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恐慌症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抗抑鬱圈」

一起給抗抑鬱症路上的人加油!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恐慌症

恐慌症為什麼叫“恐慌症”,就是因為發作時通常是毫無預警的,病人在短時間內出現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強烈症狀,極端不舒服到彷佛快要昏倒或快要死掉一樣。但病人送到急診時,症狀可能早已緩解,各項檢查正常,然後急診科醫師會先告訴病人這是“過度換氣”。但如果短期內第二次發作,病人開始擔憂會再度出現恐慌症狀,這時就要考慮是“恐慌症”了。

有些人還會出現“特定場所恐懼症”,在人很多的賣場、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電梯、開車上高速公路、搭飛機、到空曠的野外,就開始出現恐慌感覺。有些人會因此封閉自己的生活,不敢外出;有些人怕恐慌發作後有點丟臉,不太喜歡出門。有些人因此出現抑鬱症。

恐慌症跟體質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恐慌症

有些人就會問,為什麼我會得恐慌症,是因為壓力太大嗎?但許多人莫名其妙得到恐慌症,許多人壓力超級大卻從來沒有恐慌症。目前醫學界傾向認為恐慌症跟“體質”有關,但對治療反應不錯,80%的病人治療一個療程後,就可以恢復到病發前,完全沒有症狀,或有些輕微的症狀,但可以靠意志力掌控住。

罹患恐慌症的人大約佔全人口1~2%,但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有恐慌症,長期忍受恐慌症的不舒服,或因此不敢外出。其實,在精神科疾病裡,恐慌症對藥物的反應算是最好的。

恐慌症發作嚴重時就像到鬼門關走一趟,會在病人心中留下恐怖的陰影。這時我會安慰病人:“這是自律神經系統一時間亂掉了,但器官是好的,所以你到醫院檢查都正常。”但強烈的恐懼經驗會形成“身體記憶”,讓下次一點小事又引發電流“再來一次”,可能會越發作越嚴重。這時要先靠足夠的藥物阻斷症狀,讓身體忘記這件事情,三個月後就可以試著減藥。多數病人這時會不斷點頭,同時逐漸能放鬆心情,不再過度擔心。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恐慌症

恐慌症屬於焦慮症,“血清素藥物”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精神科醫師常會開來治療恐慌症。但血清素藥物“修復大腦”的作用有時要等兩三星期,所以會加開一些抗焦慮藥物緩和恐慌症狀。只要能找到適合體質的的血清素藥物,正常睡眠、正常飲食,少喝咖啡、濃茶,一個月內會有顯著改善,90%以上病人在服藥三到六個月內可以完全停藥,不會再有強烈發作。

除抗用藥物、以及給予病人正確認知外,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也可改善恐慌症。當焦慮症狀出現時,臨時服藥還得等藥物消化吸收,但腹式呼吸可在五分鐘內就讓輕微的恐慌症狀緩和,不會猛烈爆發。不過,由於我們很難預知下次恐慌發作是“輕微的”還是“嚴重的”,最保險的方法,還是先接受藥物治療,然後開始練習腹式呼吸。

恐慌症病人常伴隨強烈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但器官本身正常,醫院檢查也都正常。有些病人剛進診間時,因為恐慌症狀不斷重複出現導致全身發抖、無法剋制,擔心自己得到重大疾病。但在治療後,多數人很快就恢復平靜,只剩下偶爾出現的殘餘症狀。及早察覺自己得到恐慌症,及時看診,我們並不需要害怕恐慌症。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恐慌症

T i p s:如果你感覺長期有壓力,也可以做焦慮傾向測評,瞭解壓力對你身體狀況的影響。通過專業指導幫助儘快消除壓力,在焦慮症狀還不算嚴重時早點解決,可避免症狀越來越嚴重。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恐慌症

推薦:專業抑鬱症自測(付費)

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使用簡便,並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鬱患者的主觀感受。請根據你過去一週的實際情況作答。

本測評是臨床上評定抑鬱狀態時應用得最為普遍的量表,多方面評估抑鬱症狀表現及程度。並針對症狀程度提供指導建議,幫助你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走出抑鬱症的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