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刘公岛,让心情再沉痛一次

传说,汉朝末年皇子刘民一支,为躲避追杀,一路辗转,落脚于此,后世人称刘公岛。

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它是前北洋水师指挥部所在地,是中国近代沦入半殖民地的耻辱标记。一百二十年前的一场中日战争,那个号称世界第四,亚州第一的海军,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写下耻辱,留下痛苦的。

到刘公岛,让心情再沉痛一次

船行十多分钟,即可登岛。因为是第二次来,许多景点也都熟悉:北洋水师提督署、甲午战争纪念馆、铁码头、兵营、水师学堂、电报局、丁汝昌寓所、旗顶山炮台、克虏伯大炮及弹药库、洋人一条街及不少欧式建筑也都历历在目。岛上的原住民迁得所剩无几了,这当然是为发展旅游的考虑。

又乘船环岛一游,看了些海风激浪、浪拍山岩、岩集海鸥、鸥鹭击水、水产养殖。可惜到环岛游时,多数人经过了半日地折腾,已显疲乏,在梦中与海神相会去了。

萦怀于心的不是岛上旖旎的海天风光,深远的海洋文化,倒是北洋水师那么大一个作战系统,咋就那么不堪一击,百年来说法不一。

有说是朝廷为给西太后庆祝生日,将海军经费修了颐和园;有说海军素质低下,竟在炮管上晒裤子;有说海军孤军奋战,危难时刻山东巡抚不救援,坐等海军覆没,因为山东和直隶巡抚分属两个政治派别,相互拆台;有说丁汝昌指挥失机,排兵布阵错误,摆了一个横阵迎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有说海军弹药不足,且不少炮弹里边装的不是炸药而是沙子;有说部分舰艇管带贪生怕死,临阵逃跑等等。

到刘公岛,让心情再沉痛一次

也许兼而有之,也许子虚乌有。就说在炮管上晒裤子吧,最早是日本一个退役将领在书中讲的,说自已在海边看见,访日的大清国定远号舰艇炮管上有水兵晾晒衣裤,由此断定,大清舰虽先进,但官兵素质低下,不足为惧。后来旅日学生田汉在中国发表文章引用,国内一片哗然。据后来学者研究,并做过实验,以炮管的位置及粗壮,根本无法晾晒衣裤,晒衣一说,据从何来?炮弹装沙子说,那本是一种不爆弹,只靠弹丸打砸对方,沙子是配重物,并非偷工减料,况且,就是这样的炮弹,大清国也自已造不了,全是从德国进口的。官兵贪生怕死说,并无实据,后世当还先烈一个公道。

至于政治腐败倒是事实,清流派与实力派、保守派与洋务派的斗争一刻也没停止过,且复杂而尖锐,军事准备处处受阻。倒不是大清国没钱,而是不谙世事的清流们,拼了命的叫嚣,钱花不到添舰买炮上来。空谈误国啊!还有,就是北洋水师,完完全全一个舶来品,包括舰艇上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都是从外国购买的。指挥官、技术人员、重要岗位的战斗员全都是从外国培养,就连舰艇上的餐具也都是钢碗刀叉,日常对话也全部用英语。要说先进,先进得够离谱了,要说脱节,和当时的中国现实脱节得更离谱了。曲高和寡,先进得成了异类,脱节到国人望尘莫及,不失败怕也难怪。

到刘公岛,让心情再沉痛一次

总之是败了,而且败得再无还手之力。一纸《马关条约》不仅使大清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失去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了胶州湾和辽东半岛,两亿两白银也装入了日本人的口袋,还有后来还辽的三千万万两,要知道,两亿两三千万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一出一入,亚洲的天平失去了平衡,日本如疯狗注了鸡血,愈发亢奋狂躁,大清则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李鸿章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恶名。

李鸿章冤吗?不冤也冤。毕竟,北洋水师是他一手缔造又在他手上败落的。要说冤,派谁去日本谈判,能扭转失败的事实?谈出一个有利于大清的条约来?据说李先生为压低对日赔款,苦苦哀求、老泪纵横,求五千两权作路费也未得。想当年,咱老李出访欧洲,那个派头、那气势、那风光可不是一般国君能比得了的。说是到大英帝国,伊丽莎白女王设宴招待,席间,老李失手一口菜没夹稳,掉在汤碗里,汤水四溅,正在尴尬间,女王也有意将菜掉在汤碗里,重复了李大人的动作,英国大臣见状,纷纷效仿,解除了李大人的尴尬。李大人不懂英人餐饮流程,竟将一碗用于涮手的清水喝了,女王见状,也将涮手水喝了,英国大臣赶忙效仿。大家心知肚明,不仅消除了尴尬,反而增加趣味与友好气氛。为什么?大英帝国那时可是世界头号帝国啊!是因为咱老李名声大,世界著名外交家,学贯中西?非也。关键是大清国还没显出败象来。日本乃弹丸小国,安敢欺侮泱泱大国,轻慢大国公使,说到底,是你太弱,太落后。此后八国联军攻打中国,英国佬的嘴脸不也一般无二吗?全然不看老李的情面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必挨打,真理啊。

说到甲午,似乎有不尽的话要讲,大半天都沉浸在一种沉痛的思绪中。快要结束刘公岛行程前,参观了一艘潜艇,那是一艘海军退役的导弹潜艇,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外表已锈蚀严重,放在那里供人们参观。因为好奇,也随队伍鱼贯入内,没人介绍,也看不大懂,只是其中密密麻麻的管道阀门仪表叫人眼花缭乱。如此庞然大物,里边的精巧程度着实叫人叹服。数十年前的老古董了,还如此先进,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惊奇,正在服役的潜艇们有多先进,可想而知。后来我想,把它放到这里,不仅是让人们看西洋景吧?

作者简介:邢福和,名,千万里行吟,长期从事诗词创作,共创作诗词1000多首,以各种形式 ,发表700多首。创作散文、杂感等50多篇,发表30多篇。制作影视资料片12集。创作出版诗文集《千万里行吟》,参与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书《老渭南》、临渭区中小学地方教材《美丽临渭》等。现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诗词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