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在崛起的過程中,一直沒有遭受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首先,還是要先糾正提問裡的嚴重錯誤:誰說近代的日本“沒有遭受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

事實上,就在西方列強朝著大清王朝不停揮刀狠宰的一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日本也沒逃了這厄運。1846年時,美國艦隊三艘軍艦,就曾威逼日本海岸。1852年時,荷蘭駐日本商館又獅子大開口,要求日本幕府修改貿易協定。可當時日本幕府閉關鎖國數百年,不知道外面變化快,只當這是洋人小小挑釁,隨口就拒絕了。然後就在1853年夏天開了眼,美國將軍佩裡率四艘大型戰艦抵達江戶,不答應要求?那就打打看!

這場號稱“黑船來襲”的歷史事件,叫封閉數百年的日本上下,瞬間就嚇破了膽。面對美國戰艦的巨大體魄和黑洞洞炮口,連多年不管事的日本“孝明天皇”都日夜祈禱,盼著能像當年元朝艦隊來襲時那樣,天降一股神風把美國艦隊刮跑。可哭天抹淚祈禱了十七天,神風終究沒來,
掌權的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慶,更是連氣帶怕送了命。巨大威脅面前,日本幕府終於認了慫,1854年與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答應了美國一切侵略要求。
這口子一開,西方列強也紛紛蜂擁而來,之後的短短四年間,俄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全是一樣套路,先戰艦壓境,再逼著日本認慫。日本幕府也索性想開,認慫也毫不含糊,
諸如《和親條約》和《安政五國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簽了一票,乾脆就想抱著西方國家粗腿來鞏固統治。西南各強藩的諸侯武士們,紛紛起來反對幕府,號稱要尊奉天皇抗擊西方侵略的“尊王攘夷”活動如火如荼。一群強藩武士也摩拳擦掌:洋人的戰艦就是空殼子,打他!
於是,1863年6月,“尊王攘夷”口號喊的積極的日本長州藩,就爆發了“下關戰爭”。當時一艘美國商船在路過下關海峽時,突然遭到長州藩戰艦的攻擊,是年7月,法國與荷蘭的軍艦路過此地後,也被長州藩軍隊一頓暴打。當時這幾艘不明敵情的西方船隻,都是捱揍後倉皇撤退,也叫日本方面大為振奮,沒想到振奮了沒幾天,人家就還手了。

是年7月13日,先是美國戰艦“懷俄明號”殺到下關海峽,就憑這一艘軍艦,就把長州藩兩艘“重炮大船”輕鬆擊沉,連號稱火力強勁的日本龜山炮臺,也被打成了稀巴爛。七天以後,法國艦隊也找上門報仇來了,兩艘法國以勝似閒庭信步的方式,輕鬆把長州藩所有炮臺毀了個遍,還派了二百五十名法軍士兵上岸,把長州藩陣地的彈藥全都扔海里。這仗,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

遭到輕鬆吊打的長州藩,這下也沒了底氣,1864年,面對美國法國荷蘭十七艘軍艦的上門威脅,長州藩咬牙籤署《下關協定》,幾乎喪掉一切主權,十足灰頭土臉。

也就是在長州藩捱揍一個月後,同樣號召“攘夷”的薩摩藩,也捱了胖揍,是為“薩英戰爭”。1862年時,四名英國遊客在薩摩藩遭襲,1
863年8月,談判破裂的英國,一怒派艦隊殺來,激戰中薩摩藩的造船廠與火炮廠,幾乎全被英國軍艦摧毀。當然,比長州藩稍有點面子的是,薩摩藩的大炮,到底擊中了英軍幾炮,給英軍造成了六十多人的傷亡。但這點傷亡,也無力扭轉敗局,是年11月,薩摩藩向英國咬牙賠償兩萬五千英鎊損失,算是認輸了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激烈戰鬥裡,有一位炮臺上送炮彈的小兵,也因此大開眼界,開始了不凡的戎馬生涯。他就是四十多年後,率艦隊痛擊俄國的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

而同樣開眼的,是薩摩長州這些日本諸侯武士們,先前滿腦子傲慢,嚷嚷“攘夷”的他們終於被打醒,然後有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以及更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曾經同樣被打的很慘的日本,這才開始了自強之路。所以說,捱打不可怕,能不能被打醒,醒來後奮起直追,才是最重要。

