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纵观古今,为官之道唯有清廉公正为真正的正道根本,也是评价一个官员最好的参照,所以很多的流芳千古的好官都是以清廉著称,所以清官一直是受到后世之人尊敬和崇拜的。可是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不贪不占,一心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从来不藏私为己,却被后人诟病,这个人就是冯道,一生清廉却背着几千年的骂名,究竟是何原因?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答案非常的简单,因为除了廉洁奉公,在古代还有一个衡量好官辆臣最为重要的标尺就是忠于君主。一身不事二主是古代忠烈对自己的最大约束,背叛自己的主子是大逆不道的重罪,人人得而诛之。冯道就因为违背了这条规则,而被旁人不齿,只因为他虽然一生廉政奉公,对国家和百姓兢兢业业,可是却侍奉了12朝的皇帝,成为了背主弃义的典型大反派。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他从小生活在乱世之中,但是却极为勤奋,饱读诗书胸怀家国抱负。因为才学异于常人,所以虽然未入朝做官却也活得洒脱安逸。但是与刘守光的幽州相识,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当时刘守光发现了他的才能,就诚心的邀请他到府上做了幕僚。他也没有让刘守光失望,对一些国事见解理解和阐述的非常的透彻。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公元911年刘守光起义成为了大燕国的皇帝,冯道也被封了高官,伴于皇帝的左右。但是这大燕皇帝却是个天性残暴之人,经常无故的杀人取乐。冯道经常直言劝谏,让身处高位的刘守光非常的不满意,一怒之下就将他打入了大牢。

极恶之人天必诛之,终于军阀李存瑁将他赶下了皇位,李存瑁后唐称帝。将冯道从牢中释放,感念后唐皇帝的不杀之恩,所以冯道就开始了辅佐这个后唐君王,也就第一次易主。开始伺候第二个主子。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后唐动荡,天下纷争没几年皇帝就被杀害,李嗣源趁机登基,这位皇帝却是个英明君主对百姓也是厚爱有嘉。因为欣赏冯道的学识,赐他宰相一职,也成为了他的第三主。后来太子李从厚登基,可是李从珂不服就起义推翻了政权,冯道也就莫名的又有了第四和第五位主子。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石敬瑭在936年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却只灭君王不斩前臣,也成了冯老的六届领导。奈何石敬瑭英年早逝,就临终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了冯老,这就看出了此人的德高望重。第七届领导人是他一手栽培出来的。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可是后晋在契丹的铁骑下,也显得太过于脆弱,契丹人成了第八任。家国情怀让冯道第一次真正的背弃了主人,他偷偷地投奔了后汉,在刘知远和继承人刘承佑的麾下完成了第九十两届的更替。

一生辅佐12位皇帝,廉洁奉公却落得千古骂名,只因违背了一条原则

郭仪和柴荣的天下就成了他的最后两次的俸主,冯道一生共经历了12朝的皇帝更迭。却从未因为谄媚和鱼肉百姓为自己获取过私利,也许身处乱世,朝代的更替朝夕可变,也不是他能左右的。所以但从为官来讲,他还是对得起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