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汉赋在我心中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尴尬的因素,那就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余秋雨: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司马迁

大家可能看到,坊间有一本叫《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的书,这是我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课堂记录,在大陆和台湾都成了畅销书。四十七堂课,每堂都历时半天,每星期一堂,因此是一整年的课程。用一年来讲述四千年,无论怎么说还是太匆忙,结果,即使对于长达五百年的明、清两代,我也只用了两堂课来讲述(第四十四、四十五堂课)。然而,我却为一个人讲了四堂课(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堂课)。这个人就是司马迁,看似荒唐的比例,表现出我心中的特殊重量。

余秋雨: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余秋雨

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至高地位,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说,只说他的文学贡献。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余秋雨: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史记

大家说,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他又不露痕迹,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除非,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或读不懂司马迁。

余秋雨: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我曾一再论述,就散文而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支笔。他超过“唐宋八大家”,更不要说其他什么派了。“唐宋八大家”中,也有几个不错,但与司马迁一比,格局小了,又有点“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