我們愛歷史


為什麼日本在崛起的過程中,一直沒有遭受西方列強的武力入侵?其實這個事也比較簡單,因為首先日本本土資源匱乏,進行入侵殖民收益太小。其次是日本即使在閉關鎖國時代,因為其人口極其稠密,而且幾乎一直有比較統一的中央政府,所以其武力也一直比較強。而第三就是日本的民族特質,即他們用極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國家的現代化,留給西方國家反應的時間太短。


日本本土的吸引力

其實有一些基本地理常識的朋友都知道,日本本土的能源是非常匱乏的,其本土除了有一些銅礦和銀礦之外,其它自然資源幾乎完全沒有。日本本土土地極其狹小,而且相對來說並不處於特別重要的航路之上。同時日本卻人口眾多,人口密度極大,日本的文明發展水平又始終明顯高於東南亞地區,而且從15世紀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一直到德川幕府時期以及後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都有相對比較強大的中央政府存在,除了明治維新期間時間非常短的幾年,幾乎沒有爆發過內戰。

世界資源地圖,日本並沒有值得一提的資源存在,對殖民者吸引力很小

而這幾個因素疊加,就決定了日本對西方殖民者來說進行殖民的性價比太低,因為日本眾多的人口和相對強力的中央政府使其可以很快在外敵入侵時組織起數量很大的軍隊。而沒有內戰也意味著西方人沒法採用像英國殖民印度時那樣的拉一派打一派的戰略,也就是沒法合縱連橫,逐步侵蝕日本的領土。而且日本人自古尚武,即使在閉關鎖國時期,也特別注重學習西方的武器技術,很早就開始仿製葡萄牙火槍,所以其軍力在明治維新之前就不弱。但其實即使這樣,在早期葡萄牙人其實也曾經在日本把很多人抓走做奴隸,只是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對葡萄牙人進行了嚴厲警告之後,葡萄牙人在日本進行的奴隸貿易才在公元1590年代停止。

日本在殖民者在亞洲擁有強悍實力之前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避免了被殖民地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命運

日本本身的防範

日本沒有被殖民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本身的防範心極強。其實在公元15到16世紀的日本戰國時代,西方傳教士也曾經大量來到日本,對日本人傳教,使相當數量的日本人皈依基督教。而從後來的歷史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傳播其實也是和西方人的殖民擴張緊密相伴的,所以其實當時在日本,一些西方的傳教士也曾經積極地介入日本政治,從事推翻一些大名統治的活動。

日本曾在200多年的時間裡強力打擊基督教勢力,堅守本土文化,使外來殖民者殖民難度極大

但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立即對日本的基督教勢力進行了嚴酷打擊,而後來的德川幕府也繼承了這一政策,使基督教在日本幾乎喪失了所有政治影響力。這使得西方人自始至終在殖民時代也沒能通過基督教在日本民間建立起支持勢力,所以更進一步增強了其殖民日本的難度。直到今天,日本還是全世界基督教信仰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日本的迅速崛起

而最終雖然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意識到自己閉關鎖國已經沒有前途,接受了美國海軍准將佩裡強加的不平等條約。但在這之後,日本卻很快在全國形成了一致的認識,即必需儘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所以十幾年之後就出現了明治維新。但因為日本在革命之後,沒有出現中國後來出現的軍閥割據局面,抗拒革新的勢力很快被消滅,也使西方沒法像後來對付中國那樣利用不同軍閥之間的混戰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

無論明治維新前後,日本都存在強力的中央政府,使外國很難下嘴

而日本的新政府實現現代化的決心又非常大,利用官方力量派遣人員到海外學習各種技術,同時從上到下強力推動各種革除舊習的活動,使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也進行的非常迅速,其速度基本是世界歷史上最快的,沒有之一。從公元1868年明治維新到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可以說日本只用了不到30年時間就基本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在甲午戰爭結束贏得鉅額利益之後發展又出現加速,留給西方列強的反應時間太短。同時當時不同列強在日本也存在相互之間的利益衝突,誰想吞掉日本都會遭到其它列強的反對,因此也很難實現對日本的吞併。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很快實現工業化,也使歐洲列強無力再入侵其國土


