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江蘇掘港國清寺重現天日

經過約一年的地下考古發掘,千年古剎江蘇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重現天日”。考古專家在此找到三處始建於1200年前唐宋時期的土建築臺基遺蹟,印證其是最後一批遣唐使、“日本天台宗三祖”之一高僧圓仁入唐求法的起點。

公元9世紀,圓仁法師隨日本最後一批遣唐使團入唐求法9年,足跡遍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許多名寺古剎。其中,公元838年他在南通“掘港”登陸,在國清寺逗留數週。

在唐期間,圓仁法師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錄了唐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況,與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和意大利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並稱為“世界三大遊記”。

“圓仁書中涉及在中國到過的重要地點大約有10處以上,但是目前真正有唐代考古遺蹟的,只有掘港國清寺,足見其意義之重。”本次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說。

新的考古發現包括唐宋時期的國清寺各類遺蹟10多處,出土文物標本近千件。“此前,長江下游特別是近海地區的唐代寺廟建築遺址不多。而這次考古發掘是南方地區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一箇中等規模唐宋寺廟的整體佈局,因此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他說。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揭示了許多隱藏的大歷史。“唐宋國清寺建築遺蹟及相關文化遺存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空間標誌點。”賀雲翱說,它的研究關乎日本遣唐使活動、中日天台宗文化關係史和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線的“重新認知”。

比如,此次考古新發現與《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及國內文獻《掘港鎮志》、如皋縣誌等的記敘相互印證,解開了圓仁所述的隋代開“掘溝”的歷史疑點。

“沒有掘溝就沒有掘港,沒有掘港就沒有國清寺,這是一個邏輯關係。”賀雲翱說,因為只有通過“掘溝”運河聯通了海洋,才帶來了遣唐使等外國人,才有了通關及接待的行政需要,才會興建國清寺這樣重要的“國寺”。

“因此,唐宋國清寺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上的重要一環,它實證了日本、東海與掘溝運河、中國掘港、古運鹽河和大運河、揚州乃至長安的聯繫,特別是中日交往中的遣唐使歷史。”賀雲翱說,這是此次考古發現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在中日佛教的交流史上,國清寺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它是佛教進入中國後開創的第一個流派——天台宗的祖庭,取名自隋煬帝“寺若成,國則清”的期許。到了唐代,稱為國清寺的寺廟只有兩個,一個在天台山祖庭,一個就在如東掘港。掘港國清寺主持行滿大師是日本天台宗開宗者最澄大師的老師,而圓仁又是最澄的弟子。

賀雲翱說:“中日曆史上這些高僧們有著怎樣的活動?他們究竟如何發生了情感、產生了彼此的關聯?將是這次考古發現中很重要的啟迪。”

遣唐使為公元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往唐朝的使節,包括留學生和僧人。文/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