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假如说起北洋海军的覆灭,就不得不说起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当时北洋海军虽在大东沟海战中遭受重创,然而主力尚存。可是,由于清朝陆军在总体上的拙劣表现,加上李鸿章强调避战保船的策略,从而让日本人牢牢掌握了制海权,也为北洋海军的完全覆灭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当时,在旅顺基地丢失之后,北洋舰队只能龟缩在威海刘公岛海军基地内坐以待毙。1895年1月,日军开始陆续登陆山东半岛,随后紧接着攻占各个沿海炮台,在海陆军的联合包围下,刘公岛上的北洋舰队终于走到了最后关头........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1月30日凌晨2点,为了配合陆军进攻威海卫,在司令伊东祐亨的率领下,日本联合舰队纷纷起锚出航。早晨7点30分,北洋舰队得到警报后立刻起锚,丁汝昌让然亲子坐镇“定远”,率领着重伤待修的“来远”、“靖远”,以及弹药即将消耗殆尽的“平远”、“广丙”和“济远”,蚊子船和鱼雷艇驶向南帮附近海域,并开火支援正在与日本陆军激战的各个炮台。

此时的北洋舰队除了大东沟海战幸存下来的各艘主力的铁甲舰、巡洋舰外还有我们前文所说的蚊子船。所谓蚊子船,是清政府对炮舰的习称,其最初是由英国设计师乔治·伦道尔设计的一种新型军舰,在几百吨的小船体上安装主力舰才装备的大口径火炮,在当时也被称为伦道尔炮艇。

长期以来,中国很多学者对蚊子船有种误解,认为该舰艇是清政府在筹建近代海军之时,缺乏海军舰船知识盲目听从外国人建议而购买的,认为这种船排水量小,虽装有巨炮,开炮时候却必须下锚,否则有倾覆的可能,而且航速较低,耐波性差。可实际上,蚊子船在设计之初就不是用来出海打仗的,而是在港口或濒临海岸的浅水区充当炮台的近海防御型炮舰。

要知道在19世纪中后期,大口径火炮是最强大的武器,在海洋上其搭载平台就是铁甲舰、巡洋舰。而到了陆地上,这些大口径火炮炮台就需要耗费巨资修建要塞。因此,在那时铁甲舰和要塞炮就成了一对冤家,但是要塞炮石油射击死角的,一旦敌方军舰超出其防守范围,要塞炮就只能干瞪眼了。于是,既可以既拥有大口径火炮火力,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缓慢航速部署的伦道尔炮艇,也就是蚊子船被清政府采购。更主要的是其在保证大炮火力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更何况这个炮台还可以移动。

在北洋水师中共有6艘蚊子船,分别为“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边”、“镇中”号。其主尺度38米×8.8米,排水量490吨,航速:10.2-10.4节,装备阿姆斯特朗炮7英寸×1,阿炮4.7英寸×6。各船管代:

镇东管带:陈镇培

镇西管带:潘光培

镇南管带:蓝建枢

镇北管带:吕文经

镇中管带:林文彬

镇边管带:黄鸣球

以上这6艘北洋海军拥有的蚊子船全部参加了惨烈的威海卫保卫战,然而随着周边陆地上的炮台接二连三被日军攻占,各舰艇弹药完全消耗殆尽,主力舰艇纷纷受创沉没......2月12日上午8时,蚊子船“镇北”号悬挂上白旗,驶向日本联合舰队的锚地,接洽签订投降事宜。2天后,北洋海军投降,全军覆没,大清海陆军官兵5000余人被遣返,北洋海军留下的包括6艘蚊子船的全部舰艇沦为日本战利品......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停泊在泰恩河上的“镇东”船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甲午战争后被编入日本海军的“镇西”船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被日军俘获后的“镇北”号蚊子船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有小船扛巨炮,却沦为了日本战利品

在英国尚未交付的“镇中”型蚊子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