所以整體上來說,殖民日本較低的性價比,日本始終存在強力的中央政府,以及日本急速的現代化進程,都是日本在崛起過程中沒有遭到西方列強武力入侵的主要原因。而且最後再說兩句題外化,就是歐洲列強其實對東亞地區自始至終也沒能成功殖民,殖民程度最高的中國也只是達到了半殖民地的程度,而且也主要是列強利用中國軍閥混戰達到的成果。像實力弱到不能再弱的朝鮮半島,在甲午戰爭之前也曾利用和日本類似的策略(只是沒有現代化改革)成功地避免了被列強入侵的命運,所以日本沒被入侵其實也不值得太驚訝。


桃花石雜談


不是沒有,1853年美國黑船叩關,就是日本面臨的第一次西方武力入侵,當時的美國的態度是很強硬的,直接告訴日本:“你最好別反抗,反正你叫也沒用!”最後日本就是一聲沒叫,還很享受的與美國人簽訂了《日美友善條約》。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然,名字包含“友善”的條約並不友善,不過是刀架在脖子上的城下之盟,好來自己說了不算,只要按照美國人說的配合就是了。

在與美國人成為“好朋友”之後,英國、俄國與法國接踵而至,仗著船堅炮利,爭著搶著要與日本成為“好朋友”。國人對於這樣的場景肯定不陌生,甚至說熟悉的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

這不就是晚清政府時期與西方列強的相處之道嗎?明明被強姦了,還要裝著很享受的樣子,列強環伺之下,“弱小”必定是被欺壓的同義詞。


眾多周知的是日本人由於是島國,國內政治局勢並不如中國複雜,所謂船小好掉頭,日本人決心轉型,無論是難度還是進度,都比中國要簡單許多,順利許多。

而且日本是正兒八經的“掉頭”,日本的最高權力本來就在天皇的手中,只是後來幕府將軍做大做強,依靠手中的權力架空了天皇上百年。

現在日本的幕府眼看要把國家帶向萬劫不復的境地,當時鬱郁不得志的日本武士階層便想著倒騰倒騰把權力重新弄到天皇手中,他們也能在政權倒手的過程中,混水摸魚,改變自己的地位和社會處境。

結果自明治天皇上位後,實行資本主義改革,日本還真很快擺脫了西方殖民者的威脅,並依葫蘆畫瓢走向了殖民道路!


歷史三日談


提問有誤,整個19世紀後半期,日本遭受的西方入侵併不少,只是趕上了明治維新,自己爭氣,實力不斷強化,在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國家很快就把強佔的租界和那些治外法權都還給了日本。

當然,大清國遭到了幾次西方國家的大規模武裝入侵,日本倒是沒遇到,基本上,列強只要提出要求,最多加點威力威嚇,日本幕府和後來的天皇政府基本上都會接受。

美國佩裡艦隊逼迫日本開國後,日本幕府在1858年與美英法荷俄5國簽訂了《安政五國條約》,陸續開放了長崎、橫濱、神戶、新瀉、函館等5處港口。接下來的幾年,又陸續開放了東京、大阪等港口,並相應地設立了外國人的租界。

1880年,明治維新完成,政治、經濟上完全參考西方體系,並建立了西方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整體,基本完成了一個近代化國家的轉型,漸漸地,西方國家繼續保留這些在日本的特權有些不合時宜。

日本在打敗大清後,還上演了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這時候,列強已經把日本視為一個具有威脅性的地區強國了,到了1899年,列強們也就知趣地把那些特權還給了日本,又過了6年,日本在打敗了俄國後,正式晉級為帝國主義列強俱樂部成員。

當年日本的貧瘠和狹小,讓列強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興趣不大。

在美國艦隊叩關之前,日本是一個有260多個藩國(諸侯)的國家,幕府對全國的統治力很弱,甚至不如大清對地方的統治,藩主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一切大權,表面上效忠幕府將軍。

