形式上很尊重你,哪怕他的礼仪、音乐等种种形式感的东西都做得很好,又能如何?

我们都知道,在孔夫子看来,礼与乐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此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同情心和共感力做基础的话,也是空洞的。对现代人来说,如果没有同情心,有钱又如何?如果没有同情心,装逼装得好又如何?如果没有同情心,公司上市又能怎么样?

孔夫子提倡仁——一切都以广泛的同情心为行事的基础。

仁者,仁也。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总是会有种隐隐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导致的美德有两种:一种美德是“己所欲,施于人”。具备这种美德之人的想法是,我喜欢钱,我也把钱给别人。但假如你喜欢SM,你把它施于人,就不见得是一件高级的事。另外一种美德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在我看来,它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主张。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倡导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价值主张是好的,所以非要以此来改变别人。

而另外一种世界观认为:为什么你要改变我呢?我都不想改变你,我只是尽量做到不把自己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东西给你就可以了。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02

基于同情的心法,可以应用得非常广泛

最近,小梁在看以前一篇中国某位外交官在美国的演讲。他说,在美国,有很多人对中美关系,尤其是对中国,有一个误判——他们认为改革开放几十年,都没把中国改变为他们想象的样子,因此有点儿失望,甚至有点儿绝望。所以现在决定不再改变中国,而是对中国有礼貌。

这位中国的外交官说,这其实是对中国的一个误解。中国会成为什么样子,不是谁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的,毕竟这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国家。

广东人吃着白切鸡;北京人吃着烤鸭;四川人吃着火锅,打着斗地主、打着麻将……这一切非常市井的生活,却构成了中层的价值主张和顶层的政治设计。

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99.99%的中国人都相信,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认为,民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学家喜欢照搬西方的史观,认为中国没有在民国以前发展出君主立宪制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在皇权和官僚体系之间,都有非常强大的制衡关系。你会无数次看见一些士大夫和皇帝作对,坚持自己认为的礼教道统,而皇帝未必能把他拉出去砍了。

在电视剧里你才会看到被砍头这样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大部分皇帝都不会那样做。事实上,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大部分情况下,皇帝扮演的是一个沉默的倾听者,是不轻易表态,让事情自然发生的人。


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皇帝上朝的时候,会在耳朵里塞点儿黄绢,用帽子前面的珠帘来遮挡表情,他不需要对某位大臣的动议迅速表达出爱或不爱。作为老大,轻易表态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容易被下面的人用来揣度你的好恶。

但凡你的头一动、心一动,前面的珠帘就会跟着晃动,它会提醒你保持中正之气:“皇上,中正啊。”因此,大部分时候,皇帝端坐着,用一种不说、不判断,让事情自然发生的心态看着大臣们辩论。一个人提出了动议,另外的人提出反驳意见……最后,事情的真相会在讨论中慢慢涌现出来。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专门提到了一件事——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西方所想象的完全的专制主义,即使没有发展出君主立宪制,但大部分帝王非常尊重从底层晋升上来的官员,这些人都来自民间,并不是非常权贵的世袭制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建立,帮助中国人把民间的精英、聪明勤奋的孩子一步一步地推到权利的核心。在科举制度之前,选官制度是举孝廉——根据一个人在众人中的信用评级来推荐。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的产物,并不需要被改变。而整个中国民生和政治制度核心的关键词,其实是同情——仁。

比如一个人他在朝做官,突然他的一个乡党家里父母双亡,虽然他未必对乡党这一家人很了解,但他可以瞬间感受到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突然父母双亡所带来的种种情况。也许他是基于同情,而不是为了名声去做某种资助。你会发现,这种基于同情的心法,可以应用得非常广泛。

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比如两个喝茶的人,当一方把茶倒出来的那一刻,对方还没有喝到,但其实双方就已经喝过这个茶了。对真正的饮茶人或者熟悉的朋友来说,他们会在默默无语中契合出一种对茶之味的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悟,这是两个有超强调频能力的人调出的频率。于是二人相视一笑,这也是仁,也是同情共感。

回到之前的话,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可以扩展为,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喝茶、站桩、扎针、开方、做产品、治理国家……全都是这样。

为了给大家更好的健康体验,同和靈站联合梁冬老师的自在睡觉和碳云智能,用生物科学保驾护航开展安全精准断食,10月19-26日在北京,欢迎您的加入!

梁冬|同情心和共感力构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带领你一起体会生命的美好、趣味与庄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