而自從德川幕府建立之後,日本境內已經200多年沒有什麼像樣的戰爭,最多是藩主之間的攻伐,此時的日軍實力,面對西方軍隊是毫無抵抗力的,幾千英法聯軍,照樣可以打下京都、佔領江戶,沒任何問題。

但是日本太窮了,曾經盛產金銀的日本,此時的金銀礦資源早已枯竭,而由於日本的金銀比率長期與國際市場不匹配,在西方國家的大肆套取下,日本曾經豐富的金銀大量流失。

這個時候,放眼望去,日本幾乎沒什麼東西能讓列強看上了,至於地理位置,日本孤懸東北亞的海外,也不是什麼通商通航要道,在此情況上,大規模武裝入侵顯然很不划算。只要日本能開放門戶、接受不平等的貿易、開放租界,對列強來說,就可以了。而事實上日本也確實都按西方列強的要求做了。

在40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從幕府統治到天皇統治,一邊喪失主權,一邊強大自己,最終收回了主權,並擠進了列強俱樂部。


雲中史記


其實當時的亞洲就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中東地區。

上世紀70年代,中東地區當時前蘇聯和美國劍拔弩張,但是誰都不敢開第一槍,手裡頭積壓了很多軍事裝備,卻很難驗證這些軍事裝備的實戰效果。因此不斷地將這些先進的軍事裝備扔到了中東,讓他們去驗證一下,這樣的話造成中東很多小的國家,卻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軍事裝備!

日本崛起的那一段期間,當時的歐洲實際上也是這種情況。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英國,法國之間保持著那種劍拔弩張的態勢,但是誰都不敢開第一槍,雙方都想驗證自己的軍事理論,也知道軍事武器在不斷的發展,也需要實戰,所以不停的投資日本和當時的清政府,包括將一些先進的武器都交給了清政府和日本政府。

所以說當時北洋艦隊和日本的艦隊相遇的時候,看起來是亞洲兩個比較落後的國家進行鬥爭,但事實上是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兩套軍事理念和軍事裝備之間的對決。

這一點美國人是同意的,英國人是同意的,法國人是同意的,德國人也是同意的,全世界都拿你們兩個國家當做實驗的小白鼠,知道你們工業底子薄,知道你們沒有那一方面的先進的技術作為技術儲備,所以放心大膽地把這些武器扔給你們,你們拿著去玩最好打一架,死再多的人我都不管,只要把實驗數據給提煉出來,至於說接下來你們拿著這個武器找你們主子的造反,不可能的事情,你們連這些武器都造不出來,更何況去找我造反呢?

況且這個日本人還挺乖巧的,乖巧的像一條狗一樣,不信的話可以去看一下。二戰結束以後,日本裕仁是怎麼對待麥克阿瑟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日本在推行明治維新以後,全盤都向西方看齊,吃的住的,全部開始西方化,對於西方來說,那當然是一個全盤接受西方化,接受他們的文化的日本,更加友好兒一個固執己見,仍然還抱著自己老死的那一套的中國人,反倒顯得有一些迂腐不化或者是合作的很不開心。

結果,日本和中國一絕雌雄分出勝負了,這個時候歐洲反倒陷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裡面去了。英國和德國人趕緊去找盟友,去要資源,這個時候你拿著一車橡膠去跟德國人去做交易,德國人巴不得把他整條軍事武器生產線全部讓給你。

所以說,日本在這個時候左右逢源。與此同時,利用清政府交給他們的那兩億兩白銀的賠款,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和科技,可以說將悶聲發大財,做到了極致,這個時候,英國人面臨的是美國人的崛起,美國人開始下亞洲市場傾銷他們的商品,英國人迫於無奈之下去找日本人合作。

曾經的學生一下子就變成了英國的合夥人,這地位的差距不是一個檔次的。日本人自然是獅子大開口,明確的告訴英國人我可以幫你們簽字。美國人,但是你得付出一點代價,比如說我底下的工業實力有點兒不夠,或者是我手裡邊缺少兩件趁手的兵器,你看這個東西是不是能夠給我?

英國人給了日本金剛級巡洋艦,並且把整個一套金剛級巡洋艦,包括他的大炮的技術全部轉讓給了日本!日本通過金剛級巡洋艦發展出來一系列的作戰艦隻,由此開始稱霸太平洋東部海域。

從此以後,英國人的作戰艦隊,美國人作戰艦隊再也無權干涉日本人的作戰行動,日本的艦隊開始進入了跟列強平起平坐的時代。自華盛頓海軍條約。約定英國,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五個國家在太平洋上面的海軍噸位比大概是5:5:3:1.75:1.75。

當然,這一條路看起來十分簡單,看起來就像是分析國際局勢,只要左右逢源去找人要東西就行了。但事實上日本人在這其中付出的心血,絕對是讓人感覺到有一絲不寒而慄,當慈禧還是那一百多道菜喊著沒有菜的時候,日本名字為了能夠購買一艘比較好的戰艦,選擇一天只喝兩碗粥,最後,中日甲午戰爭打完了日本名字就喊了一句話,我終於能夠吃一頓像樣的飯了。

一種奮鬥的精神著實讓當時的中國人感到汗顏啊!我們國家比他大我們物產比他們豐盛,可是最後呢,被人吊起來打,這是為什麼?原因便在於有人撓了撓自己的臉皮,感覺臉皮還挺厚的日本人打得過我們就打的過我們吧,大不了往地上一跪,是不是?一種劉禪敗家子兒的味道,那一種敢於和天作鬥爭的精神,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才把它重新撿了起來。

西方人說我們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現在的我們呢?


漩渦鳴人yy


日本的崛起中,內部動力是主要因素,但沒有遭受入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面臨著遭受入侵的危險,特別是南部的薩摩和長州兩個地方軍閥(藩)對“外夷”強制下的開國多有不爽,曾屢次挑戰列強,並最終於1863年薩摩和英國的戰爭(薩英戰爭)。戰爭規模不大,在英國和隨後列強聯合艦隊的攻擊下,薩摩的防備不堪一擊,迅速戰敗。不過,戰敗後的薩摩和長州倒是痛定思痛,深感與列強在各方面的差距(首先是軍力和產業),反而成為隨後明治維新的主要動力。

薩英戰爭的慘敗讓日本更加清醒(鴉片戰爭中看似強悍的清朝居然如此不堪一擊,這對日本的震動很大,也間接認識到了)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弱小,在強大之前,與列強在戰場上進行較量實屬徒勞和無益,所以很快採取了“不抵抗”(更確切地說,不進行無謂的直接軍事抵抗)的方式,轉而重視發展國內經濟,“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等口號都可以看出,當時比起“攘夷”,日本的重點更在於學習和追趕。在西方列強眼裡,“守規矩”和“愛學習”的日本確實沒有多少武力入侵的必要。

說到這裡,還必須看到西方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主戰場還是在歐洲、中東、非洲和亞洲的中國。特別是在東亞,列強最初的目標都是清帝國,而只是把日本作為進軍中國的一個跳板和基地,所以多不重視,誰也沒有想到日本會如此迅速地崛起。可是一旦崛起後(主要標誌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列強就開始把日本作為亞洲的主要假想敵了,軍事手段也就自然被納入了對日政策的範疇之中。


流星聊扶桑


知史局 問答【2017】56號

眾所周知,在西方殖民世界的時代,亞洲只有一個國家未被殖民或半殖民,那就是日本!日本不但未被西方列強殖民或半殖民,而且因資源、地形等原因而不被西方待見,最終乘後殖民時代的東風,在夾縫中異類模式崛起。

當然,不管你是否意外,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奇葩的所在!

(二戰時,大日本帝國的勢力範圍)

下面,知史局就根據題主的約定,詳細分析下二戰結束前,歐美為何靠武力將中國等亞洲國家變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而始終沒有去武力入侵日本?

西方曾考慮武力殖民日本,但“先遣部隊”反饋回來的情報以及實際嘗試,最終讓他們全部放棄殖民日本

當初的日本和滿清一樣,西方列強要求通商之前,先是派地質學家、氣候學家、生物學家進行“探路”。最終反饋回來的情報左右了列強的決策,因兩國地理、礦產、氣候存在顯著差異,西方似乎更對中國有興趣。

西方探路者發現,日本作為島國,根本沒有像樣的礦產如鑽石、黃金,也沒有象牙、橡膠,更沒有適合發展成為種植園的大面積耕地。西方列強殖民他國的首要目的不是土地,而是利益。歷史也證明,西方式的思維,即與其耗費巨大的資本和人力去維護不正義且可能不長遠的統治,不如放棄殖民,直奔利益而去。

(當初,春風得意的日本天皇裕仁)

更讓列強“遺憾”的是,日本的自然災害聞所未聞,一年裡地震不斷、海嘯頻發,霍亂、洪水、暴雨幾乎是家常便飯。之後,美國、俄羅斯等還派過軍艦去威脅日本,但均遭遇大地震和大海嘯,一場災難就可能毀掉所有利益,讓誰也受不了。期間造成俄羅斯軍艦“迪阿娜號”沉沒,其它國家見狀躲之不及都放棄了殖民日本。這和元朝多次派海軍征討日本,因海上風暴折戟敗北如出一轍。

西方的放棄,讓日本因“禍”得福。日本見識了列強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強大,並自主開放,努力學習西方,最終以後發優勢,快速崛起為世界史上最後一個帝國,並開始了侵略、殖民的征伐之路。

日本資源匱乏、多地震、海嘯,為了快速追上西方,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日本一廂情願提出“大東亞共榮圈”,將亞洲、大洋洲等列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未得亞洲各國響應,便啟動“戰爭機器”,開始從西方列強嘴中“虎口奪食”,西方列強考慮自身利益,便放任不管。

日本從卑躬屈膝的向西方學習,再到崛起,翅膀硬了後做的第一件事和西方列強硬碰硬,先是提出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第一步佔領朝鮮吞併臺灣和東北,第二步佔領中國全境,廢棄首都東京定都北京,第三步侵佔印度,殖民亞洲大部地區。

(日帝國海軍著名的戰列艦——妙義號)

日本製定的這一計劃,就是想將日本從貧瘠的島國變成一個擁有廣袤陸地的國家,即日本所稱的“大陸政策”。在西方列強的慫恿下,日本通過一系列侵略行為,佔領了英國、法國、俄國等在亞洲的一些傳統殖民地,日本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當然,西方列強的這種慫恿,也讓自己吃到了苦果。日本也靠這種方式,使其在二戰結束前,始終未被西方殖民。相反,日本卻反殖民了西方列強的不少“領地”,讓西方尷尬和痛恨!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不知如今的歐美是否會因曾經的“放棄”,而感慨萬千!


知史局


日本在崛起過程中,同樣受到了歐美武裝侵略,基本西方列強都分別去了個遍。

以上有人很詳細回答,我就不廢話了。

說幾句題外話。

日本之所以後期沒有受到繼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一是他們遵守規則,二是正面自己的落後自強革命。

現如今有很多狹隘的憤青。我知道會招罵,但這是事實。

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許多人都知道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南京條約之前有個廣州和約,條款跟日本的英薩和約接近。日本人簽了,遵守了,事件沒有進一步擴大。但是我們中國簽了合約,不遵守,才導致後面的南京條約喪權辱國。有很多人嚷嚷說不平等。這種觀念是錯的,談判本來就是實力的繼續。弱肉強食,打不過別人就沒有資格要求平等。你想平等,你就改變自己,靠嘴巴叫是沒用的。所有認可的條約都是現實的體現。你可以說條約是屈辱的,要麼不籤,要麼有實力之後改簽,但不能說是不平等的,更加不能簽了之後不遵守。口口聲聲不平等,意味著不承認現實,灌輸這種概念對後代非常可怕。

再說南京條約。我們的教科書強調的是割地賠款,我們背誦的也是割地賠款。但是,所有條約的最重要條款都是放在最前面。請問誰記得南京條約的第一條和第二條是什麼?是對人權的保護,是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這兩條是平等的,是相互保護的。重視人權和私有財產的保護,恰恰是現代文明的標誌。英國人為我們打開了文明的窗戶。我們帶著仇恨和憤怒把它關上,然後躲在小黑屋裡畫個圈圈詛咒他們。

日本人感謝黑船事件,感謝歐美給他帶來了文明。中國人只記得屈辱,自以為聰明的裝神弄鬼逃避責任。

所以日本強大了。所以滿清更墮落了。


兔子兔子耳朵長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事實上日本在黑船事件發生之後也遭到了列強的入侵,比如下關、薩英戰爭,日本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服膺強者,因為他們的土地狹小貧瘠,對於生存的需求非常強烈,因此背靠強者可以使得獲取資源的難度大大降低,所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幾次對外戰爭中都非常務實,核心辦法就是打不過就抱大腿,要錢給錢,要條約籤條約,反正就是不打了,列強當時是帶著貿易的任務來的,一看你日本市場根本比不上鄰居清國,因此也沒怎麼放在心上。

黑船事件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 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在甲午之前,日本普遍被認為是非常弱小的,但是那幫維新派卻抱著打不過就抱緊他的原則偷偷地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到甲午戰爭,日本已經脫亞入歐進入列強的行列,在一點上,因為旁邊清國實在太肥,日本的存在感被降低了很多,屬於悶聲發大財的那種。

明治天皇

再有就是馬關條約之後,一個強大的日本已經展現在列強面前,那麼,此時看到崛起的日本,列強們什麼反應,第一個就是打壓它,比如不允許日本在甲午中進入北京,以此傷及列強在華利益,另一個就是《馬關條約》簽訂後,俄法德立刻干涉,要求日本把到手的遼東半島吐出來,日本試圖讓一些步保留旅順港,但是列強態度強硬,最後不得不把遼東全部退給清國。

其次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是非常巨大的,為了制衡俄國,列強不得不允許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繼續發展,因為俄國和日本在遠東都是有領土要求的,俄國此前在東北已經攫取了太多利益,並且始終以遠東的不凍港為目標,不斷加快侵佔東北的進程,這被列強認為有吞併中國的危險,因此刻意培植日本實行制衡戰略,遏制俄國在東北的勢力發展,事實上也被貫徹的很好。


爾朱大魔王


這個問題提得有點眼界侷限性了。

首先從大歷史來看(從1850--2017),打斷日本崛起,並武力入侵日本的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並延續至今的(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的)。有誰能否認美國武力佔領日本,改造日本,控制日本這一客觀歷史事實?

其次是從細節歷史來看,日本並沒有躲過西方列強的搶劫,只不過是沒有我們被侵略的歷史深而已。請看一些細節。 1858年日本與美英法荷俄簽訂《安政五國條約》,被迫允許開放長崎、橫濱、神戶、新潟、函館五處港口。1859年至1869年之間,這五處港口和東京、大阪陸續開埠,設立租界,到1899年,西方國家將這些在日本城市的租界交還日本,同期治外法權一併廢止。

至於說日本崛起的前期為什麼沒有遭到大規模外部勢力入侵,歸根結底是當時日本可搶劫資源貧乏,地理條件不好(只有俄國想侵佔它,但俄當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英法德俄正在全力集中在中匩,美國在美洲--且他自己也不是很強)。當時日本邊上的東亞大陸(中匩和中南半島)把整個西方列強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假如日本當時比大清還富有,即使她民族再優秀,骨頭再硬,也躲不過被滅的命運的。換句話說,她當時的貧瘠給了她歷史的一根救命稻草:幾乎所有的列強都沒有看上她。

她在崛起的中期,除了民族個性外,她投靠英美是外交上做出的比較正確的選擇。可以說,她抗沙俄和侵華都得到了英美相當大的支持。中後期,有一件事情,我想提,那就是1931年的東北。可以說,日本敢做這件事,得到美匩的大力支持。在這個事件中,美國對匩民政府施加了巨大壓力。沒有這個壓力,也許中日對決在918就開始了,也不會等到1941.12.8才宣戰。

在她崛起的後期,她與英美蘇的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不是她打敗他們,就是她被打敗--武力入侵不可避免。

二戰的結局,可以說是多國武力侵入日本,打斷她成為超級大國的美夢的結局。可以說,這是她後期外交政策失誤造成。至今,日本歷屆政府首相都在為實現“國家正常化”努力不已,親美--親華--親美:看看安倍晉三的努力,你就知道日本為這個尊嚴有多努力了。總而言之,日本今天不是一個正常的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